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学生:转变观念 从象牙塔到黑土地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天骄 车轮 韩雪
    不同的青春,却有着相同的青葱岁月,无论哪个年代的青春,都能同样美丽绽放。今年,就有这样一群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选择到最基层的地方去就业,把青春献给他们热爱的黑土地。

  近年来,省农垦总局实行“百千万”人才工程,即农场引进百名研究生,管理区引进千名大学生,垦区引进万名高校毕业生。这是提高我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人才举措,同时也给农业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今年,省农垦总局与东北农业大学连续举办的第10场专场招聘会上,114家农场及企业悉数到场。

  今年夏天,东北农业大学的这群年轻人在就业大潮中,没有选择留在沿海城市或大城市中,他们说:“在哪干都一样,都能干出一片天。”

  转变观念 从象牙塔到黑土地

  今年的东北农业大学应届毕业生多是1988年、1989年、1990年出生的孩子,他们看清了就业形势的紧迫,懂得脚踏实地、踏实肯干才是找到好工作的“法宝”。东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秦晓秋告诉记者,这跟东北农大的农学专业特色有关,“学农的学生都很务实。”

  这些年,随着每年“就业大军”不断增多,很多学生降低了条件,放宽了眼界,“他们的就业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奔大、奔高、奔强’转变为‘从基层做起’。”秦晓秋说,“今年我们学校的实际就业率是89%,比去年增加了8%左右,其中一多半的学生选择去农场、农村工作,当然这和我们学校特色有一定关系,但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孩子们比较务实。”

  1989年出生的白璐薇,是东北农业大学2008级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家住哈尔滨市香坊区,从出生到现在一直没有离开过哈尔滨。毕业之后的去向是中牧集团下设的牡丹江军马场。

  采访时,面对这个长相白白净净的城市女孩,记者的第一个问题是“舍得离开家吗?能吃得了这份苦吗?”白璐薇很坚定地说:“能,怎么就不能呢?”这个看起来娇滴滴的女孩打开了话匣子:“今年4月份我就去实习了,做技术员工作,一个女孩能留在那里工作不是容易的事。我有工作的热情,实习期间,领导说我从骨子里透出那种高涨的‘精气神儿’,他说就喜欢这样的年轻人。”白璐薇不觉得从小生活在城里的她就应该留在大城市,她说:“我学的这个专业只有在基层才能体现价值。”

  关注待遇 能不能体现价值

  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已成为大部分毕业生的择业观,但是否稳定、工薪待遇能不能真正地体现自己的价值,也是很多毕业生所关注的。

  同学中公认的跑招聘会“达人”李金梅,是2008级植物保护专业班里用自己实力“说话”的人。找工作伊始,大大小小的招聘会跑了20多场,周边的地市差不多去了个遍,做过文职,当过销售,写过报表,卖过肥料,却只能拿到每月1500元的薪水。李金梅说:“这还要自己负担吃和住。”

  做过学生干部,获得过“国家励志奖学金”,顶着“省优秀毕业生”诸多光环的李金梅,总觉得自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有的时候是需要耐心的,班里的其他同学在今年4月到5月基本签的差不多了,那时候我的工作还没着落。”李金梅说。她坚信“好饭不怕晚”,今年4月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研发中心到学校来招人,她击败了20多个竞争对手,最终留在了七星农场,签订协议的日子是6月7日。如今看来,相较于其他转行从事文职和在农资企业搞销售的同学,李金梅能拿到每月3000元左右的薪水,并且有继续提升的空间。金梅还告诉记者,如果可能,她会在农场边学习边考研,为不远的将来继续做储备。

  性别差异 党员+六级不抵性别男

  即使选择到基层、到农场工作,也一样有着就业共性问题的存在,放低了身段,放宽了心态,但性别差异始终是就业这座大山前不变的“樊篱”。采访中,白璐薇说:“五年前,我们的师哥师姐,万不得已是不会选择去农场工作的,他们更喜欢到科研部门。但五年后的今天,如果想去农场工作也不太容易了。”白璐薇告诉记者,基层农场多选择录用男孩子,她用一句话概括了女孩子找工作的难处,“党员+(英语)六级不抵性别男”。“就这么残酷,军马场能留下我,一半原因也是因为我男朋友去了那里。”白璐薇语气中有着不平也有着无奈。

  政策引导 每年百余毕业生去垦区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等项目的启动,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考研加分和机关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录用等优惠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就业。东北农大的就业指导思想是,响应国家号召让学生到基层工作。“我们的就业口号是‘面向农垦,面向农村’。”秦晓秋说。

  学校里从大二开始的职业规划课和创业课,不是白学的,学生们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学好自己的专业,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踏踏实实从基层干起”;每年请从基层努力奋斗成长的优秀校友回来讲座,也不是白讲的,年轻人就该是满怀激情,主动实践,切实找准人生坐标才能取得成功;那本名为《青春在基层闪光》的小册子,几乎人手一本,为的就是鼓励学生们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东北农大每年都有百余名毕业生到我省垦区工作,参加中央各有关部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项目的人数也逐步提升,每年有50余名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等服务基层项目。每年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人数在400人左右,占毕业生总数的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