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女儿——追记仙居县官路镇纪委书记王益群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
  初春的阳光,静静地照在寂静的仙居县官路镇后里吴村;山风掠过,不时传来一阵阵低号。听到记者为采访王益群而来,正在准备春耕的村民们,放下活儿、围了上来。

  “好人啊!我家造房子的地,就是她帮我们争取的。”一位叫吴冬香的老太太说着说着就哽咽了。

  “当年我家种红茄没资金,她就塞了1000元送给我。”说起王益群,66岁的张胡德泪水盈盈。

  “走的时候我们不知道,都没有去送送她。”村民们一阵沉默……

  尽管已经离世8个多月,但是在王益群工作过的仙居县方宅乡、下各镇、上张乡、官路镇,许多村民至今都在念叨她。

  王益群,生前是仙居县官路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是什么原因,让干部群众对一个容易得罪人的纪委书记如此动情和眷恋?

  沿着王益群留下的深深浅浅脚印,记者努力搜寻着答案。她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山深处的采访中,记者经常不经意间被感动着。平凡的一件件小事、朴实的一句句话语……汇聚成一位乡镇女干部26年扎根大山、尽职尽责、情系群众的深沉炽热的大爱。

  “普通职工,就要把普通的事做好!”

  相框里的王益群,站在郁郁葱葱的大山前,个子不高、微胖,黑黑的眸子、柔和的目光、温婉的笑容,一如村里热情的婶子。

  1965年4月,王益群出生于仙居县埠头镇的一个教师家庭。1984年11月,通过招聘考试,高中毕业的王益群成了下各镇(原方宅乡)的一名普通统计员。

  虽然是乡机关的新人,但是对于干工作,王益群从来不含糊。“她工作特别认真,原则性强。我们很佩服!”提起王益群,老同事周冬莲赞不绝口。

  周冬莲说,当时,农业报表先由各村上报到乡里,再由王益群统计汇总。对每个数据,王益群总是反复核对,不放过半点纰漏。

  有一次,王益群对羊棚头村报上来的小麦数据有疑问,就赶了十几里路,到羊棚头村田头核实,发现果然虚报了小麦种植面积。有人劝她算了:“你一个普通职工,何必如此较真?”

  “普通职工,就要把普通的事做好!”王益群执意将数据纠正了过来。

  1984年底,王益群被派驻距方宅乡政府十几里远的大坑村。当时,乡里没有汽车,走村入户全靠两条腿。

  王益群当时的同事张雯雯告诉记者,王益群对大坑村的每家每户都了如指掌,“她心里总是牵挂着村民,把村民当成自己的亲人。”

  张雯雯回忆,1987年8月,一场大台风突然袭来,暴雨如注,至夜11时,乡政府周围一片汪洋。王益群打着手电,立即赶到大坑村,组织村民连夜转移。

  “那时,王益群还是个22岁的小姑娘,独自一人在风雨中赶路,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需要很大的勇气。”张雯雯说,那天晚上,王益群转移了7名住在危房里的群众。

  1999年8月,因表现优秀,王益群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既然当干部,就要带领群众致富。”

  2001年底,王益群被任命为仙居县上张乡党委委员,分管全乡的交通建设工作。上任伊始,王益群就提出:“既然当干部,就要带领群众致富。”

  上张是全省贫困山区乡,当时交通十分不便。从县城到上张乡,车程近2个小时,全乡31个行政村,有20个行政村没有通水泥路。

  最远的奶吾坑村离乡政府有25公里,从乡政府到该村需绕道温州的永嘉县境内,走一趟要七八个小时。由于交通不便,这个当时只有256人的小山村人均收入仅为一二百元。

  “要致富,先修路。”王益群和乡里工作人员一起逐村开展调查摸底,一家一家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立项、报批、落实资金……在王益群的带领下,这条被山民们誉为“致富路”的盘山公路终于全线贯通。

  奶吾坑村党支部书记姚中富说,通路以后,村里的毛竹卖到五六毛钱一公斤、木头每立方米可以卖到800多元,村里的800亩竹林和1万多亩山林成了“聚宝盆”,村民年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

  在王益群任期内,上张乡20个行政村的康庄工程全部立项,其中10个村的康庄工程相继完成,总里程达上百公里,总投资1000多万元。

  时任乡党委书记的陈尧虎说:“所有的公路都是经过公开招投标,从王益群负责修筑的第一条公路开通,至今已有八九个年头过去了,所有几十条公路路况都很好,而且没有发生一起腐败行为。”

