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感动湖北十大人物、鄂州市残联共产党员苏柳英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
“她不是学者,却能破译人生的密码;她不是医生,却能抚去残疾的伤痛。她其实并不神奇,只是一位热诚的知心大姐,把工作视作家里的事,把残疾人当作家里的人,有困必解,有难必帮。于是,她就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弹奏出美妙和谐的乐曲。”
——2011年1月9日“感动湖北2010年度人物”评委会授予苏柳英的颁奖词
你会为多发现几名残疾运动员,跋山涉水踏访你所在辖区的每一个村村落落吗?你会挺着有五六个月身孕的大肚子,翻山越岭走访并帮助一个陌生的残疾人吗?你会毫无怨言地到另外一座城市,接送几个盲人孩子上学回家吗?你会拿着自己的工资收入,主动找上门去为一个素不相识的残疾人跑贷款、作担保吗?你会置自己的孩子的学业不顾,而去为一群残疾孩子的求学就业东奔西走吗……
有一个人做到了,而且一做就是30来年。有时候,她是盲人朋友的眼睛;有时候,她是肢残朋友的手脚;有时候,她是聋哑朋友的耳朵和喉舌;无论什么时候,她都是残疾朋友的人生拐杖和心灵鸡汤。
残疾朋友亲切地叫她“苏姐”;同事们亲切地叫她“苏翻译”;银行的同志亲切地叫她“苏担保”、法院的朋友管她叫“编外法官”……
——她就是感动湖北十大人物、鄂州市残联共产党员苏柳英。
1980年,自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她就一直工作在为残疾人服务的岗位上,先后在市民政局福利工厂、市盲人聋哑人协会、市残联工作。30多年来,她先后引导1000余名残疾人自主创业和就业,帮助60多名残疾学生步入大学校园,8次带队参加全省残疾人运动会并夺回63枚金牌,累计接访残疾人2000多人次,帮助他们维护权益。
30年如一日坚守在扶残助残岗位,用青春诠释了什么叫“爱岗敬业”
“工作是我自己选的,受苦受累受罪,我决不后悔!”1980年,高中毕业的苏柳英考入市民政局福利工厂。从此,她就与残疾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苏柳英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从小到大,父母的一言一行所体现的与人为善、扶贫济困的中华传统美德,深深地影响着她,在家庭的熏陶下,乐于助人成为她人生中最大的信念与追求。
“与残疾人打交道,先要学好本领!”她的父亲,一位南下干部,经常这样语重心长地教育女儿。
市民政福利工厂有很多聋哑人,善良的苏柳英想与他们做朋友,帮助他们。跟聋哑人交流,不懂手语就寸步难行。但要熟练掌握手语,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多会话,都得靠十个指头来表达,而且一段时间不用就会忘记!
“再难,也要熟练掌握手语!”苏柳英暗下决心,并找来一本《中国手语》,按照书上的说明反复训练,有时为了一个简单的手势,要练习上百次。
光自学还不行,得有老师指点,这样才学的快,学得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鄂州,要找一个能够指导手语的老师,却是难上加难。苏柳英四处打听,得知黄石市残联有一位高姓老师,对手语十分精通。于是,她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了这位高老师。从此,一有时间,她就自费搭车往黄石跑,有时在黄石一住就是一个多星期。
工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两个月的刻苦学习,她终于熟练掌握了手语。由于精通手语,1984年11月,她被选入市盲聋哑协会工作。“同事们都管她叫‘苏翻译’,一遇上与聋哑人交流的事,我们就都找苏柳英来沟通。”市残联理事长傅方勤说。
“唉,蛮灵醒的伢怎么会是个哑巴?”有一次,苏柳英与聋哑朋友在大街上用手语交流,一旁走过的几位路人嘀咕道。
这还是善良的人们发自内心的同情。对于她选择的这份事业,有的人说得更难听了:“一个大姑娘家干什么工作不好,偏偏要到残联工作”?“有什么意思,成天和瞎子、跛子、聋子混在一起”……
冷嘲热讽,说什么的都有,搞得苏柳英的家人像做了亏心事似的。面对外界的压力,她的兄弟姐妹和一些同学朋友,劝她重新换一份工作。她父亲的一位老朋友也答应帮忙,把她调到市内的另一家事业单位。可是,不管大家怎么劝,她始终不同意:“工作是我自己选的,受苦受累受罪,我决不后悔,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既然我选择了,就会坚持到底的!”
