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大学生村官创业园无一名村官入园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耿联 严朝霞

    记者5月下旬在仪征经济开发区采访看到,仪征高新技术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同时挂着“大学生村官科技创业园”的牌子。去年1月21日,这里曾举行热闹的挂牌仪式,成立了全省首家大学生村官科技创业园。“可说实话,自挂牌以来,还没有一名大学生村官能进园孵化。”仪征市科技局农村科的蒋天鹏言及于此,略显无奈。

  “创业园瞄准的是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和信息技术,需要专业背景和研究团队,感觉层次太高,与我们村官有很大距离。”音乐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村官黄蔷薇直言自己的感受。记者走访发现,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对科技创业园都有这样的“距离感”。

  “有一腔愿望、无合适项目”,成为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最大瓶颈。科技创业园的空白,恰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这一认识。

  被“毙”项目背后的彷徨

  “到目前为止,创业扶持基金已向5名村官创业项目先后发放了67万元免息贷款,最近又有约10名村官的5个创业项目申报上来。”据仪征市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樊荣臻介绍,基金的申领需要一套规范的程序,其中专家组评审是关键。“说实话,专家评审毙掉的项目不少,约占申报的一半左右。”

  “最苦恼的是项目,现在做梦都想有好的创业项目。”月塘乡长兴村副主任戴加盼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的村官,他的“彩釉瓦制作”就是被专家组“毙掉”的项目之一。

  “这个项目是从一个同学那里听说的,用秸秆作原料制造彩釉瓦,据说投资不大,二三十万元就行,我跑了安徽、盐城等地方,乡里领导也带着我出去考察了好多次。到去年7月,厂房准备好了,工商注册也准备好了,最后发现产品质量有问题,只好停了下来。”戴加盼说他“出师不利”的最大教训是信息没把握准,“好在还没购买机器、原料,损失不大。”

  沙集村村支书戴隆国的“兔肉加工”项目也不被专家组看好,但戴隆国跑了一圈,没找到更合适的项目,还是下了狠心,通过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公司贷款10万元,去年上马了这个项目。目前,他正准备将兔业合作社扩大为有限公司。

  “下一步得自己种牧草,降低成本,还得更换兔子品种,否则很难盈利。”半年多的市场磨砺,让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他,不得不在精细化管理上动脑筋。

  记者注意到,被“毙掉”的村官创业项目中,有电瓶车车棚加工、教育培训、手绘墙画、汽车配件生产加工,甚至还有火锅店、美容培训等等,可谓五花八门。

  “我们也感觉到了大学生村官对创业项目的苦恼。一方面,这与他们所学专业和知识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们刚出学校门、经验阅历不足有关。”据樊荣臻介绍,仪征目前大学生村官绝大多数为本科生,其中女生超过一半,所学专业也以法律、文秘、管理类居多,理工科类的较少。

  “拜师学艺”都学到了啥

  “面对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冲动,我们在项目把关上还是很慎重的,因为如果他们在创业上跌跟头,也许几年都爬不起来。”樊荣臻告诉记者,为帮助大学生村官理性创业,去年6月,仪征面向全市公开招募大学生村官创业导师,试图通过师徒“一带一”模式,为村官创业打开新的途径。

  记者采访了解到,那次招募到当地22位创业导师,其中大多数是种养大户,也有部分企业家。而半年多的实践证明,导师的效果开始显现:此前,仪征只有21名村官创业,实施创业项目14个;现在,创业村官和项目数翻了一番,其中不少项目是村官与导师直接合作经营的。

  马集镇合心村村支书吴春彪的创业项目“腾邦科技”就是与导师合搞的,他个人投资占32%的股份,其中10万元来自扶持基金。“公司目前只能做一些简单的配套产品如配电箱、引擎盖和护栏的生产,我们还处于起步积累阶段。”在简陋的办公室内,吴春彪告诉记者,他现在更多的是要了解市场行情,积累经验。

  旺海数控公司总经理赵加青,是那次招募中为数不多的企业家导师之一。学工业设计的大学生村官夏琳璐为企业设计了不少雕刻机工业外观,这让赵加青赞赏有加,甚至动起了通过股份或高薪拉她合伙的念头。但是,夏琳璐通过与导师的合作发现,雕刻机的终端产品市场前景不错,便萌发了自己购买雕刻机加工仿古木雕的创业想法。

  “我觉得小夏的想法不错,投资少、见效快,适合年轻人初次创业。”赵加青支持她,认为大学生村官创业需要“靠船下篙”。

  立足田野的“抱团出海”

  “蔬菜终于长出来了,现在放心了。村里人原先说‘这里是粘土,种不出蔬菜’。”看着大棚里的西红柿、茄子、青椒已经成熟,陈集镇红星村主任助理杨星星不停地拨打镇上和扬州等地批发户的电话。这个学财务管理的村官,去年7月牵头带着另6名村官,投资45万元上马一个占地55亩的现代农业生态园,其中他个人贷款10万元,镇政府借资10万元,各级财政补贴了12万元。

  记者注意到,目前仪征大学生村官实施的29个创业项目中,蘑菇、苗木种植、蔬菜大棚、肉鸽养殖、肉兔饲养等高效农业项目居多。尽管当地不少农村都属丘陵地带,农民们长期以来却仍习惯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作物。村官们的这些高效农业项目,具有带动性也具有挑战性。

  “全镇还没有搞大棚的,我们这次创业也算带头吧。去年底收了近1万斤蔬菜,扣除人员工资及种子肥料开支,虽没赚到钱,但估计从今年6月开始,我们的蔬菜、水果陆续上市,就能进入正常经营了。”杨星星没种过田,但是他们创业团队中有熟悉农业的,这让大家对成功有了信心。

  杨星星等人的抱团创业,受到当地不少大学生村官竞相效仿。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在新城镇,张蕾等5名村官合伙投资了一个绿篱蔬菜项目;在铜山办事处,李海波等5名村官则联合搞了一个紫薯种植项目。这些抱团创业项目,参与者最少的仅需出资三五千元。

  “大学生村官创业应与工作两不误。与选择高起点的科技项目相比,选择农业项目更能‘看得见也抓得着’,但要注意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并可在农产品营销方面重点突破。”分析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路径选择,农业专家、省政府参事刘立仁认为,仪征大学生村官“抱团创业”模式值得推广——它不仅降低了创业风险,还利于发挥村官的集体智慧;而且,通过抱团创业,每个乡镇都能建立起一两个创业示范点,对村民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大。 本报记者 耿联 本报通讯员 严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