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总结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湘潭市委组织部

  按照中央、省委的统一部署,湘潭市自2008年以来分四批共选聘了349名大学生“村官”,目前在岗243人,已考上公务员、选调生、事业单位85人,企业12人。通过换届选举进入村支两委有27人,先后有57人次不同程度地开始创业,涌现出了肖琴、成拓、曹杰等一批省、市优秀大学生“村官”和创业富民的先进典型。3月20日,习近平副主席在韶山村听取了大学生“村官”代表朱乐的发言汇报,对我市大学生“村官”发挥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寄予了殷切期望。《中国青年报》专题报道了我市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典型经验,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等知名网站转载。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严谨细致做好招聘录取工作

  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做好招聘录取工作,严把大学生村官“入口关”,真正让有能力、有干劲的大学生进入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从源头上为选好大学生村官提供保障。一是加强资格复审。在资格复审过程中,严格按照省委的相关要求和选聘条件,认真核对考察对象的户口册、身份证、毕业证等相关证件,确保考察对象报名信息与真实信息相符以及年龄、学历符合选聘条件。二是规范面试程序。严格按照录用公务员的操作程序进行。在拟定面试题目时,委托省委组织部考试中心命题;在面试环节中,采取临时抽签确定考生考号和考官的办法,从根本上杜绝了“人情关”,真正实现操作“透明化”。三是阳光组织体检。体检前,事先与三家医院就体检项目、检查内容、组织方式、体检时间等进行协商,采取随机抽取的形式,提前一天确定体检医院,提前一天向体检对象发放通知,并明确体检注意事项。体检时从市纪委、市委组织部抽调专人组成体检小组。严格按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标准执行,并将体检合格的拟聘人员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监督,确保整个选录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二、突出人尽其才、人地相宜,严格规范地强化管理考核

  一是合理分配。在分配时结合大学生的自身所长安排派驻村,并尽可能派遣回原籍地(非原籍村),有效确保“村官”们人尽其才、人地相宜。其中,2008级大学生“村官”中本科学历占76.83%,党员(含新发展的)占81.7%,派驻回原籍占67%;2009级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8.68%(研究生2人),党员(含新发展的)占77.36%,派驻回原籍占84.91%;2010级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5.51%(研究生5人),党员(含新发展的)占66.67%,派驻回原籍占85.51%。2011级大学生“村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9.29%(研究生19人),党员(含新发展的)占64.19%,派驻回原籍占66.89%;他们全部都有学生会或社团工作经历,相当部分还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二是科学管理。市委组织部制定了《湘潭市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管理办法(试行)》,内容涵盖了岗位职责与要求、教育培训、日常管理、考核与奖惩等方面,加强了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服务工作。各县市区也认真制定、不断优化了相关管理制度与办法,在工作培训、到岗定责、待遇保障、日常管理、工作考核、沟通联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有益的探索,为确保大学生“村官”“准确定位,下得去”、“重新学习,干得了”、“俯下身子,呆得住”、“有所作为,立得稳”提供了重要保证。开展了新老大学生“村官”“手拉手”活动,让往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现身说法,“以老带新,新老携手”,使新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融入了农村工作、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创新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实行统一安排与大学生“村官”点单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做好培训工作。并以乡镇为单位,每月召开一次大学生“村官”工作例会,乡镇党委认真听取大学生“村官”学习、工作、生活情况的汇报,对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进行积极引导。此外,我市还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短信等途径,加强与大学生“村官”的交流,在节假日进行慰问,体现了组织上的深切关怀。三是定期考核。严格依照《湖南省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考核办法(试行)》(湘组〔2010〕46号)和《关于规范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湘组〔2010〕140号)对全市大学生“村官”进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个人评先评优及考录公务员、研究生和贷款等优惠政策兑现直接挂钩。制定出台了《湘潭市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年度考核实施办法》,重点考核创业实绩、参与村务管理情况、为民办实事情况和群众满意度,坚持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着重日常考核,实行全面综合评议,做到工作有目标、管理有制度、使用有依据,充分调动了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立足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及时周到地加强培养使用