“残联就是残疾人的娘家,残疾人有怨气,就冲我出吧!”苏柳英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她在日记中写道:“作为一名普通党员,要实现宗旨,就必须与群众打成一片;作为一名普通干部,要履行职责,就必须做好本职工作;作为一名残疾人工作者,要让残疾人过上好日子,就必须为他们排忧解难……”
30年来,无论是在市民政局福利工厂上班,还是在市盲人聋哑人协会工作;无论是在市残联办公室,还是在宣教就业部、信访接待室;无论是普通一兵,还是中层干部;无论是在职,还是改非,她都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最朴素的承诺: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
先后帮助60余名残疾学生步入大学校园,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义不容辞”
苏柳英先后帮助60余名残疾人高考生步入大学校园。他们都把苏柳英称作“苏姐”,有什么喜悦和苦恼都向苏柳英倾诉。
一位矮小瘦弱的父亲,弯着腿,探着身,让儿子趴在自己背上,再用双手撑着凳子,吃力地直起身,一步一步走出家门,将儿子轻轻放在自行车横梁上,艰难的推着,赶往学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强的父亲从未放弃。
趴在父亲背上的这个残疾孩子,患有先天性下肢肌无力症,他名叫上官磊。得知这父子俩艰难的求学之路,苏柳英代表市残联为上官磊送去一辆轮椅。从此,就与这个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3年,上官磊的高考成绩超出重点大学录取线10多分,因为残疾较重,被大学拒绝录取。苏柳英知道后,立即放下手里的工作,连续往武汉跑,向省残联汇报,找校领导说情:“这孩子身残志不残,比常人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辛与努力,才考上了他理想的大学,难道因为有残疾,就要断送他的理想与前程,毁掉他一生的美好追求吗?他也有像别的孩子一样接受教育的权利呀,请给他一个读书深造的机会,谢谢了!”鄂州武汉,武汉鄂州,折腾了四个来回,苏柳英的热忱与决心感动了校方,上官磊终于被武汉科技大学破格录取了。
收到录取通知书,上官磊抑制不住内心的感动,一把扑进苏柳英的怀里,放声大哭。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开学之前,苏柳英发动市残联、团市委、信用社等单位给上官磊捐款1万多元。入学时,因需要家人陪读,在苏柳英的努力下,校方又给上官磊父亲提供了工作,安排了住处。在上大学和读研究生期间,市残联领导与苏柳英每年都会去武汉看望他。
有一次,上官磊激动地说:“在父亲的背上,我觉察到父亲渐渐老了,脚步明显变慢。我要感谢我的父亲,没有他的脊背,就没有我的今天。更要感谢苏阿姨的帮助,是她在我人生的转折点,为我维权,给予我巨大的动力。将来,我也要像苏阿姨那样,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009年,肢体残疾人郝真考取了市二中,他想进二中素质班,学校担心他由于残疾,跟不上学习进度,苏柳英知道后,托人情,找关系。这期间有的熟人对她说:“如果是你家孩子找我,我不会推辞,可这孩子,又不是你儿子,你这么费心干嘛?”苏柳英淡然一笑说:“我是做残疾人工作的,早就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了。”
当苏柳英把校长签字的学杂费减免报告和素质班入学通知书交到郝真手里时,郝真看着满头大汗的苏阿姨,不由得伸手替她擦拭,苏柳英将郝真的手紧握成一只拳头说:“郝真,加油!”在苏柳英的支持和鼓励下,郝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成了“校园诗人”。“全国助残日”这天,苏柳英动员3位朋友来到郝真家,将800元慰问金,送到郝真母亲的手里说:“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暧流在心中涌动。郝真的母亲多么想起身招呼家里的客人!可是她只能坐在轮椅上;她拉着苏柳英的双手,多想说两句感激的话,可是只有眼泪在脸上默默地流淌。
