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村支书王光国带领群众劈山修路纪实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
  
湖北日报讯 图为:王光国带领乡亲开山凿路。 (记者 肖颢 摄)


  3月1日16时45分。鄂西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梯子岩。

  轰、轰……伴随着巨大的爆破声,一道白烟从悬崖上升起,炸开的石头哗啦啦滚下山谷。

  滚石落定,悬崖边闪出一个汉子。“炮放完哒,大家快上啊!”一声招呼,60多个男男女女紧跟着他冲上了山。

  这汉子叫王光国,身高只有1.55米,是店子坪村的党支部书记。

  整整六年,他带领乡亲们在这大山深处演绎着当代“愚公”劈山凿路的动人故事。

  

  海拔1200多米的店子坪,“左有石柱河,右有洋芋河,前面梯子河,后面大山坡,祖祖辈辈像骆驼。”

  出村的那条绝壁小道太窄太险。曾经,村里一个外出的小伙子在半岩上歇脚,被悬崖上突然落下的石块夺去了生命;一个放牛的老人一不小心,连人带牛跌下了深谷……

  大山阻隔,村民贫困。全村至今有28岁以上的“光棍”40多人。

  2004年冬,33岁的村支书王光国提出了大胆的想法:“从绝壁上凿出一条公路,连通山谷对岸,直通镇上和县城!”“国娃子,你开玩笑吧,这么高的悬崖能修得过去公路?”老辈们首先表示怀疑。

  “全村的年轻人大半都出去打工了,修路既没钱,又没人,不可能。还是等上面投资修路吧!”

  不怪村民有疑问。这段路虽然只有3公里多,但山如斧削,高低落差100多米。卡口、斜岩、梯子岩、河口槽……单听这些小地名,就令人生畏。

  王光国请来公路技术人员,邀上几名党员和中心户长上山探路。

  攀崖口,下谷底,钻树林。王光国通过六七天的踏勘,心里有了底:两座大山虽然陡峭,但毕竟还有一定的坡度。

  关键在最险的那段绝壁,只要能在悬崖中间炸开一段缺口,再在谷底最窄处修一座石桥,就可以建成一条从山腰斜切下去的砂石公路。

  “大家都知道,村里现在通往外面的这条山路,是祖辈们开凿出来的,村里古碑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当年捐钱修路者的名字。祖辈们能干的事,难道我们不能干?”

  2005年腊月初六。村民会上,王光国一边介绍公路勘察情况,一边动员大家:如果我们的路和对岸青里坝接起来,上318国道只有十几公里,冬天不结冰,进县城可以骑摩托、坐汽车……

  支书的激情和决心感染了大家,多数村民对修路投了赞成票。

  王光国找到刘太新、刘太章、周赐雄等6个积极分子,按安全、财务、工勤等分工,组成了修路“指挥部”。

  

  2005年腊月初九,与邻村交界的卡口上,一面“树雄心、立壮志,誓把致富路修通”的横幅竖起来。公路正式开工。

  王光国关掉了自家年收入2万多元的养猪场,集中精力组织村民修路。他家离工地有5公里山路,每天天刚亮就赶往工地,召集村民上工。

  王光国是全村唯一的回乡高中生。为节省聘请爆破员的费用,他专门出去参加培训,取得了爆破员资格,既负责全局,又担任爆破技术指导。遇到爆破后悬崖上有松动的危岩,他总是吩咐大家躲避,自己攀上去排险。

  工地上炸药用完了,都是他骑着自己的旧摩托车去购买。他说往返有50多公里山路,自己去既放心、又省了运费。

  中午,工地休息,王光国和村民们吃一点自带的煮土豆、烤红薯,下午接着干。晚上收工后,大家都走了,王光国还要检查一遍工地,与几个组长商量好第二天的施工安排,才能走上回家的山路。

  支书的言行是无声的感召。

  当初第一个反对修路的刘太贵,不仅自己扛着钢钎上了工地,还带上了儿子。78岁的刘太白来了。他说:“我能捡一个石头就是一个,端一撮箕就少一撮箕。”“比我年纪大的人都上了工地,我没有理由不来。”67岁的老村主任王从新也上了工地。

