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山市镇种奶牛场培养三支一扶工作纪实
引来一颗红心 送上一片真情
-记黑龙江省山市镇种奶牛场培养"三支一扶"毕业生工作
近年来,随着山市农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各行各业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长期存在着引进人才难、智力匮乏等问题。农场党委高度重视引进毕业生工作,紧紧抓住国家出台的"三支一扶"毕业生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进毕业生,把"三支一扶"计划做为"人才强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有效推进。四年共引进"三支一扶"毕业生29名,服务期满6名,现有5名同志留在了农场就业,占引进毕业生总数的98%。并且大部分充实到了一线。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些毕业生在山市农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构建社会和谐普惠区中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一、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充分调动"三支一扶"大学生投身农场各项事业建设的积极性。
国家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对我们偏远农场引进人才可以说是天赐良机。2007年该项工作开展伊始,农场党委专门召开会议,部署此项工作。人事部门通过"三支一扶"计划为农场引进各类高校毕业生,使农场人才结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改善,从而进一步缓解了农场人才紧缺的局面。我们通过制定和落实各项"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政策,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打造就业创业平台,让他们在农场大有作为,大显身手,努力实现他们人生理想和自身价值的统一。农场党委高度重视"三支一扶"工作的科学发展,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来场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为他们施展才智搭建广阔的舞台。一是在思想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山市农场从2007年开始,至今四年来引进的各类大学生,其中本科8人、专科21人,农学专业2人、农机5人、法律4人、水利1人、文秘3人、旅游1人、会计2人、建设2人、林业1人、医疗卫生3人、畜牧5人,其中:15名毕业生在农场机关科室工作,有8名毕业生在管理区,有6名毕业生在场直单位。来场的大学生按照:到基层去、到农场最需要的地方去,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爱岗敬业、遵守规范、报效祖国、服务奉献、创造无悔青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贡献的誓言,在农场实现跨越发展、构建社会和谐普惠区工作中建功立业。"三支一扶"大学生到场后,我们首先加强思想教育,第一课是场情教育,让大学生们了解农场艰辛发展的历程,增强爱场创业意识。第二课是深入基层群众家中搞民情调查,深刻理解农场需要各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才能实现农场经济发展、职工生活富裕的目标。第三课是到不同的工作岗位进行实习,全面了解农场各个行业的工作特点。通过思想教育进一步夯实大学生投身农场各项事业建设的思想基础,树立起在农场广阔天地建功立业的信心。二是在"三支一扶"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做到"四个坚持":首先是坚持尊重信任大学生、关心爱护大学生,充分调动大学生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其次是坚持培养锻炼大学生、大胆使用大学生,为大学生干事创业搭建舞台;第三是坚持客观科学地评价大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大学生,切实营造大学生工作的良好环境;第四是坚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优秀的大学生及早充实到基层领导岗位和行业技术岗位。
二、坚持以人为本,确保"三支一扶"工作落到实处
(一)强化服务,开展"三心"工程。
一是在政治上关心。农场领导和人事部门与"三支一扶"大学生建立了联系制度,定期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教育和引导这些怀揣梦想,满怀希冀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行行成才、处处立业的信念,鼓励和引导他们扎根基层、锻炼成才。对于新来的"三支一扶"毕业生,通过召开欢迎会、座谈会、茶话会等方式,向他们介绍垦情、场情,使他们了解北大荒的历史和文化,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加入党组织。农场党委还利用下基层调研和检查工作的时机主动看望"三支一扶"毕业生,使他们能切实感受到组织上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通过在政治上的关心,有3名"三支一扶"大学生在农场服务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15人被列入非党积极分子,11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二是让毕业生在生活上顺心。农场地处偏远,与大中城市相比在生活环境、娱乐设施、信息交通等方面存在劣势。如何能让来服务的大学生们生活上顺心,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解决好吃住问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对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确是一件大事。为解决好"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吃住问题,农场采取建立大学生寝室、大学生食堂、发放伙食补贴等多种办法为毕业生解决食宿问题,使毕业生的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了保障。农场经常利用七一、十一等节日组织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召开新春大学生茶话会等方式,为毕业生牵线搭桥。通过这种方式,现在来农场服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已有7名毕业生找到了中意的伴侣。第三让他们尽快找到"家"的感觉,不再感到孤单。为使新来的大学生尽快找到家的感觉,我们努力做到"三个想到"。即放假要想到,换季要想到,过节要想到。对于家庭困难、生活上遇到难题的大学生,服务单位领导象对待自己子女一样给予无私的关心和帮助。2009年在农场参加"三支一扶"服务期间的娄明明,他的父亲在牡丹江医院病故,娄明明着急又上火,刚刚上班手头也没钱,农场领导知道此事后,从自己家里拿来了2000元,告诉他先回家为父亲料理丧事,安排好后再回来上班。通过在细节上的关心,使"三支一扶"大学生在基层生活的开心,也激发了"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服务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三是让他们工作的开心。对于来农场工作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我们农场采取了预留岗位的办法,使大学生报到即上岗。另外,我们还对这些大学生尽量安排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并为其创业和培训提供合理必要的平台,对他们不求全责备,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做到学有所用,用其所长。
