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在羌塘深处的雪莲——记西藏那曲军分区门诊所护师彭燕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
早就听说过,彭燕是一位“嫁”给了雪域高原的女兵。
“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西藏自治区 “五四青年奖章”、成都军区“道德模范之星”……没见到彭燕前,她的“英雄事迹”让我们在心里偷偷地为她画了一幅像:结实的身板,浓浓的高原红,男人一般爽朗的笑声——在我们看来,彭燕就应该这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艰苦异常的那曲地区坚守12载,只有这样才能受得住藏北草原的风吹雨打。
当彭燕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所有的猜测都被打碎。
瘦!令人难以置信的瘦!1米65的个儿,体重还不足90斤,齐耳的短发,略带病恹地偎在肥大的军装中,就像小了两号的“衣服架子。”
没错,这就是彭燕。就是这个娇小的四川女子,14次主动放弃外调机会,硬是在海拔4600米的藏北高原,整整奋斗了12年。就是她,以柔弱身躯翻雪山、趟冰河、过沼泽,义务巡诊2万5千余人次,累计行程2万多公里。就是她,舍小家、顾大家,在藏北大地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民族团结曲……
她,就是彭燕——那曲军分区目前唯一的女军人、门诊所护师,一朵盛开在羌塘深处的雪莲。
雪莲花,冷戾风中的花朵,
任时光和野风夹着白雪冲击。
雪莲花,汇聚全身的力量,
冲破千年厚雪,
开成雪域高原洁白的火焰!
——题记
14次“逐客令”赶不走,“下个就是你”的魔魇吓不走,她扎根藏北高原,用青春书写无悔忠诚
彭燕的父亲彭志君是一位在西藏林芝工作了30多年的老军医,彭燕从小就是听着西藏军人的故事长大的。
为了救急性阑尾炎的战友,连队医生拿起菜刀做手术;哨所3位老兵抬着突发急病的战友往团卫生队赶,被冻死在了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口;一位军嫂来部队完婚,还未披上婚纱就死于高原肺水肿……
父亲的讲述在彭燕幼小的心里埋下了“西藏的种子”。1999年8月,彭燕从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毕业后,谢绝了内地多家部队医院的邀请,毅然选择了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那曲,走进了父亲都从未涉足过的藏北草原。
藏北草原平均海拔高达4600米,氧气含量不到内地的一半,那曲地区更是连最耐寒的松柏也无法存活。医学上做过测试,人在那曲即便是躺着睡觉,心脏负荷也相当于在内地负重20公斤行走。
在那曲,高寒缺氧没有一天不在考验着官兵们的身体,没有一刻不在磨砺着官兵们的意志。在那曲工作3年以上的官兵,90%患有不同程度的高原疾病;10年以上者,几乎人人出现了心脏增大、肺部扩张、脾肾异常等病变。每天,不少官兵靠大把吃药来抵抗病痛折磨……
与彭燕一同来到门诊所的另外两位护士姐妹,面对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怕了,几个月内先后都离开了这里。
而彭燕,一呆就是12年。
在那曲军分区,彭燕与门诊所里的另外两名女护士段绍慧和郑金玉,被誉为那曲军营的“三朵雪莲”。然而,2002年1月,在那曲工作了17个年头的段绍慧被肺癌夺去了生命,年仅36岁。时隔两年,另一位大姐郑金玉,因肝癌病故。走的那天,她刚过完37岁生日,摆在床头的蛋糕还未来得及吃完。
