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大学生村官吴昊 克服“水土不服” 准备创业

来源:盐城晚报 作者:佚名
“山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新农村建设最缺的就是人才,那里也将是你们施展身手的大舞台。”10个月前,大学老师送给大学生村官们的这句饯行词一直铭刻在吴昊的心里。

  这10个月来,在建湖县建阳镇建东村任党支部副书记的吴昊,曾经因为水土不服而受到困扰,在找到“被需要”的感觉后,终于有了“如鱼得水”的归属感。吴昊告诉记者,现在她只想做一条把水搅活的鱼,在鱼水相连中改变这方水土,同时也让自己能够成长。

  点滴改变,克服“水土不服”

  酷酷的短直发,时尚的穿着,这让人难以把这位23岁的女孩和“村官”两字联系在一起。短暂的相处后便不难发现,这位看起来“有点酷”、做事风风火火的女生其实心很细,她能习惯性地照顾身边每一位同龄人。正因为此,县里不少同批的大学生村官都管年纪偏小的吴昊叫“老大”。

  当记者在建阳镇政府门口见到这位大学生村官时,她正捂着腮帮子蹲在地上——忙得牙龈上了火,钻心地疼。

  “虽说已经上任10个月了,但是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还是让我吃不消。”提到自己的工作状况,吴昊总结出了一个“忙”字。她孩子气地做了个鬼脸:“周一到周五正常上班,周六加班,星期天得忙自己的创业项目,我都找不到时间去拔牙。”

  在刚刚开完的晨会上,吴昊被安排了清理公路两侧环境的任务,我们便一同往村里赶。途中,吴昊的父母分别打来电话,关切地询问女儿的身体状况,而这时她也会孩子气地对父母撒着娇。

  不过,刚到了工作现场,吴昊就换上了一副严肃认真的面孔,给几位清理人员划分了工作任务。可没想到的是,清理工作一开始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公路两侧的绿化带被村民种上了葱、蒜、香菜等,听说种的东西要被清理,一位大婶早早地在路边护着这丛作物。

  清理的工人几番上前商量都被赶了回来,大婶更没把来协调的吴昊放在眼里,上来就给了吴昊一顿劈头盖脸的斥责,工人们个个都气得涨红了脸,然而这位刚从大学校门走出来的女生却并未动怒,软劝硬磨轮番上阵,最后终于把这位大婶给说通了。

  “现在,我完全能够胜任‘村委会大妈’的角色。”吴昊揉着疼痛的腮帮子说。在村里,她自己除了包揽文字、远程教育工作之外,多数时间就是跟着村书记一起搞拆迁、协调纠纷,听多了、看多了,自己的“抗击打能力”也就增强了,“要是还像以前那样脸皮薄、心气高,根本什么事都干不了。”

  到了育龄妇女检查时,吴昊就帮全村甚至邻村的中青年妇女做检查。“现在,育龄妇女来村部,我都会随口问一下上环了没有之类的问题。”而就在几个月前,她去调查这些情况时,还因为要问这样的问题而羞得面红耳赤,到了村民家中往往东拉西扯半天都问不出口。

  当天中午,几名搞拆迁的工作人员一起在村部吃饭。开饭前,吴昊就一直在忙活:烧火、摆碗筷、端菜。蹲在地上洗碗筷的村会计告诉记者:“小吴虽然是县城里来的孩子,家境也好,可一点都不娇气。刚来那会儿就碰上搞拆迁,大家天天在村里吃午饭,她就天天中午到厨房烧火。”

  10个月的时间,使得这个曾经的娇娇女蜕变成了有点泼辣的村官。学生时代天天不离脚的高跟鞋不穿了,因为跑田埂时曾经摔断过细鞋跟;大学里爱穿的鲜艳可爱的衣服统统压在了箱底,因为怕再有人说她“小孩子,不顶事”;每天早上“闻鸡而起”,因为乡下人都起得很早,一切都要适应农村的节奏……

  学有所用,为村民编普法材料

  吴昊在村部有一间独立的小办公室,老式的办公桌前贴着红底黄字的“招牌”——吴昊法律工作室。作为南京工业大学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吴昊一直致力于用所学知识改变村民法律知识欠缺的现状。

  “来报到的第一天,我就遇到了当时觉得不可思议的事,纺织厂的工人既不肯办保险,也不愿签合同。”去年7月份,吴昊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支部书记去村里的一家纺织厂,协调7名技术工人不愿签合同的事。

  原来,新的劳动法规出台后,纺织厂便决定统一和工人们签订用工合同,并为他们办理保险。但这几名工人都是纺织厂的老工人了,认为十多年来都没有签过合同,现在突然要签合同,肯定是厂里要“坑”他们。