先后接访2000多名残疾人并为他们解忧维权,用执著诠释了什么叫“春风化雨”
苏柳英先后接访过2000多名残疾人。她总是面带笑容,用心倾听他们的诉说,甚至走进他们的家庭,为他们解忧,为他们维权。
1987年,一个生活在痛苦里的花季少女——丁梅,成了苏柳英的一块心病与牵挂。
这天,苏柳英找到了丁梅家。一间昏暗的破砖房里,瘦小的丁梅躺在一床旧被褥里,她双目无神,目光呆滞,眼圈肿胀,看到这里,苏柳英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她走到床前说:“我叫苏柳英,是市残联工作人员,来看看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忙!”可是,丁梅却没有半点反应。
面对这双绝望的眼睛,苏柳英心疼地俯下身子,凑近她,轻言细语地安慰她、开导她,可是丁梅依然无动于衷,只有眼泪无声地流淌,苏柳英抚摸着她的肩膀,几乎是乞求地说:“丁梅,丁梅,你要坚强起来!”
丁梅的母亲说:“孩子是在工地上摔残的,事故方不肯给说法,一直拖着,家里也没钱给她治病,可苦了我孩子。”
听母亲这么一说,一直默默流泪的丁梅突然大哭起来:“苏姐,我走不了路,我这一辈子都完了……”
苏柳英紧握丁梅的手,深情地说:“丁梅,你放心,我一定帮你讨回公道!”
从此,苏柳英成了丁梅家的常客,她还邀一些性格开朗的残疾朋友,一起去丁梅家做客,渐渐地,丁梅就跟他们混熟了,脸上终于有了笑容。苏柳英又多次动员亲人、朋友凑了3000元医疗费,将丁梅送到医院治疗,为她查医问药。
有一次,苏柳英熬了鸡汤送去给丁梅喝,可丁梅端着鸡汤,却怎么也喝不下去,她饱含深情着说:“苏姐,就是我妈妈也没有像您这样心疼我啊!”
看着懂事的丁梅,苏柳英痛下决心,一定要帮丁梅讨个说法!她自学法律知识,翻阅法律条款,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四处奔走。
当她疲惫之时,丁梅那双绝望的眼神,好像正盯着她;当她维权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丁梅那痛苦的声音,仿佛在她耳边呻吟。于是,苏柳英不敢有半点懈怠。一年来,她坚韧不拔,先后找法院与建筑老板协商二十多次,丁梅的赔偿问题终于解决了!苏柳英用仁义大爱,兑现了她的承诺。同事们都纷纷感叹:真是菩萨心肠,菩萨心肠啊!“帮助残疾人是我的职业,这是‘职业病’!”的确,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是遇上残疾人,苏柳英就有亲近感,就会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去套近乎,问长问短。她不仅是残疾人的亲人,更是精神残疾人的“心理理疗师”。
几年来,鄂州已有10余名被人称为“疯子”的精神残疾病人,被苏柳英解开绳索、打开心锁。刘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一次意外伤害,本是老师的她,从此就变成了一个狂躁型精神病人。好的时候是个正常人,病发的时候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周围的人都离她远远的,就连她的丈夫也离她而去,她带着女儿艰难度日。
苏柳英了解到刘老师的情况后,决定上门去看看她。当苏柳英为她做心理理疗时,她的狂躁症又发作了,她不顾女儿的劝阻,见人又撕又打,向苏柳英发泄一通,并把她打出了家门。
站在门口,苏柳英摸着肿胀的脸,火辣辣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滋味。
两天后,当苏柳英决定再次去刘老师家时,丈夫阻拦她说:“你的脸又红又肿,还没好,又想送去给人打吗?上次还没打怕吗?知道的人,说你傻,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我们夫妻吵架打的!”