那曲军分区组建60年来,包括彭燕在内,先后有过57名女军人,但仅有7人坚持了10年以上,除彭燕外,其余6人皆因各种疾病最多活到37岁就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这儿不是女人呆的地方,赶紧调走吧,要不下一个就是你……”一时间,熟悉和不熟悉的人见了彭燕,说的都是同一个话题。
军分区领导和两级军区首长曾多次提出把她调到内地或区内低海拔医院工作,都被彭燕婉言谢绝了。
“那么多官兵和群众的健康需要医护人员去维护,我怎么能那么自私,一走了之?等身体不行了我一定走。” 铿锵的字句透着让人说不出的感动。
就这样,彭燕先后14次主动放弃了“跳”出那曲的机会……
上有白发苍苍的双亲,下有呀呀学语的爱女,彭燕也曾动摇过,但是想到战友渴盼的眼神和老乡纯真的笑容,“小家”就升华成为“大家”。
2010年虎年春节前夕,彭燕收到了陕西籍退伍战士姜伟寄来的礼物:一双棉织手套、一条纯毛围巾和一张新年贺卡。
“彭姐,希望一双手套、一条围巾能给你捎去温暖。祝您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卡片上情真意切的话语,湿润了彭燕的眼眶。
姜伟已经退伍5年了,但在他心里,却珍藏着永恒温暖的记忆。
1999年冬季,在哨所执勤的姜伟高烧不退。彭燕冒雪来到哨所,为他挂上药液,升起炉火,可哨所内温度仍然很低。看见输液管里的液体越流越慢,彭燕立即脱下身上的棉大衣裹住液体瓶,又脱下毛衣盖住姜伟裸露在外的手背。冻得直哆嗦的彭燕守着姜伟,直到他输完两瓶液体。20岁的姜伟把头埋进被窝,呜呜地哭泣……
从此,姜伟把彭燕当知心大姐,每遇烦心事就向她倾诉。退伍后,姜伟把自己在工作中的艰辛、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及恋爱成家等方面的事情,都要写信或打电话向她诉说。
彭燕有一个木制大箱子,里面装的全是官兵们给她的信件、贺卡以及哈达、布娃娃之类的小礼品。
“每次打开这个箱子,就感觉在开启战士的心灵之窗,被一种浓浓的爱包围着。”彭燕说。
每次下连队巡诊,彭燕总会在晚饭后为战士们演唱几首歌曲。
彭燕没有动听的歌喉,但战士们都说她的歌声很美,很美,能驱走心中的寂寞,很多人流下了“七尺男儿泪”。
彭燕坦言:“我选择留在那曲,主要是工作需要。作为女性护士,我有比男性医护人员难以替代的优势,来队探亲的女家属和藏族女同胞愿意给我讲羞于启齿的妇科病;许多小战士也愿意和我这个姐姐说心里话……身边战友、首长的无私奉献和执著坚守,更是对我的鞭策,我这个‘二代西藏人’怎能当逃兵?”
“辽阔的羌塘草原啊/在你不熟悉它的时候/它是如此那般的荒凉/当你熟悉了它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你可爱的家乡。”吟唱着这首古老的羌塘民歌,彭燕的心,与那曲官兵、那曲群众、那曲的一草一木贴得更紧、更近了。
5万里风雪巡诊路,17次踏进“鬼门关”,12年与家人团聚不足300天,她如一朵怒放的雪莲,守护着高原军民的身心健康
在西藏,有“远在阿里、苦在那曲”之说。那曲的苦,不仅在于海拔的高、气候的冷、狂风的烈、暴雪的猛,还有那随时可能致人于死地的险:高耸的雪峰,陡峭的深谷,不测的沼泽、冰河,以及出没的野兽和常常发生的雪崩、塌方、泥石流……
那曲军分区所辖部队就散布在这42万平方公里的雪原上,最远的单位距离分区机关700多公里,平均在300公里左右。“走一趟基层,闯几道鬼门关”,是那曲官兵对此最形象的说法。
2000年冬季的一天,寒风不停地抽打着苍茫的大地,彭燕跟随分区医疗小分队前往聂荣县巡诊。早上8点,当一行人行至牛头山半山腰时,暴风雪不期而至。
