小岗村大学生创业退出风波调查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佚名

新华调查:大学生农村创业呼唤双赢机制――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大学生创业“退出风波”调查

    新华网合肥6月10日专电(记者蔡敏、马姝瑞)第一批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创业的安徽省科技学院3名学生,创业未到一年,有1人已将大棚转让,完全退出创业;另2名大学生正在犹豫、观望,考虑退出创业。这一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记者采访时发现,大学生半途终止创业的原因,不是不愿扎根农村、艰苦创业,而是创业机制不够完善。有关部门亟待完善相关政策,让创业大学生与农民实现利益双赢。

    大学生:政策不稳定、机制不完善 无奈退出

    日前,记者在凤阳县小岗村双孢菇大棚边见到了创业的3名大学生。江西女孩周盘龙正忙于“收最后一季菇”,创业不到一年,她已经把大棚转让给了当地农民。“双孢菇是要靠规模出效益的,但是县里的政策几次变化,现在我们每个人只能申请种两个大棚。”周盘龙这样解释。

    据了解,这3名大学生创业之初,凤阳县为了鼓励他们创业,给予每个大棚6500元的补贴和1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3名大学生每人都建起了3个大棚。2006年12月,凤阳县政府33号文件规定,次年加入小岗村种植双孢菇的大学生每个人新建5个享有同样优惠政策的标准棚,每个棚6000元财政补贴、1万元财政贴息贷款。但到今年1月,县政府1号文件又规定,大学生只能新建2个享有优惠政策的大棚。

    现有的贷款政策也让大学生难以解决农村创业资金问题。大学生们介绍,农村信用社依据只能为本地户口农民提供贷款的政策,拒绝为他们提供贷款。尽管经过政府反复协调,他们第一批建设的大棚最终拿到了县政府出面的“委托贷款”,但是农时已受到了影响。

    大学生们感到不合理的还有他们创业的自主性受到了一定限制。大学生们反映,具体负责大学生农村创业工作的基层干部规定,蘑菇的菌种、各种建大棚的原材料都要统一由他们出面购买,蘑菇的销路也由他们统一联系。而大学生们自己打听后得知,他们统一的原材料价格高于市面行情、蘑菇价格却卖得比周围其他农户低,这难免让他们觉得有人在其中“捞”了一笔。

    县政府:优惠政策不限制    基层难以承受巨大压力

    针对大学生们反映的问题,凤阳县县长范迪军作出了相关解释。他认为,大学生到农村来创业更大的作用是带动农民参与现代农业,起到“示范”的作用,而不是来农村“就业”的。如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涌入到小岗村“工作”,县财政支付不起高额的扶持资金。所以规定每人限新建2个享受贴息贷款和补助的大棚,至于大学生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建设的大棚并没有限制数量。

    对于政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范迪军还进一步道出了原委:2006年10月底,秋季双孢菇开始收获,直到12月下旬全部结束。这一季菇收下来,有父亲帮忙的苗娟大棚平均产值达到了1.3万元,周盘龙为8700元,而王中华的仅有6900元。与小岗村的农户平均每个棚1.3万元的产值相比,大学生们的收益可以说很不理想。考虑到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县里不得不减少享受优惠政策的大棚数量。

    土地压力是县里担忧的另一问题。由于政策的优惠、良好的收益、大学生的带动,小岗村已建起了169个双孢菇大棚,不仅当地村民和大学生,一些“外来人员”也加入了创业大军。这样继续发展下去,土地租金自然被抬高,创业者与农民“争地”的局面不可避免。

    解决银行贷款则更令县政府为难。根据农信社的相关规定,申请贷款采取属地原则,没有当地户口不予贷款。为帮助大学生争取资金又不违规操作,县里实际上采取了由县政府将资金打入农信社,再委托农信社贷给大学生的方法。但公共财政能力毕竟有限。

    在范迪军看来,县政府为大学生下农村创业的服务更应该侧重于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创业者生产、生活水平。为此,凤阳县已经相继投入了40多万元,通水、通电、解决食宿,提供有利于创业的舞台。他说,大学生应该抛弃依赖思想,不能是给优惠补贴就大干一场,否则就甩手。

    专家:亟待建立大学生、农民双赢机制 避免争地矛盾

    针对大学生小岗村创业反映出的问题,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阮文彪认为,亟待完善大学生农村创业机制,实现大学生和农民利益双赢。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首先应该做好规划,一个村庄有多少空余的土地,可以接纳多少大学生,地方政府必须事先做到心里有数。避免产生矛盾后,再调节。

    阮文彪说,扶持大学生创业不应采取提供资金补助的方式,以免造成新的不公平就业,引起基层新矛盾。国家、银行、学校可尝试共同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农村创业基金,同时配套严格的项目遴选、专业对口学生筛选规则,不能谁报名就由谁来创业。入选的创业项目按期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或者制定有关创业税费减免政策,或者提供贷款便利。至于大学生创业规模则应交由市场来调节,在保护基本耕地的情况下,只要农民认为有利可图,大学生愿意承包,不要加以限制。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读博士、凤阳县挂职副县长王平认为,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对于改变常年来农村人才、资金“净流出”的现状十分有利。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这些高学历的人才回到农村后,对农村却可能造成“再次剥夺”。

    王平认为,可行的办法是“合作化”,即提倡大学生带着技术和知识,通过农村的专业合作组织,联合有土地、有资金的农民一同创业,贷款共担风险、利益也共享。在合作的关系下,谁也离不开谁。农民可以增收,土地等生产要素可以实现效益最大化。而大学生创业也可以形成规模,脱离第一产业的简单劳动,从事加工、营销等环节的开拓,避免发生“争地”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