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当村官 为施展抱负或受高薪吸引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斌
广东中山市东凤镇民乐村的梁新华,在城市里打拼五年之后,最终决定扎根农村,回乡去,希望能用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村民做一些实事。当中山市2003年首次公开选聘大学生当村官时,他怀着年青人特有的热情报名参加考试。同年,他和同村的谢提芬一起回到民乐村,成为千万名大学生村官的一员。

为施展抱负到农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一句“广阔天地大有所为”,导致中国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与今日的村官热当然不能同日而语。然而,尽管现实与年轻大学生们的梦想存在一定的距离,但今日的农村作为一个舞台,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他们发挥的机会。

  回到民乐村后,梁新华和谢提芬作为村后备干部,必须参与的大小事务包括物业管理、处理征地问题、解决纠纷等。因为民乐村拥有集体土地出租的业务,这两名大学生还定期组织村民学习,提供必要的业务、法律知识培训。

  这让年轻人觉得自己学有所用。刚上任时,村领导就告诉他们“群众的事没有小事”,而他们也积极为村民各项事务奔走。久而久之,村民乐于找他们解决问题,当地一名刘姓村民说:“不管是查找资料,还是处理问题,大学生的效率总是要更高一些。”

  “农村的事务非常琐碎,而且是全天候,哪怕半夜有事,有需要的话也要马上赶到。”谢提芬说。由于是女性,谢提芬很自然地分管了妇女工作,邻里不和,吵架斗个嘴,也会打电话让她来处理,她也总是随叫随到。

  当然也会遇到棘手的问题,比如征地纠纷。两年前,因为开发的需要,民乐村必须征用村民的土地,当地一些农民拒绝在合约上签字。为了说服村民,梁新华与谢提芬一大早就挨家挨户去拜访他们,出门时买好快餐带在身上,饿了就囫囵吃一点,以省下时间。最终,所有村民终于同意,两人才松了口气。

  对村里大学生干部的表现,村主任岑叶全非常满意,他对本报说:“过去我们村观念滞后,走了一些弯路,后来引进人才,调整了思路,全村的经济收入增加了不少,管理制度也完善了。”

  拥有6200多名村民的民乐村,去年全年收入接近1000万人民币(约220万新元),岑叶全认为村里的大学生村官功不可没,而在聘用了首批大学生村官之后,民乐村又陆续增加了三名大学生,如今,村里共有五名大学生干部。

    后期加入民乐村的大学生陈善华,同样是从城市回到农村。在这名年轻人眼里,农村的这一份工作“充满了挑战性”、“有发挥的空间”,加入还不到一年,陈善华就被委以重任,现在是村企业办的副主任,分管物业管理。

江苏点燃村官热

  1995年,为了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江苏省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这可算是点燃了中国近年来的村官热。

  2005年,中国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要求各地从次年开始,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并争取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基本实现全国每村至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2009年,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三月份两会期间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将放在突出位置,新措施包括: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给予学费补偿和代偿助学贷款。鼓励大学生当村官,显然的是中国舒缓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国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将有611万人,累积往年的失业大学生,失业大学生总数到了今年中预计达1000万人左右,因此大学生就业在中国将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接受本报访问时,肯定了国家鼓励大学生当村官的举措。他指出,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难题,而另一方面,长期在中国存在的城乡二元化结构,也令农村人才极为匮乏,让大学生到农村去,对于农村治理水平的提高也起推动作用。

高薪与晋升鼓励大学生当村官

  在“每村至少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下,中国近年来持续出现村官热,不少省份都公开招聘大学生作为基层后备干部。而政府也表示,大学生在拥有基层工作经验后,经考核合格者,有机会进入乡镇公务员的行列。另外,根据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表现,也可能转为村里的正式干部。

  以中山民乐村为例,大学生梁新华现在是村里的副主任,谢提芬则当上了村党支委的妇女主任。

    也有大学生村官成为乡镇公务员的例子。中山东凤镇公开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张严发,就因表现突出调任该镇组织部,任职服务中心主任兼体委副主任。

