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亚80后小伙养鸡致富帮扶乡邻同奔小康
来源:54村官网
作者:林志猛 乔亚楠
合作社社员在喂养山鸡。林志猛 摄
在三亚育才镇有两家养鸡合作社,一家是奶岭山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副组长的董士坤是一位外出打工返乡的年轻人。另一家大榕树养殖农民合作社则由大学生村官董子蒙与村民一同创办。两人都是80后的年轻人,一位是回到家乡创业,一位是扎根乡村为村民谋增收。在政策的扶持下,他们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养殖合作社,让更多的村民增加收入,过上好日子。
回乡创业,打工青年鸡舍里“捞金”
走上玉林村奶岭山的山坡,看到董士坤正在满是小鸡的鸡舍里忙活着。因为天气炎热,他和其他组员正在把刚刚孵化出的小鸡分散开来,避免它们因拥挤和气温过高而造成死亡。
“下面两个鸡舍的鸡卖完啦,组长今天刚好下山送鸡去了。”董士坤指着两个空空如也的鸡舍告诉记者,下蛋的种鸡2年需要轮换一批以保证鸡蛋的质量,鸡舍里的种鸡刚好卖了出去。在这之前,董士坤一直在广东打工,发现广东市场上鸡肉的销量特别好,当时村里没有成规模的养鸡场,他觉得这块领域可以尝试。2012年,他回到家乡,与家中长辈、几位朋友一同成立奶岭山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当时恰好育才镇有养殖扶持政策,为合作社提供了全程的技术指导,还提供了近60万元的鸡舍补贴,划出100亩的山地供合作社进行养殖,还由村委会牵头鼓励农户加入合作社,让合作社建立初期进展颇为顺利。
在2013年海南省创业大赛中,他们制定的养殖合作社运营方案从60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三名,是三亚参赛队伍中的最好成绩,获得了15000元的奖金,这也是前三名中唯一一个农业创业项目。
“现在年轻就抓紧机会多干,现在我的收入不仅比外出打工高,比一般农户收入也好得多,还能带动村民一块增收。”董士坤笑着说,以前外出打工一年到头没有多少积蓄,让人看不到发展前景,而现在合作社一年的收入有十几万,收入比过去翻了几倍。
目前,合作社已经累计为40户村民提供技术培训,25户村民参与合作社。但肉鸡还是供不应求,董士坤计划再购买两台孵化机,把孵化基地规模扩大,让更多的村民能够加入到合作社中来。
贷款创业示范,大学生村官带村民增收
董子蒙是育才镇马脚村委会的主任助理,也是2011年入职的大学生村官。他所在马脚村由于交通不便,地形限制,村民种植土地有限,是育才山区贫困户较多的村子,为了带动农民增收,机电专业毕业的他决定尝试发展林下经济。
“一开始光和村民说,他们既不了解,也不愿意发展养殖,我就咬着牙拿着工资卡去贷款了5万元,自己用实践证明给村民看。”每月工资一千多元的董子蒙,以村民张国聪100平方米的鸡舍为基础,在2013年与其他6位村民一同成立了三亚育才大榕树养殖农民合作社,新建了6个鸡舍面积达3000平方米,其养殖区域总面积也达200亩。
合作社成立不久,镇里便补贴了60万元的鸡舍建设补贴,购买鸡苗每只也有3.2元的补贴,这为合作社成立初期缓解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据合作社监事张国聪介绍,目前合作社是育才镇最大的一个养鸡合作社,饲养6万只左右的鸡苗,以饲养黑母鸡、山鸡、贵妃鸡三大品种为主。从去年9月份到今年4月份,已经卖出了1.5万多只鸡,市场反响不错,净收入在40万元左右。
据介绍,合作社首批带动了周边的47户贫困户加入,农户先在养殖场内工作,边工作边学习技术,熟悉养鸡的流程。等合作社孵化室搭建好后,就可以自主孵化鸡苗,让村民将鸡苗领回去养殖,再统一回收销售,保障村民收入。
“目前我们都是购买鸡苗再回来养殖,成本比较高,而且生产周期不太稳定,现在供货商要货我们都没有。”张国聪介绍,今年他们计划再将2座鸡舍作为孵化室,购买孵化机自己培育鸡苗,还计划再添置饲料加工机器,尽可能地降低成本。
“购买饲料机、孵化机都是为了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董子蒙说,随着合作社发展不断步入正轨,村民看到了养殖增收的好处,也纷纷主动咨询养殖的相关信息,对加入合作社的热情也提高了。其实,他们成立合作社的初衷也是为了帮扶村里的困难户,在合作社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会尽量为贫困户免费提供鸡苗。
延伸阅读:
- 海南省乐东县举办大学生“村官”创业座谈会 (2011-06-10)
- 海南省乐东县优秀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故事 (2011-07-03)
- 大学生村官罗九弟让6000名村民生活发生变化 (2012-10-29)
- 海南4名大学生村官 自掏腰包试种玉米新品种 (2013-10-25)
- 海南省屯昌县大学生村官养蜂创业半年赚八万 (2014-07-15)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