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保康“三字工作法”激发大学生村官热情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魏群夫 张兆虎

  近年来,保康县结合山区实际,充分运用“情、引、扶”三字工作法,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转换角色,融入农村,激发热情,干事创业,取得较好成效。

  突出一个“情”字,真心关怀。保康地处鄂西北山区,是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自然环境恶劣,工作条件清苦,大学生村官大多是“八零”后,刚毕业到农村工作,一时难以适应艰苦环境。为此,保康从“情”字入手,创造有利条件,让村官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一是精挑好村促安家。县委将一批经济发展快、任职环境好、帮带能力强的村作为这些刚出校门村官的任职村。各村就近为大学生村官安排住宿,提供床、被、灶、煤气等生活必需品,使其不为生活所困,能在最短时间内适应新的环境。二是落实待遇解后忧。县财政在优先保障大学生村官工资发放的基础上,每年拿出近10万元的资金为大学生村官缴纳医保、养老、工伤等“五险”,解除其后顾之忧。同时,大学生村官所在乡镇和村每年给予一定的交通费、电话费、生活费等补助。三是走访慰问送温暖。每逢重大节日,县委组织部通过电话慰问、走访慰问等形式开展“送祝福”、“送温暖”活动,定期举办由部领导和心理咨询师参加的座谈会、交流会,随时掌握和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动态,帮助他们答疑解惑,排忧解难,使其能安心本职工作。

  注重一个“引”字,增长才干。作为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缺乏农村工作经验。为此,该县三措并举,引导大学生村官成才成长。一是聘请“好师傅”。建立“3+1”联系帮带制度,即明确一名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一名乡镇党委班子成员、村支部书记共同联系帮带一名大学生村官,通过组织关怀、政治引导,鼓励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干出业绩。与此同时,注重大学生村官的技能提升,筛选一批产业能手和致富能手当大学生村官的“师傅”,手把手向他们传授农村实用技术和致富经验。二是工作“压担子”。安排大学生村官担任所在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兼任村团支部书记或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有的还担任农技推广员,通过“压担子”,使其得到锻炼成长。同时,有意识安排大学生村官直接参与矛盾纠纷处理、征地拆迁、信访维稳等“急、难、险、重”的村务管理工作,使其在实践中提高增长才干,丰富阅历,积累经验。黄堡镇黄堡村大学生村官温甲深有感触的说:“基层工作并不难,立足岗位多锻炼。”三是成长“搭梯子”。有意识地把政治素质高、群众评价好、工作业绩突出的非党大学生村官优先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重点培养,目前,2011年前任职的11名在职大学生村官全部加入了党组织,2011年新上任的3名大学生村官正在积极培养。借助2011年村“两委”换届,鼓励大学生村官参与竞争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岗的党员大学生村官全部当选为村“两委”成员,其中2名当选为村党组织成员,其它均当选为村委会成员。同时,积极鼓励优秀大学生村官参加选拔性考试,使其走出更广阔天地。近年来,先后有1人进入乡镇党委班子,2人通过选拔考试到邮政银行工作,2人通过公务员考试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落实一个“扶”字,推动创业。该县通过扶项目、扶资金、扶技术,引导大学生村官创业。一是立足基地选项目。引导和扶持大学生村官结合所在乡镇、所在村的主导产业确定创业项目,全县14名大学生村官依托核桃、蔬菜、食用菌、养殖等产业基地,确定了7个的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的创业项目。二是争取政策扶资金。通过组织部门申请、乡镇党委担保,对大学生村官确定的创业项目提供不少于2万元的贴息创业资金,允许大学生村官任期内连续使用,任期结束后结转下一任村官作为创业基金滚动使用。三是学教结合供技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远程教育站点学习管理方法,村支部书记或其他产业能手面对面讲、手把手教,无偿提供技术支持。2011年,黄堡镇黄堡村主任助理彭向伟用学到的技术和争取到的2万元的创业资金,承包管理村桑蚕基地并扩大规模,第一年就实现利润1.2万元。2012年他扩大养殖规模,使桑蚕基地达到64亩,预计三年后可实现年利润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