  一是领导重视。历年来,市委主要领导都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工作,多次出席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座谈会、年终总结会、SIYB培训班等并勉励全市大学生“村官”要志存高远、努力拼搏,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有关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并亲自到村看望慰问大学生“村官”。二是部门协同。全市建立了联席工作制度,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定期与财政局、市农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团市委、市妇联等联席单位就大学生“村官”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市财政在经费上给予了全力保障;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展了创业相关培训;团市委积极组织安排了各类社团活动;市妇联专门成立了女大学生“村官”联络工作办公室,开展了深入走访和座谈,组织优秀在任女村干部与女大学生“村官”结对,为女大学生村官当“红娘”,组织开展相亲活动,扎实推动了女大学生“村官”工作。三是待遇保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和落实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有关待遇的通知》,明确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补贴,由各县市区财政部门按月统一直接发放到人,2000元安置费及时一次性发放到位。工作、生活补贴标准确定为,专科毕业生1650元/月,本科毕业生1700元/月,硕士研究生1800元/月,每月10日前发放到位。各项社会保险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如数落实到位。另外,在就餐和住宿等方面,各县市区、各乡镇、各村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了细致周到的服务。各地基本确保了“四个一”,即一张床、一床被子、一台风扇、一只桶子,提供了必要的生活日常用品。根据方便工作和确保安全(特别是女大学生“村官”的安全)的原则,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安排在乡镇、村部、村民(村干部)家住宿和就餐,生活配套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一些乡镇还为大学生“村官”配备了摩托车、手机和冰箱、电视等物品,大部分乡镇办事处逢年过节都向大学生“村官”发放了慰问金。

  四、坚持才尽其用、搭台唱戏,想法设法地鼓励干事创业

  一是积极落实政策。根据中组部等13部门《印发〈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组通字〔2010〕32号)、中组部等12部门《关于印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的通知》(组通字〔2009〕21号)和湖南省《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实施细则》,健全大学生“村官”档案资料库,建立流动情况台帐,正确解读、宣传有序流动政策,引导大学生“村官”创业成才观,既让大学生“村官”形成合理发展预期,又让社会各界了解、支持大学生“村官”流动工作,为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二是努力搭建平台。市委组织部牵头,建立专门的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库和创业项目库,整合财政、人事、劳动、团委、妇联等部门和企业界力量创设就业、创业平台。积极召开“村官”、企业交流座谈会。一方面使大学生“村官”得以展示成果、才艺,知晓了企业择人、择项目标准;另一方面使企业更多、更新、更好的认知、认同大学生“村官”。引导“村官”们定向历练、定向发展,鼓励企业招聘、投资及合作。兴建了让有志者得以施展拳脚的大学生创业园,成立了最高额度达100万元的“零门槛”创业贷款担保有限公司。制定并实施“3+1”创业行动计划(即一个联系领导、一个创业导师、一个专业技师,加一个量身定做的创业扶持方案),为创业大学生“村官”争取创业扶持资金和全额贴息贷款。今年经过调查、现场查看、项目评估等手段,从57个创业项目中,遴选出3个独立或主领的创业项目,作为首批扶助对象,提供贴息贷款10万元。同时深入宣传相关政策,及时提供各类创业信息,引导遴选、指导实施创业项目,帮助争取创业资金及资源,依托模式成型的生产基地积极探索“村官+企业”、“村官+农户”和“村官”团队等创业模式,着力树立、推介创业富民典型并鼓励交流、探讨。目前,共有150人次参加了SYB或SIYB培训,有57人次于不同领域开始了不同程度的自主创业,全市大学生“村官”中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已初步成型。三是畅通流动渠道。严格执行上级有关优惠政策,积极为村官的成长和发展进步搭桥铺路。通过鼓励留村任职、择优选拔公务员、参加企事业单位招聘、自主创业发展、鼓励学习深造等方式畅通10条出路。全市服务期满的81名大学生村官中,13名留村任职,其中1人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8人当选为党支部副书记。今年支村两委换届后,全市共有27人通过换届选举进入村支两委。共有85名大学生“村官”实现有序流动,其中,卞为松、徐一栋等32人考取省委选调生,李微、马丹等37人进入公务员队伍,刘莹、陈芳等16人进入了农业银行等企事业单位岗位,成蓉于复旦大学脱产读研深造,朱轩等6人自主择业。

  近几年来,我市大学生村官立足服务农村、发展农业、回报农民,坚持深入实践,扎根基层,既调整了心态、又丰富了知识,既锻炼了能力、又塑造了品格,既贴近了农民、又展示了自我,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展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肯定和好评。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一是教育引导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少数大学生村官还存在跳板心态、漂浮行为,扎根基层、辛苦创业的思想准备不够。二是日常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大学生村官还存在走读现象,散漫行为,重大事项不及时向组织报告,自我约束、严格管理不够。三是流动渠道还有待进一步拓宽。随着大学生村官人数的日益增多,如何完善措施,畅通渠道,推动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成为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现实课题。

  下一阶段,我们将立足于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着力完善四项机制建设。一是建立跟踪培养机制。采取一联一或多联一的方式,及时了解大学生工作状态,适时调整工作岗位,注重其全方位的学习和锻炼,促其成长成才。二是完善管理服务机制。建立定期述职考核、重大事项报告、作息、请消假等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完善奖惩办法,对大学生村官做到严管厚爱。三是健全创业扶持机制。建立大学生创业信息平台,向企事业单位推荐大学生“村官”就业,鼓励国有和非公有制企业录用有农村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村官,协调有关金融机构、社会资金,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四是建立有序流动机制,畅通流动渠道。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为其开辟留任、考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等渠道,为其今后多方面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