苏柳英笑着,宽慰丈夫说:“刘老师是个病人,我又怎么能怪她?如果我放弃安抚她,那我这顿打,岂不是白挨了?我总得对得住这次教训吧?”
这一次,苏柳英安抚刘老师特别有耐心。当刘老师缓过神时,吃惊地问,你的脸怎么受伤了?她的女儿流着眼泪说:“妈妈,是您上次打伤的啊!”
这时,刘老师彻底清醒明白了,她抓着苏柳英的手,愧疚地说:“苏部长,是我糊涂了,您打我吧!”
苏柳英安慰她说:“刘老师,别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是我的工作没做好!”
刘老师激动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她声音颤抖着说:“十几年啦,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别人叫我“老师”啊!别人都叫我疯子,叫我神经病!亲戚、朋友都不理我,可你却愿意走近我,被我打了也不放弃我,你真是比我的亲人还要亲哪!”
后来,刘老师就把苏柳英当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她还经常写诗送给苏柳英。每次来到残联,她总是拉着苏柳英的手,有说不完的话。得知苏柳英有严重的颈椎病和头痛症,刘老师就经常打电话来,嘱咐苏柳英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一个心有疾病的人,懂得反过来关心别人了,这令苏柳英和同事们万分欣慰。
先后8次带领残疾运动员夺回63枚省运会金牌,用汗水诠释了什么叫“默默奉献”
苏柳英先后8次带队参加全省残疾人运动会,夺回63枚金牌。在细心照料残疾人运动员的同时,用爱心帮助他们树立了自强自立的人生信念。
邹志成8岁那年,因电击失去双手,落下了终身残疾。苏柳英根据其特长邀请他参加全省残疾人运动会,在参加集训时,苏柳英见邹志成在队员中残疾较重,又是在校学生,便将邹志成带到家里,给予特别的照顾。白天带他去训练场,晚上帮他补习功课,还为他买来水果、点心,补充营养。
一次训练时,苏柳英走到邹志成身边,突然蹲下来,原来是邹志成的鞋带松了,她帮他系好;队员中,谁的衣服没穿整齐,她就会跑过去,整理整理;发现哪位身上有灰,就帮忙拍打拍打。
每次吃饭,苏柳英都会坐在他们中间,帮忙夹菜,吃鱼的时候,还将鱼刺一根根的挑出来,并不时提醒大家注意别卡着。
每天早餐,一个个熟鸡蛋,被苏柳英一点点的剥开,然后放进每个人的盘子里。有一次邹志成吃着吃着,突然想起苏柳英的关怀与母亲的照顾何其相似啊,不禁鼻子一酸,再也吃不下去了,其他队员也受了感染,都哽咽着,泪流满面……
盲人祝秋生,12岁那年双目意外失明,偏偏祸不单行,他父母又相继离世。一个花季少年,一夜之间走进无光的世界。面对那张无助的小脸和极度悲观的情绪,苏柳英心痛不已,不知流了多少场眼泪。
从此,苏柳英定期到祝秋生家里探望,鼓励他走出困境,融入社会。了解到祝秋生有运动特长,苏柳英就鼓励他参加残疾人运动会,并陪着他坚持锻炼。她像教练一样陪着他一起奔跑。祝秋生跌倒时,是苏柳英将他扶起,拍掉身上的灰尘;祝秋生想放弃时,又是苏柳英为他加油鼓劲。
那一年,在全省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上,祝秋生包揽了100米短跑、掷铁饼和立定跳远三项第一名。摸着那一枚枚奖牌,他们相拥而泣。这哪里是一枚枚金牌,这分明是一枚枚开启自信人生的金钥匙啊!