风越来越狂,雪越下越大,漫天飞舞的雪花,淹没了前进的路。当时,医疗队还没有先进的移动通信设备,根本无法申请救援,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救援。
为了不那么快被冻僵,大家紧紧抱成一团,互相取暖。
作为此行唯一的女同志,大伙儿首先想到了彭燕,准备把她围在人群中间。可彭燕死活不肯,连推带拽地把年纪较大的王医生拉到最中间,自己排在外围当人墙。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呼啸的寒风像魔鬼在叫嚣。为了鼓舞斗志,大家一遍又一遍地唱战斗歌曲,一个接一个地讲励志故事,渴了、饿了,就捧一把雪塞在嘴里吃……
直到次日凌晨2点多,当聂荣县人武部组织的民兵搜救队在漆黑的夜里发现他们时,雪已经快齐腰深了,大家差点成了“冰疙瘩”。彭燕更是全身直哆嗦,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年纪轻轻的她,由此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一遇天气骤变,彭燕的关节就会发痛,比“天气预报”还准确。
风雪12载,5万里巡诊路,17次与死神“约会”,彭燕笑到了最后。巡诊路上,她为2万人次官兵、2.5万人次群众捎去了健康,聆听了43名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挽救了42名危重患者的生命……
2004年11月的一天,正在值班的彭燕突然接到牧民边巴打来的求救电话,说妻子唯色难产,生命垂危。当时,刮着狂风,下着暴雪,这样的天气出诊,无疑是拿生命做赌注。
心急的彭燕顾不了这么多,立马背上药箱带领两名卫生员就出发了。在途中行至一个大风口时,彭燕不慎摔倒,顺着斜坡急速下滑,情急之下,她死死抓住一个凸出的冰土包,10个手指头很快就牢牢地和冰块粘在了一起,被拉上来时手指头已全部被冰块划破。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赶到边巴家里时,唯色已经昏迷。彭燕赶紧给唯色打上点滴,动手接产。一个多小时后,硬是从死神手中救回了唯色母子。边巴感激涕零,扑通一声跪在彭燕面前,连声道谢:“解放军是大恩人、活菩萨啊!”当即给儿子取名“玛米”(军人)。
然而,最让农牧区群众想不到的是,这位热情善良、脸上总挂着微笑的女“门巴”(藏语医生的意思),居然能治牛羊的病。
彭燕刚到那曲下乡义诊时,发现很多村庄都没有专门的兽医。牛羊生病后,群众束手无策。于是,彭燕自掏腰包买来相关兽医书籍自学起来。随后每次去农牧区义诊,别的医护人员只挎一个药箱,她却挎上两个,其中一个装的是她自费购买的兽药。
谈及此事,彭燕很骄傲地说:“我给牛羊开的药,95%以上都是正确的。”
那曲一位藏族诗人用这样的诗歌赞美彭燕:“雪莲花,冷戾风中的花朵/任时光和野风夹着白雪/冲击。雪莲花/是怎样汇聚全身的力量/冲破千年厚雪/开成雪域高原洁白的火焰……”
4000天边关守望,5种疾病缠身,她用最美丽的青春年华,做“老西藏精神”的传承者
32岁的女人,应该拥有的,是鲜花,是护肤品,是时装,和一切美好的东西。
作为女人的彭燕,无疑“活得很差劲”:粗糙的脸庞满是斑点,指甲开始凹陷,一双大手像男人一样粗糙;偌大的衣橱里,堆满了沾有牛粪渣的哈达、手编的羊毛围巾、官兵送的布娃娃等,就是没有一套像样的时装……
4000天的边关守望,全身上下留下了23处伤疤,身患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病、心肌缺血等5种疾病……
别人都说彭燕亏!
彭燕却不这么认为。
青春的加速流逝,身体的提前透支,这些,彭燕都没放在心上。在她看来,只有爱的传递才是最美的!
