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有事做,户户皆幸福”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一栋栋新楼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一条38公里长的水泥公路蜿蜒入户,12公里长的亮化带灯盏如阵,4处农民休闲公园鲜花斗妍,投资300多万元新建的村小学书声琅琅,展示了一幅新农村的春景图。

  4月7日,记者来到浏阳市大瑶镇南山村,村民说,带动这一方百姓致富的领头人,就是该村党总支书记王在成。

  放弃10万年薪,回乡再次当村官

  1998年5月,任大瑶镇出口花炮厂厂长的王在成被推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被全村党员全票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一边是年薪10万元、人人羡慕的厂长职务。家里人一致反对王在成回村,许多亲戚朋友也轮番上阵劝阻,说这绝对是一桩亏本的买卖。

  当时,地处偏僻的南山村穷得叮当响,年人均纯收入不到400元,村里3家小作坊式的鞭炮厂有2家已倒闭。村民们过着“养猪为过年,吃粮靠种田,喂鸡生蛋换油钱”的生活。村干部每月的工资仅仅180元。人们形容村支书是“经济上没甜头,工作上吃苦头”的差事。

  此前曾任村干部多年的王在成,对乡亲们致富的渴望感同身受。作为一名有30余年党龄的老党员,面对党员和全体村民的信任,他感到责无旁贷。于是,王在成毅然辞去花炮厂厂长一职,回家挑起了村支书的重担。

  “我如果拒绝乡亲们的请求,不回来当支书,肯定会更富有,但这一生我的心会不安!”如今面对记者,王在成发自肺腑地感慨。

  辗转14个省市,万里追寻致富路

  “兴工富农”,是王在成回乡之后开出的根治贫困的“处方”。

  为此,王在成自掏腰包组成农民考察团,在20多天的时间里行程上万里,辗转湖北、河南、山东等14个省市,考察项目,招商引资。

  鞭炮产业是南山惟一的家底,而发展这一产业,掌握铝银粉生产技术至关重要。1999年冬,王在成获悉山东某企业有转让这一技术进行跨地区合作生产的意愿,立即自费前往。但对方不相信一个落后的山村能建成这一项目,一口回绝。王在成没有灰心,一个月后,他带着关于这一产品的市场调查报告和办厂策划书再次登门。对方被他的诚意所打动,不仅同意转让技术,还投资1500万元在南山建厂。

  王在成竭力动员在外经商的能人回乡创业。早年在外兴业的村民刘剑波,由于王在成“三顾茅庐”求贤,于2002年回村投资百万办起了珍珠岩粉厂,王在成从征地、融资、销售等方面一路护航。有感于王在成的诚心,全村先后有10多个在外创业的“老板”回村办起了产业。

  跑项目,办企业,王在成不仅先后自掏腰包3万余元,还因劳累过度引发高血压,三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在王书记眼里,村里的事永远比家事重要。”谈起王在成的大公无私,村委会委员陶北华如数家珍,眼圈泛红。

  目前,南山村工业企业达28家,形成了花炮、花炮原材料、建材三大支柱产业,不仅吸纳了全村1600余劳动力就业,还安置外来务工人员500多人。去年,该村工农业总产值达2.5亿元,上缴利税1300多万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800元。

  力倡扶贫帮困,打造共同富裕美景

  日前,该村青年农民李衍成创办的南山机械维修厂,迎着春雨破土动工。

  李衍成由于父兄均系弱智,家境十分清贫。2006年,他高中毕业回乡后,王在成主动资助他2000元,帮他办起了一个小型机械维修店,还把自家好好的大门拆除,换上了由李衍成组装的铁门,为他做“活广告”。如今,李衍成家产已上千万。

  “人人有事做,户户皆幸福”,这是王在成的“施政纲领”。在他看来,一花独放不是春,让村民一齐过上富裕幸福的日子才是他最大的心愿。这些年,王在成个人为扶贫帮困和公益建设捐资就达3万多元,全村先后有20多个困难村民在他的一手帮扶下,迈上了致富路。

  近年来,该村启动了“五保户安居工程”,采取村集体投资、发动村民捐资等方式筹资数十万元,解决了全村11户五保户的住房问题。在党员中开展了“一帮一关爱行动”,让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3年来,该村党员干部和企业老板捐出的扶贫资金就达40余万元。

  村里80岁的五保老人陈莲华,原来栖身在几间历经风雨的破旧老屋中,现在已住上新楼,除领取五保金,她还可在家中为村里的花炮厂组筒,每月收入800多元。

  “省小康示范村”、“省新农村建设十大明星村”、“国家级生态村”——挂满村部会议室的80余块烫金奖牌熠熠生辉,映照着今日南山。

  今年67岁的王在成,自感年岁渐高,很想为年轻人让贤,几次向村党总支提出辞呈。但在3月10日的村党总支换届选举中,全村100多名党员依然选举王在成为村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