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领导点评的理性思考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
  对于如何开展好领导点评活动,《人民日报》专门刊文指出,领导点评必须要点到真问题,评到不实处;贵在评出实效,推动发展,惠及民生,改进作风,提高技能。对此,笔者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领导点评的内涵。

  领导点评要获得发言权。领导点评的主体是领导,客体是下级和基层组织。就一般意义上而言,领导对下级和基层单位的工作作点评具有当然的权威性,似乎不存在没有发言权的问题。但是,中央要求领导点评要点到真问题,评到不实处,要能推动活动取得实效。何为真问题?下级和基层组织的工作中哪些方面为不实之处?作点评的领导是否能点得真,评得实,让下级和基层服得了?这几个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有没有发言权的问题。如何获得这个发言权呢?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就是说,领导点评的发言权来自于深入基层的充分调研和思考。到基层听汇报当然是了解问题的一种方法,但更多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撇开汇报,到现场实地察看,背对背地开一些群众座谈会,了解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承诺和践诺的满意度,对一些未及时兑诺的事项,是人为因素还是其他因素。点评前,领导要对这些问题做到“茶壶煮饺子——心中有数”才行,只有这样点评,才能让人服得了,信得过,才是具有发言权的领导点评。

  领导点评要把握好“度”。领导点评中把握“度”,就是要把握点评时的质和量,就是不让领导点评变味变质,即既不能隔靴搔痒,轻描淡写,让领导点评活动成为走过场,变成形式主义;也不要吹毛求疵,咄咄逼人,让领导点评活动变成下级挨板子,受追究的“红色恐怖”;要通过点评活动,帮助下级和基层找准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上下沟通,良性互动中,让下级和基层真切地感受到领导点评的问题是“确实存在的”,态度是“善意真诚的”。领导点评如何才能把握好“度”呢?笔者以为,要从三个时间段上把握好“度”,点评前要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做到领导点评与调查研究结合。点评中要注重方式方法,不要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肯定成绩不夸大化,指出不足不概念化,点明方向要具体化,做到领导点评与建言支招结合。点评后,不要一点了之,要加大跟进关注、跟踪督查力度;对下级和基层组织在整改问题过程中碰到困难需要联动解决的问题,要开动脑筋,抓好协调,做到领导点评与协调推进结合。同时要注重领导点评后点评结果的运用,让一些点评水平高,整改力度大的党组织和党员得到回报,同样也对那些不思进取的党组织负责人给以一定形式的处罚。

  领导点评要常态化。领导点评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应该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开展。如何才能做到常态化的领导点评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建立领导点评制度,坚持“每月一评”的刚性推进,点评的形式要不拘一格,根据问题的性质灵活运用调研点评、会议点评、会办点评、现场点评、结对点评等方式,要突出抓好县(区)委书记的领导点评,把领导点评作为各级干部增强党性,提升能力的一个有效抓手。其次,要将领导点评上升为基层党建新理论。具有理论性的领导点评才更具有生命力,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经常性。在各地广泛实践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指导总结领导点评活动中的成功做法和好的经验,可以从领导点评的目的、原则、方法、艺术、模式、机制等方面加以提炼,使领导点评活动更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在反复实践与总结的基础上将其上升为基层党建新理论,再将这一新理论运用到基层党建实践中去,指导经常性、常态化的领导点评活动。(丁建民 郭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