回来后,苏柳英又为他邮购专用的盲文板、笔和纸,还请了一个盲文老师来教他写字,帮祝秋生争取到省盲人培训班进修的机会。此后,祝秋生的工作、恋爱及婚姻等问题,都离不开苏柳英从中帮忙。
当祝秋生按摩诊所在鄂州小有名气,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的时候,苏柳英鼓励他:事实证明,一个人身体残疾并不可怕,只要你有意志,心灵是健康的,不仅能够自食其力,还能回报社会,造福他人。为了回报苏柳英,祝秋生怀着感恩之心,自愿加入扶残助残的行列之中。他先后培训了50余名盲人,并安排了12名盲人就业。祝秋生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报答着苏柳英的付出。这种报答让苏柳英感动,更增添了她做好残疾人工作的信心和动力。
先后扶持、引导1000余名残疾人自主创业、集中或分散就业,用热血诠释了什么叫“一心为民”
苏柳英先后扶持和引导1000余名残疾人自主创业、集中或分散就业,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有一天,苏柳英从《鄂州日报》一篇报道中,看到泽林镇建新村“听鱼人”许祖林的事迹。24岁的许祖林,左眼视力0.2,右眼失明,鱼养得非常艰难。
第二天一早,苏柳英就动身去泽林。也从这天起,苏柳英时常往许祖林家跑,有时候是探望,有时候专程送针对残疾人的新优惠政策。2009年,许祖林的鱼塘已有160多亩面积,急需资金周转,苏柳英带着他四处奔走,在多方筹措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毅然拿出自己的工资收入作担保,在农行为许祖林办了3万元的“惠农贷款”。2010年和2011年,又为他追加担保贷款12万元,以扩大养殖规模。“我和苏姐不亲不邻,她居然敢为我担保,估计是她帮人帮惯了!”许祖林感动地说。
2002年,聋哑人刘莉毕业于天津理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因为身体残疾,无数封求职信都石沉大海。苏柳英了解刘莉的情况后,便多方托人帮忙,在一家宾馆给她找了份临时工作。可是不久,由于语言交流不便,刘莉不得已离开宾馆,外出打工。一走就是六年。
这是一段长达6年的牵挂!6年里,谁知道,苏柳英一直在为刘莉的工作,四处奔走;6年里,谁又知道,苏柳英在部门与部门之间,跑了多少个来回。
2009年的一天,苏柳英带刘莉找到市相关领导,讲述了这个聋哑大学生的梦想,就是用自己的所学,为家乡的残疾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市领导被刘莉自强不息的故事所打动,更被苏柳英6年来坚持关爱她的精神所感染。终于,刘莉以代课老师的身份,进入了鄂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刘莉圆了她的教师梦,这个梦,倾注了苏柳英的心血与汗水;融入了人间的善爱情怀;更成为刘莉关爱聋哑学生的精神动力。
30年来,苏柳英无数次走进残疾人的家庭,在残疾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刻,出现在他们身边。
汀祖镇刘显村的盲人何伊洲就有着这样的感受。1985年,怀孕6个月的苏柳英腆着大肚子,坐客车、转麻木、翻山越岭,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出现在他的面前,并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苏柳英把他领了出来,送他到沙市一所中专学校学按摩技术。
1988年,何伊洲学成回来后,苏柳英多方奔走,推荐何伊洲去市民政局康复中心当按摩师。2005年11月,苏柳英鼓励何伊洲自主创业,“何大盲人按摩店”在古城路一处较为偏僻的地方正式开业了。开业之初,因缺少宣传,按摩店生意惨淡。苏柳英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她自己出钱,请一些朋友去按摩。她像店主一样,向朋友们仔细询问,按摩手法哪些需要改进,然后再一一告诉按摩师。她说:“下次我还请你们来这里按摩,以后,这里就是你们的定点了!你们要多关心支持残疾人,就算是支持我的工作。”朋友们总算明白了她“请客”的良苦用心。