  上张乡米坑村正在翻地的张大爷告诉记者,种了一辈子的地,直到八年前有个叫王益群的女干部来驻村,他才知道种红茄更能卖钱。

  2004年,王益群到米坑村驻村。她决定帮助米坑村种植高山蔬菜——红茄,并以此发展特色农业。她挨家挨户做通村民思想工作,动员全部村民参加村民大会,到有关部门要来3万元启动资金,请来科技人员为农民培训栽培技术,带领村干部到椒江等地寻找销路。当年,80多户农户开始试种高山红茄,人均获得上千元的净收入。之后,村民们的积极性高涨,开始大面积发展高山蔬菜。

  如今,米坑村家家户户都加入到种植红茄、尖椒的队伍中来,形成了200多亩的高山蔬菜基地,日产量达2万多公斤,成为当地闻名的“高山蔬菜村”。许多村民由此走上了致富路,五六十户农户还盖起了新房。

  “我是纪委书记,涉及原则的事情我一定要坚持到底!”

  官路镇,距仙居城关7公里。近年来,许多重点工程分布在官路辖区内,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矛盾纠纷较多,村民动不动就上访。

  2006年9月,王益群调任官路镇纪委书记。赴任前,县纪委领导叮嘱她:“官路情况特殊,要花大精力把信访问题处理好,坚决维护党在基层的形象和威信。”

  王益群没有辜负县纪委领导的嘱托。

  在仔细调查后,王益群发现:官路镇29个村,每年仅一半的村将村级财务收支上墙公开,其余的村只是年终时向村民代表象征性地宣读一遍了事,个别村甚至10多年没公开;全镇有70%的信访是反映村财务问题。

  王益群立即对全镇历年的村级财务进行清理,严格实行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实施专人监督,推广“零接待”。

  2008年10月,在西陈村查账。王益群发现一张发票是购买招待用橘子的,虽然只有80元,村支书、主任都已签字,但她还是把它抽出来,不准报销。她说:“不行就是不行。否则,怎么向群众交待!”

  官路镇党委书记曹植森说,实行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后,全镇村级集体经费每年节约支出达50多万元。

  纪委书记干的事往往容易得罪人,但是对违法违纪人员的处理,王益群坚持原则,从不讲情面。

  有一个村党支部书记王某的家属被检举躲到外地超生了孩子,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得知自己被告到镇纪委后,王某便动用了所有关系,托了许多人找到王益群说情,希望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王益群反问说情者:“党纪政策不能留情的事,我能留情吗?”

  见软的不行,这个人又对王益群放出话来:“以后在官路小心点!”对此,王益群嗤之以鼻。最终,王某被开除党籍。

  在近四年的纪检工作中,王益群严肃查办了12件违纪违法案件和29件信访件。为此,她得罪了一些人。有朋友、同事劝她,情面上的事,能放就放一马,以后也给自己留个方便。但王益群却坚定地说:“我是一名纪委书记,涉及到原则的事情我一定要坚持到底!”

  违法违纪案件的公正公平处理,使得官路镇信访量连续4年下降。

  与此同时,王益群着手加强镇纪委的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乡镇纪委的作用,加强对全镇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为在全镇范围构筑一张反腐倡廉网络,她提出并推行“一网三员”法,即在各村党支部中设立信访联络员,在老干部中设立信息员,在村民中设立情报员,实行阳光村务,构建反腐廉政网络体系。

  在王益群的带领下,2007、2008年,官路镇纪委连续被评为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2009年,王益群被评为全县纪检监察先进工作者。

  “镇里的工作,千万不能因为我生病停下来!”

  “王益群办案有方法。”仙居县纪委上下对她有口皆碑。

  2009年上半年,白塔镇干部王某因涉嫌受贿,被县纪委立案审查。王某阅历广,脑子灵,应变能力强,专案组几次审查都没有奏效。

  王益群参与办案后,与王某谈子女、谈读书、谈人生。有了“共同语言”后,王某的敌对情绪慢慢消除,心理防线一点点崩溃。最后,彻底交代了受贿事实。

  2010年5月28日,王益群被仙居县纪委抽调到椒江办案。自从2006年9月担任官路镇纪委书记以来,类似这样的抽调,她早已习以为常。

  抽调办案,对人选要求很严,既要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善于办案,又要有较强的原则性、纪律性,不能徇私情。