  工人说“不认识字”,吴昊就把合同逐字逐句读给他们听;工人说“你小孩子懂什么”,吴昊就拿出自己的法学专业毕业证书;工人说“你是他们请来的,肯定是帮他们骗我们”,吴昊就翻出法律条文来证明自己句句实言……十多天后,这些老工人终于相信了这位天天跑上门苦劝的小村官,答应和厂方签订合同。

  “我就觉得来对了,因为我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正是这里最欠缺的。”吴昊在与村支书的交流中得知,建东村村民平均年收入逾万,可是村民们的法制观念依然很淡薄,这就使得这里各种纠纷、冲突多发,村民们也常常成为各类欺诈行为中的受害者。

  村部原本也有法律读物,可是那些枯燥的条文没人愿意看,吴昊就决定自己写一本“好看”的普法材料。通过走访,吴昊了解到农民对涉及婚姻家庭、劳动就业、房屋买卖、维权信访、土地承包方面的法律感兴趣,而村干部则对村民组织法、合同法和处理民事纠纷的法律感兴趣,她就针对需求,把这些法律条文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

  她还请自己的大学老师帮忙找一些有关农村、农民的经典案例,并多次到镇上的司法所翻找以前的卷宗,把当地发生的纠纷案件拿出来进行分析。在县委组织部有关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农村普法宣传小册》印制了出来,并已被吴昊挨家挨户地送到农民家。

  创业项目,锁定“贵族葡萄”

  开奶茶店、在淘宝上开网店、当婚庆跟妆师……从大学起,吴昊就开始尝试多种创业方式,并且为自己带来了颇为丰厚的收益。

  “在建湖做这样的生意,真的是轻车熟路容易得很,可惜这样只能让我自己富起来。”带着村民一起挣钱,这才是吴昊现在的创业目标。上任后,建阳镇附近的工厂、养殖场都成了吴昊考察的目标,不久后她就把目光锁定在了建东村香香果园上。

  和大多数女孩子一样,吴昊也很爱吃,因为家在建湖县城,她很早前就知道香香果园的葡萄、草莓特好吃。去年临近中秋时,吴昊慕名拜访了香香果园的刘老板,当时果园的生意好得让刘老板发起了愁——架子上的葡萄早就被订光了,然而上门求购的客户依然一拨接着一拨。

  香香果园里的葡萄均属于“贵族葡萄”,品种有美人指、金手指、巨玫瑰等,每斤售价几乎都在20元以上。这么贵的葡萄依然供不应求,吴昊立刻看到了高效大棚葡萄种植的“钱景”。

  从此,吴昊就成了果园的常客,跟着刘老板学培育、嫁接技术,跟着农民工一起学理枝、疏果。她还在网上加入了三个高效葡萄种植QQ群,帮助刘老板搜集一些最新的种植技术资料。“其实早就想和刘老板谈合作,就怕他信不过我。”吴昊说,通过几个月的主动学习,自己赢得了刘老板的信任,这时才敢跟他谈合作的事情。

  刘老板的回答让吴昊喜出望外:通过十多年的钻研,果园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然而由于资金问题,果园的规模现在还上不来,达不到政府扶持高效农业的门槛,也打不出地域品牌。刘老板早就有心带领村民一起搞高效大棚葡萄种植,然而由于前期投入太高,其他地区经常出现因技术不成熟而导致种植户赔钱的事情,所以村民一直不敢做这个项目。

  吴昊和建阳镇其他两名村官商量后决定,三个人合伙投资20亩高效大棚,把村里葡萄种植园的规模扩大到110亩,同时推广集成有机生产技术、葡萄套袋技术、节水灌溉和生物防治等新技术,并建造30亩葡萄采摘园,为游客提供采摘场所。

  她曾经和刘老板细细算了笔账,除去人工、药剂等费用,每亩葡萄园的纯收入达到了近万元,这样不出几年就能够收回成本。高效葡萄种植最大的风险就是技术风险,而依托于刘老板掌握的成熟技术,这个风险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

  “如果我们三个人的种植能够成功,势必能带动更多的村民一起发展葡萄种植业。”吴昊说,新开发的种植园将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不少就业机会,而且只要周围的村民能够“跟进”,村里连成200亩以上的葡萄园不成问题,这样就能够达到政府出台的财政扶持政策门槛,前景一片光明。

  前不久,吴昊等人上报到团市委的《现代高效大棚葡萄种植创业计划书》已经通过初审,并且他们申请的50万元项目贷款也有了眉目。这样看来,吴昊离让建东村变成葡萄种植名村的梦想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