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平凉大学生村官赵小周用心化解群众心结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刘金保

    2008年盛夏,刚从兰州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日语专业毕业的赵小周,舍弃当前小语种最吃香的工作机遇、放弃高额待遇的外资企业,决定参加全省选聘村官的考试。经过层层筛选,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当选为静宁县司桥乡司桥村村主任助理。

  刚当选村官的他,却要拆群众的房子、砍群众的树,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三把火”烧的还真有点“过”。原来村民们在自家门前搭建的牛棚猪圈等建筑物,致使道路狭窄断头,最宽处只能勉强通过一辆架子车,村里苹果一到收获期,只能肩挑背扛。为此,他征得村支书同意,围绕“村容整洁”烧起了上任的“第一把火”。但要让群众自己无偿地拆掉自家的违章建筑、砍掉挡道的大树,谈何容易。于是他牺牲了无数个午休,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向群众解说“要致富先修路”的大道理,动员大家从方便村民通行着眼、美化人居环境着想,由于他超强的沟通技巧,大多数村民同意了他的方案。唯有一户村民家的猪圈挡在新规划的路中央,任凭他怎么做思想工作都无济于事,还说:“拆了猪圈,猪赶到哪儿去?”在了解了户主的真实想法后,他及时请施工人员在户主家院子后面新建猪圈的同时,自己却亲自动手拆起了旧猪圈。事后,这位村民登门向他道歉说:“以后干啥事,我没二话,使全力。”经过3个月的整治,司桥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植的行道树生机盎然,洁白的门楼整齐划一,新修的文化墙惹人驻足,5米宽的水泥路任由满载苹果的三轮车进出,村民数着卖苹果得来的钞票更是乐开了花。从村民们的笑容里,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为群众做好事,也要讲究方法技巧,寻求双赢”。

  在旧村改造中刚开始就遇到申请资金不足的窘迫,他见此情况更是一马当先,不等不靠,每天和社员一道义务劳作,坚持奋战一个多月,村社面貌焕然一新,而他的脸也晒黑了,大伙儿歇下来时便跟他开玩笑说他黑了更帅气。根据村民居住山崖上的特殊情况,他组织群众在路畔崖边修建了安全防护墙和文化墙,在资金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提前实现了道路硬化和村容美化的目标,并在村口依据原有小涝坝修建了生活用水和牲畜饮水集雨池,彻底改变了农民群众“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饮牛要到沟底底”的状况,群众欢欣鼓舞,他也受到了上级的表彰。

  面对司桥村长年外出农民工工资的拖欠问题,他及时向村“两委”提议成立村级工会,村两委立马表示支持。在县、乡工会工作组的指导下,司桥村成立了由57名会员组成的村级工会,他被大会选举为经审委员会主任,协助工会主席具体负责全村工会工作。村级工会成立后,先后协同县总工会采取法律援助等手段,帮助会员追回拖欠工资1.38万元、帮助因工受伤会员讨回医药费、误工费等1.2万元,村民们更是竖起大拇指夸他:“小赵是个攒劲娃娃”。

  他为群众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的“心结”,群众和上级对他的认同度也一天天地上升,这也成了他工作的后劲。在担任司桥村村主任助理的三年中,他那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一心带领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进事迹曾被甘肃省《党的建设》杂志专题报道,被全村百姓乃至整个县域的人民赞扬。并先后被平凉市委组织部、静宁县总工会、司桥乡政府评为“全市优秀大学生村官”、“工会工作先进个人”、“基层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前不久,县委组织部推荐他前往北京参加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主办的“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培训班,并赴西柏坡进行了参观学习,回来后,他的工作思路更是焕然一新,时时刻刻将西柏坡精神融入其中,并切切实实地将这股精神转化成扎扎实实的为人民服务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