  “县纪委办案,经常人手不够,需要借助乡镇纪检干部的力量。王益群能力强、经验丰富,每次遇到重点案件需要增加人手时,我们就会想到她。”仙居县纪委常委郑金鉴说。

  这次椒江办案,王益群任小组长。

  王益群身体不好已有一段时间,平常都在服药。这次抽调到椒江,她随身带着一个中药罐,每天熬药。

  办案第一天,王益群就感到胃部剧烈疼痛,但一直忍着。她不想让领导和同事们为她操心、分散办案精力。

  到了第三天,王益群的胃部开始钻心的疼。实在挺不住了,就请同事帮她揉揉。晚上,疼得难以入睡,王益群对同事说,我多值夜班吧,反正我也睡不着。

  带队领导知道她生病的消息后,力劝她回家休息。她说,没事,我能坚持。就这样,王益群一直坚持到办案结束,才去医院检查。

  检查的结果让她的家人和所有同事都不敢相信:胃癌晚期!

  消息震惊了很多人:她关心过的百姓,她的领导同事,她批评过的人……纷纷打电话发短信过去询问病情,表示要过去看望她。大部分被她婉言谢绝了。

  住院期间,王益群经常疼得全身佝偻成一团,汗湿重衣。但她很坚强,每次领导和同事到医院看望她,她多半是要谈工作的事。有一次,领导不忍心了,说,你自己都病成这样了,工作的事就不用管了,好好养病吧。

  可王益群就是安不下心来。临终前两天,她还打电话给镇纪委副书记杨金印:“镇里的工作,千万不能因为我生病停下来!”“镇里的信访积案要尽快解决,群众纠纷要及时化解,村财务制度要进一步规范……”

  毕竟,她只有45岁啊,她想尽快出院,继续做好工作……但无情的病魔再没有给她机会。

  “纪检干部管不住自己,还怎么去监督别人?”

  2010年8月2日,酷暑,地面温度高达40℃,千余名群众自发从各地赶到仙居殡仪馆,只为见王益群最后一面,偌大的仙居县殡仪馆竟然被挤得水泄不通。许多上了年纪的干部群众一把泪、一把汗地坚持着把花圈亲自扛到王益群的墓地。

  许多人告诉记者,王益群辗转多个乡镇,从乡镇统计员到乡镇纪委书记,不管在什么地方,她都是勇担重任,对村民的要求事事有答复,但是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在官路镇,王益群分管纪检、工业和一个管理区,请她帮忙办事的人很多。常常免不了有人“意思意思”,但无论礼物轻重,王益群一概拒绝。

  汤口村顺利完成河道改建后,村两委买了两包当地产的绿色大米,由村支书送到王益群家,被她堵在门口。她说,你要是忍心让我背一个“不廉洁干部”的锅,使我在别人面前说话没有底气,那你就留下这两包大米吧。来人只得背起大米走了。

  丈夫随口说了一句:“人家也是心意,不要把人家弄得这么难堪。”王益群说:“纪检干部管不住自己,还怎么去监督别人?”

  在官路镇工作4年里,王益群从未请过一天假,经常加班加点工作。生病期间,为了不耽误工作,随身带着中药。

  “工作上的事一叫她就来,群众的事她时时记在心里,个人的事她从不向组织说一个字。”曹植森说。曹植森感到内疚的是:去年,王益群正在上高三的儿子一条腿摔断了,她和丈夫正在医院看护,镇里有事,我打她电话,不到半小时她就赶回了镇里。“如果当时她说在医院陪儿子看病,我完全可以找别人的。”

  王益群常说,群众的事,就是干部的事。群众心里有疙瘩,当干部的不及时去化解,怎么能吃得下饭、睡得好觉?

  有一天深夜,忙完工作后,协助王益群工作的村干部徐清清不解地问她:你为什么老是往村里跑?王益群说:“因为我对群众有感情。”

  正因为这份对党、对群众的感情,无论是在上张乡,还是在官路镇,她都尽心尽职,践行着“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的庄严承诺。

  她办公室的墙上,贴着纪检工作条例;书橱里放着28本资料、14本纪检工作档案、31本工作日记;椅子上,一只靠垫和一只蓝色的按摩器——这是王益群胃疼时用来揉搓胃部的;墙角,还有煲药的锅……

  杨金印指着边上的木沙发说:我们时常在这里做笔录。但如今,主人离去好久……此刻,深深印在杨金印脑子里的,是王益群生前对他说过的一句话:组织上把我们放在这个岗位上,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对得起党和人民的托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