如今,何大按摩店生意兴隆,苏柳英感到特别的欣慰。
苏柳英还给他介绍了一个下肢残疾的姑娘,组成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何伊洲成家后,爱人和孩子还住在汀祖老家,两地分居,心挂两头。1993年的市长接待日,苏柳英带何伊洲去说明情况,解决了他多年未解决的户口问题,一家人得以团聚。
2006年的正月初八,邹志成与几位残疾朋友,相邀到苏柳英家去拜年。拨通了她的手机,她推脱说不在家,并建议大家搞一次团拜。很快,她就联系了一家歌厅,请大家去唱歌。
那天,他们合唱了一首《爱的奉献》,唱着唱着,眼角都湿润了。这哪是在唱歌啊,而是在赞美天下大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离开歌厅时,苏柳英不但没接受他们的礼品,而且还事先把单也买好了。
30年从未懈怠的爱心长跑,引出一个个“苏姐小组”,用真诚诠释了什么叫“大爱无痕”
苏柳英对残疾人的大爱,“传染”着每一个与她接触的人。她以30年从未懈怠的爱心长跑,以对残疾朋友们如春风化雨般的真情大爱,以对残疾人事业的执著坚守,带动着她的家人、朋友,带动着社会各界人士,自觉加入到敬残爱残、扶残帮残的爱心行动中来,一个个“苏姐小组”在鄂州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位名叫“方光正”的特等伤残军人,他曾经是铁道兵,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不幸致残,高位截瘫,长期在轮椅上生活。因为是病痛的折磨,方光正的性格变得古怪,脾气暴躁,喜怒无常,经常因为一点小事骂人、摔东西。苏柳英的父亲知道后,隔三差五去陪他聊天,耐心开导他,鼓励他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方光正抱养了一个女儿,名叫方圆,苏柳英的父母亲经常去方家,帮他们买生活用品,给小方圆买衣服、买文具,逢年过节,还送些年货、植物油和豆糕……像对待自家人一样。2006年,方光正病情恶化,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泣不成声地说“苏爸、苏妈,来世我再报答二老的大恩大德!”听到这句话,在场的人都哭了,这感人的一幕,令人终生难忘!
新南方煤炭机械公司,是一家残疾人福利企业,原来是乡镇企业小厂,多次贷款,因为规模太小而不成功。苏柳英在市农行工作的弟弟苏卫东经过多次深入了解实情后,2007年首笔试探性贷了200万元,并帮助公司理顺了产权结构和财务管理体系,该公司由此脱胎换骨,一跃成为年销售过亿的明星企业。2008年下半年,苏卫东调任明塘支行行长,在苏柳英和残联同志们的积极推荐下,2009年银行再次追加贷款500万元,2010年又将授信扩大到800万元,全力支持该公司扩大规模和进行技术升级,目前产销利三旺,前景看好。近年来,苏卫东帮助发展福利企业5家,在加快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达350余人。
单臂青年张火木由衷地说,“我也想学苏姐那样当个‘苕’。”
张火木是鄂州市华容区段店人,1989年还是一名代课老师的他,被苏柳英推荐参加全省残疾人运动员会。之后,在苏柳英的帮助下,他到湖北南方煤机制造有限公司上班。过了不久,苏柳英又给他介绍了女朋友,还帮他女朋友解决了工作问题。“现在,厂里100多名残疾员工吃、穿、住、行,一有难处就来找我。每当为协调工作而烦恼的时候,只要想起苏姐当年对我的那份耐心,就什么气都消了。”张火木说。
张火木常用苏柳英的话告诫下属,鼓励残疾人要自信、自强、自尊,正常人能做到的,残疾人一样要做到。
苏柳英就是这样,三十年爱心助残,以一个残疾人工作者的大爱情怀,以一个共产党员纯朴的良知,把青春与热血倾注给了残疾人事业,她感动了鄂州,感动了湖北,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易宁 张勇 邱祥启 徐新华 刘娜)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