12年来,在守望那曲军民健康的同时,彭燕努力把真心和爱努力外延——
她是那曲镇敬老院24名藏族孤寡老人的“贴心女儿”。1999年,彭燕到军分区工作不久,了解到那曲镇敬老院由于缺乏医生,24位老人生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她就主动当起了编外护理人员,12年如一日倾心照顾老人:
60岁的扎西阿爸至今记得,他有生以来吃的第一个生日蛋糕是彭燕买的;72岁的次仁吉老阿妈至今记得,穿的第一件毛衣是彭燕从成都买回来的;患心脏病的卓玛阿妈至今记得,每次生病住院都是彭燕为她忙前跑后、端屎倒尿……
她是那曲地区福利院35名藏族孤儿的“爱心妈妈”。她和孩子们约定:每周六上午一起度过。彭燕跟孩子们做游戏,给他们上课,给他们讲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真善美。为了让孩子们有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她先后资助五万余元买衣购物,帮助7人考上了内地西藏中学。
在很多群众眼中,彭燕既是守护健康的“白衣天使”,又是发家致富的“指路人”。
巡诊中,彭燕发现,越是偏远的乡村,群众的思想观念越落后,生产方式越原始,日子过得越紧巴。她还发现,这些村庄有诸多共同点:不通电、不通公路,群众听不上广播、看不上电视,几乎与世隔绝。
“纵然我无法改变那曲恶劣的自然环境,但我可以为群众的脱贫致富尽一份绵薄之力。”彭燕抱着这一信念,翻雪山、涉冰河、过沼泽,顶风冒雪为民送去健康的同时,努力找寻帮助群众致富的法子。仅一年时间,她脚上的解放鞋,就磨烂了九双。
“乡亲们都是吃了信息贫乏的亏呀!”彭燕回忆说,“信息贫乏直接导致了群众能力贫困,而能力贫困则难以把握发展致富的机会。”彭燕认为,为群众送致富,就要送政策、送信息、送观念、送技术。
为此,彭燕买来了两件“宝贝”:摄录机和笔记本电脑。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这两件“宝贝”可贵得吓人,足足花去了彭燕10个月的工资。但彭燕觉得很值!她说,摄录机可以把西藏电视台藏语频道播放的关于国家政策、科技种养、致富信息等节目录制下来,而笔记本电脑解决了无电也能播放的问题。
风里来,雪里去。彭燕义务巡诊一路,把党的声音传递一路,把致富信息和技术传送一路,先后通过“电脑讲座”的方式宣讲217场次,为部分群众送上了致富的“金钥匙”:牧民们改变了“惜杀惜售”的传统观念,有了经济头脑,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种养什么;一些脑子活泛了的农牧民贷款买来汽车跑上了运输,把家乡的土、特、畜产品运到城里卖,又把群众急需的生活用品带回去;不少群众还办起了藏式家庭旅馆,赚上了旅客的钱……
渐渐地,不少群众的腰包鼓了,笑意浓了。在他们看来,彭燕活脱脱就是一个“幸福使者”,“信她的话,准没错!”
然而,再坚强的女人,也有自己的“软肋”——每每想起家人,彭燕会在静谧的夜晚独自流泪。尤其是女儿,她觉得亏欠太多。
一边是对生命的尊重,另一边必然是亲情的割舍。女儿今年已经 7岁了,可彭燕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300天。
最令彭燕刻骨铭心的是,孩子三岁那年,彭燕和爱人再次回家休假,女儿晗涵跟爸爸妈妈亲热了十来分钟,就不见了。彭燕找了一圈,看见女儿竟然站在大街边,跟每一个路过的人大声说:“我有爸爸的,我有妈妈的,我的爸爸妈妈也回来了!”
那一刻,彭燕的心彻底地融化了,搂着女儿,任泪水倾流。
熙熙攘攘的街头,又有谁能了解这个柔弱女性肩头用生命守护着的执著?
“把战友当兄弟,把群众当亲人。把爱放大了,然后传递给所有的人,就不会觉得苦了。”在记者的逼问下,彭燕这样解释12年的“苦”。
农牧民群众称她“菩萨医生”,战友们叫她“知心大姐”,24位藏族孤寡老人叫她“女儿”,35名藏族孤儿喊她“妈妈”……这些都将成为彭燕珍视一生的“财富”。(记者 王开波 通讯员 黄嵩 张立军 高勇君)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