(二)加强管理,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和使用上。
"三支一扶"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为做好管理工作,我们采用实名制管理的办法,按照省厅要求,建立了"三支一扶"毕业生信息库,建立了工作档案,真实记录每个"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工作表现和阶段考核情况。"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人事相宜,方能才尽其用。农场一方面为"三支一扶"毕业生提供专业对口、学用一致的岗位,让他们通过实践,把在校园中的书本知识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哈尔滨商业大学德强商务学院2007年来农场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大学生孙木光,他立足本岗、扎实工作,农场党委充分挖掘他的才能,把他列为重点培养对象,抓党务多年的纪委书记张昭宏作为其导师,并把他放在宣传部锻炼,经过培养,现已被提拔为农场宣传部部长。他在总结自己参加"三支一扶"的经验时,提到"才华在基层得到施展、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信心在关爱中得到坚定,价值在付出中得到体现",生动诠释了他在基层奋斗和经过组织培养成才的经历。另一方面,我们在培养和使用上采取"三段式"培养方法。即适应阶段、锻炼阶段、提拔任用阶段,本着"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加快了"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培养过程。
三、坚持为大局服务,充分发挥"三支一扶"大学生在农场建设中的后备军作用。
季金龙是2007年参加"三支一扶"来农场医院工作的,他在医院骨干医师的带领下迅速成长起来,现在已成为科室的业务骨干。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临床的一切都是比较陌生的,但他认准一个理,那就是"勤学苦练,打牢基础"是关键。他刻苦学习临床技能,努力学习同患者的沟通技巧,经常吃住在医院,以科室为家。自己积极参与普外科病人的诊治工作,在各种手术操作中,严格遵循医疗常规,认真仔细,在医师的悉心教导下,熟练地掌握了普通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些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在实际工作中他还认识到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坚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服务。积极争做优质服务的典范,面对患者时必须面带微笑,解答疑问时一丝不苟,对待病人能换位思考,从病人的角度出发,认真负责的处理每一位病人,为病人提供最温馨的"人性化服务"。
梁少华2008年毕业于绥化学院,现任农场群团工作部科员。他经常深入到职工群众当中,了解思想动态,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为农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组织农场大学生参赛队参加分局举办的"连水杯和谐之光知识竞赛"取得二等奖,大学生才有政参加分局"红盾杯才艺大赛"取得个人一等奖的好成绩,增强了大学生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每当农场引进新的毕业生,他都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困难,逢年过节把毕业生聚到一起,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娓娓道来,向大学生介绍农场场史、发展现状、未来蓝图,以一个大哥哥的身份引导毕业生安心工作,树立"献身农场建设,农场会给自己一个美好未来"的思想,帮助很多毕业生度过了思想波动期。2010年7月,按照农场党委要求,他组织成立了"农场青年大学生联合会",积极配合农场宣传部,成立《知音》文学社、文体爱好者协会,通过三个组织,实现全程、全方位为大学生服务的工作目标。作为一名有志大学毕业生,他的付出赢得了领导和职工群众的一致好评。由于表现出色,今年被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还先后被分局评为优秀团干部、分局文化先进工作者、农场先进工作者、分局优秀工会干部等光荣称号。
宋秋凤是2008年毕业于八一农垦大学的,自参加工作以来,能坚持不懈地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传授给广大种植户,并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做技术指导和实践,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良好结合,使得在大学所学的20余门专业课程学以致用。通过生产实践,使自己的农业技术理论知识得到升华,实践经验更加丰富,专业技术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以上几名大学生的培养使用情况只是我场众多"三支一扶"大学生的一个缩影,我们农场"三支一扶"毕业生工作开展四年来,到这里工作的大学生,通过岗位锻炼,全面提高了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及沟通协调能力。农场争取分局各部门支持和自筹解决一部分电脑的办法,为这些毕业生配备2G以上的内存计算机,使他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各项工作,给基层组织增添了新鲜血液和活力。他们一致认为,农场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个人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思想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使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农场为青年毕业生提供了成长的最佳环境,决心以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努力学习,要以"白加黑、五加二、豁出去"的敬业精神拼搏工作,无愧于党的培养,成为有用之才!
我们在"三支一扶"毕业生引进、管理、接收安置等工作中积累了点滴经验,为卓有成效地继续做好"三支一扶"毕业生工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全面做好"三支一扶"毕业生引进、接收和安置工作,切实加强到岗大学生的服务管理,充分发挥"三支一扶"毕业生在农场实现跨越发展、构建社会和谐普惠区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