  这个晋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部分大学生当村官,毕竟对于现今的大多年轻人来说,从城市转到农村,仍是一项艰苦的磨炼,适应环境并不容易。

  要吸引更多大学生加入村官的行列,高薪以及其他形式的福利也是相当有效的,尤其是在目前的经济局势下。据报道,苏州市2009年选聘高校毕业生村官,网上共有8019名大学生报名竞争220名村官岗位,成为江苏省报名最踊跃、竞争最激烈的地区,场面丝毫不亚于此前的公务员报名。反应热烈主要是因为高薪吸引,据报道,苏州的村党总支部书记的年薪15万元(约3万3000新元),其他村官平均工资为八九万元(约1万9500新元),报名的大学生说,苏州村官年薪高,“比白领还白领”。

拼经济拼文化

投身乡村的大学生们,大多是怀着满腔热情,抱着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干劲而来。

  广东大学生村官郑杨福,为了自己的理想,放弃了城里福利优厚的工作,到广东茂名化州。

  24岁的他有着满脑子对农村的规划,颇激动地说:“当时听说招聘村官,我就想要用自己的能力尽快带领农民致富,还希望很快就看到效果。”

  郑杨福在农村获得的待遇不算太高,不过,刚从高校出来不久的他,对这个并不在意:“能得到锻炼,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能够有所作为,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郑杨福今年年初成功通过大学生村官的考试,当时恰好是化州提出“发展第一、经济第一、工业第一、招商引资第一”的时候,“当时觉得我的机会来了,我要在我所在的地方引进一个大项目,迅速提高农村经济实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不过,实际工作几个月之后,郑杨福意识到,现实与梦想存在着差距,事情远没想象中的简单。

    首先,尽管他们对希望引进的项目有详细的规划,但寻找投资人毕竟不是简单的事,另外,他也承认,“包括经济发展问题、群众的思想观念,各种客观与主观的困难都有。”

  但郑杨福并没有放弃,他告诉本报,他正打算完善相关的方案,再寻找机会引进。

  郑杨福只是千万大学生村官的一个缩影。他们遍布中国各个村落,满怀热情,希望帮助农民提高经济水平,当中不乏成功例子,但碰钉子的也不少。对此,汪玉凯教授指出,由于对农村具体情况不熟悉,大学生村官往往要走过一系列的关口,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才能成熟起来。

提高村民文化素质

  在中国北方乡村任职的另一位大学生村官孙玉良,则把目光投向了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上。

  孙玉良去年12月通过竞选成为河北边渡口村党支部副书记,主管当地的文化、教育和治安工作。他表示,竞选村官的目的之一,是希望把边渡口村当成农村二次改革的试点,创立“边渡口模式”,而他首先想做的,就是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

  孙玉良由此萌生了在村里成立图书馆、改变村民精神世界的想法。然而,并不富裕的边渡口村缺少相应的资金支持,他于是在今年2月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题为《大学生村官为村发展公开向社会“乞讨”》的文章,为村里的“三农图书馆”公开向社会请求援助。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反应热烈,截至4月下旬,已收到社会捐赠图书5000余册。

  边渡口村的“三农图书馆”在5月1日正式开馆。孙玉良下一步还要在村里举办大讲堂,给村民讲课,并通过多媒体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给村民。

  孙玉良理想中的“边渡口模式”现在只走出了第一步。尽管有些艰难,也遇上不理解的声音,但他很执著:“既使全村只有十个人来看书,那这十个人就一定是将来边渡口村的脊梁。”他的想法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与支持。图书馆筹办期间,当地政府派人送来一些书,以行动表示支持。

  “让大学生担任村官,是人才下乡,也是智力下乡。”汪玉凯说:“他们可以用文化知识帮助农村,对农村的治理水平、村民的文化素养,都会有带动作用,而这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