  总人口720人的店子坪村,有380多人外出务工。大部分青壮年出门了,老人、妇女成了修路的主力军。

  尽管村民义务出工,但作为启动资金的扶贫款还是很快用完了。“没钱大家凑,修路不能停!”王光国回家动员妻子卖了自家的猪,第一个捐款3000元。

  高山阻隔的店子坪村,180多户人家多数贫困。为修路,大家倾其所有:张九国把牛牵到集市上卖了,捐款1000多元;贫困户王再雄打松子卖了200多元,全部捐出来;70多岁的刘太白卖了自己背东西的背篓,也捐出20元……

  最困难的时候,工地上没钱给风钻机买燃油。几十户村民凑了3000多个鸡蛋,换回来2000多元油钱。76岁的刘太青老人至今保存着当时的捐蛋记录本,最多的一户捐了90个,最少的6个。

  六年来,贫困的店子坪村民自带干粮出工修路,捐款捐物7.4万多元,人均1000多元。

  

  2006年3月18日,是王光国记忆最深的日子。

  那天,雨后天晴,他和40多名村民正在工地施工。突然,“轰隆”一声巨响,悬崖上一处刚完工的路基驳岸突然垮塌,大量土石呼啸着冲下山谷。

  这段路基位于最陡峭的悬崖卡口之上。短短28米,村民们腰系绳索悬吊半空,顶风冒雪炸岩垒石,苦战了整整一个冬天才完工!

  全村人一冬的心血顷刻化为乌有。

  当晚,王光国彻夜难眠,爬起来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今天,我算是知道了什么叫恐惧、叫绝望!

  垮塌的路基,如同一道撕裂的伤口,刺痛了全村老少的心……工程被迫停工。“这路到底还修不修?”停工半年多,王光国每次路过垮塌处,都要停下来吸一支烟,反复问自己。“如果就这样停下来,怎么对得起砸锅卖铁支持修路的乡亲们?”

  “只要有一个人愿意修路,我就要坚持。”王光国又挨家挨户做村民的动员工作。“不修路,村里就永远不会有公路。”村民们在王光国的动员下,又陆续回到工地。寂静的山谷,重新响起震耳欲聋的开山炮声。

  工地上最先进的设备就是一台风钻机。买不起大型设备,村民们就用钢钎、铁锤、锄头、撮箕,手掀杠撬,肩挑背驮。

  为节省炸药钱,王光国带领大家尽量少放炮,抡起铁锤将钢钎和木头楔子打入石缝中,撬动岩石,每立方米土石可节约投资四五十元。

  有劳动能力的老少村民,都轮流上了工地。27岁的刘和洪,丈夫在外打工,她和公公、婆婆一起,带着9岁的女儿上了工地。“人心齐,泰山移。”一寸寸,一尺尺,如同蚂蚁啃骨头,垮塌的驳岸重新立起。

  

  3月1日,春寒料峭。记者攀上悬崖上的梯子岩工地。绝壁上削出来的100多米路面,如一条黑色缎带斜挂在山腰。扶着石头向崖下俯看,深深的谷底河床令人晕眩。

  王光国正带领20多个村民搬石头。“听说你为了修路,放弃了考公务员的机会?”记者问。“去年6月份,恩施州从村支部书记中定向选拔公务员。我符合条件,就报了名。可是,当时一天到晚在忙修路,无法复习,所以到考试时我又放弃了。”王光国说。“修通这条路,自己定了期限没有?”

  王光国说:“说实话,什么时候修通我心里真的没有底。但是我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3年修不通,修5年;5年修不通,修10年,总之一定要修通这条路!”

  王光国告诉我们,修路六年多,村民们倾尽全力捐款7.4万多元,义务投工3.4万多个,开挖土石方2.2万多立方米,加上县乡各级支援的10余万元,完成了正规施工预算需要180多万元的工程量。

  如今,站在店子坪村眺望,洋芋河西岸的3道悬崖峭壁已被劈开,长约1.5公里的土石公路,从“卡口”蜿蜒回转到洋芋河谷底,可以通行摩托车、农用三轮车。“这1.5公里山路,已经给村民带来了效益,过去要10块钱背进来的东西,现在只需5块钱就运进来了。”村民王在雄说。

  王光国说,现在这条路得到了上面多方面的支持,交通、扶贫、民宗等部门支援资金20多万元,许多单位还表示要提供更多帮助,村民们尽快打通公路的信心更足了。78岁的刘太白老人,还是40年前步行去过县城。老人笑眯眯地说:“路全通了,我一定要坐汽车去看看县城现在的样子。”(记者 小明 郭孝洪 通讯员 孙涛 胡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