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清原县:“四措并举”破解农村党员老化难题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
近年来,辽宁省清原县针对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发展思想素质好、产业项目强、群众威信高的优秀青年入党,切实优化农民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3年来,全县共发展农民党员809名,其中35岁以下的623名。
狠抓基础,强化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一是认真做好“扩源”工作,不断壮大青年农民积极分子队伍。县委规定每个村党支部每年必须培养2—5名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每名支委必须同一名青年农民积极分子进行结对帮带。同时充分发挥共青团、妇女等群团组织的“推优”作用,及时把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带动作用好的青年农民入党申请人优先列为积极分子进行培养。目前,全县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数量已由2009年的1453名,增加到2152名,增长了48.1%,其中致富能手1741名,占80.9%。二是加强对积极分子队伍的定期调整。各乡镇党委坚持“宁要少些、但要好些”,质量重于数量的原则,每年对青年农民积极分子队伍进行一次集中整顿,实行动态管理,优进劣出,将那些经多年培养尚不具备发展条件或存在一定问题的积极分子调整出去,并将在农村中心工作中发现的好苗子及时补充进积极分子队伍,实现了青年农民积极分子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增强了积极分子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三是为积极分子搭建平台,促进早日成熟。结合农村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将青年农民积极分子安排到党群共富活动、农村土地调整、社会稳定等农村中心工作中,让他们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提高能力,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目前,全县共有1520名青年农民积极分子在党群共富专业区中担任“一长三员”,有效提高了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意识和发展能力。
健全制度,构建发展青年农民党员工作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发展党员工作联系点制度。县委常委每人联系1—2个乡镇,定期对乡镇发展青年农民党员工作进行调研,对发展青年农民党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二是建立了与申请人谈话制度。乡镇党委在认真审查新发展对象手续是否完备,各种材料是否齐全、规范的基础上,同发展对象进行认真谈话,重点了解发展对象对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理解程度。三是建立了村支部书记负责制度。把青年农民党员发展计划列为村书记任期目标的一项考核内容,如在三年内不发展党员或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支部书记不能评先进,支部不能评为“五好”支部。目前,全县187个村级党组织全部实现了发展党员工作目标,消除了发展党员工作“空白点”。
严格程序,确保发展青年农民党员质量。一是扩大民主。在全县推行了发展党员评议制、票决制、全程公示制,规定多数党员和群众不同意的不发展,不能在发展农村经济上起到带头作用的不发展,对在公示期间群众反映出问题并经组织核实后确实存在问题的,坚决不予发展。二是严把“转正关”。由乡镇、村两级党组织对预备党员进行严格管理,动态考核。预备党员每半年要向党支部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情况,介绍人每半年至少要与预备党员谈话一次,党小组每半年对预备党员进行一次考察,党支部每半年对预备党员分析一次,并全部记入预备党员培养档案。
优化结构,不断提高青年农民党员“双带”能力。一是加强对思想解放、开拓意识强的农村回乡知识青年、农民经纪人、复转军人的教育引导,通过吸收他们参加党课学习,开展党日活动,电化教育,典型引导等形式,吸引他们靠近党组织,通过开展各类载体活动,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2007年以来共发展产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青年农民党员386名,占发展青年农民党员的47.7%。二是对思想觉悟较高,具有奉献精神的青年农民,有意识地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同时还与刊授党校、职业中专联合开展了学历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通过实践锻炼、教育培训、政策倾斜,吸引他们跨入党的大门,同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后备力量。目前,全县6992名农民党员中,35岁以下的达到2035人,占总数的2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1305人,占总数的18.7%;掌握2—3门以上致富技能,有较强“双带”能力的达4058人,占总数的58%,带动6000多户贫困农民走上了致富道路。(高峰)
狠抓基础,强化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一是认真做好“扩源”工作,不断壮大青年农民积极分子队伍。县委规定每个村党支部每年必须培养2—5名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每名支委必须同一名青年农民积极分子进行结对帮带。同时充分发挥共青团、妇女等群团组织的“推优”作用,及时把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带动作用好的青年农民入党申请人优先列为积极分子进行培养。目前,全县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数量已由2009年的1453名,增加到2152名,增长了48.1%,其中致富能手1741名,占80.9%。二是加强对积极分子队伍的定期调整。各乡镇党委坚持“宁要少些、但要好些”,质量重于数量的原则,每年对青年农民积极分子队伍进行一次集中整顿,实行动态管理,优进劣出,将那些经多年培养尚不具备发展条件或存在一定问题的积极分子调整出去,并将在农村中心工作中发现的好苗子及时补充进积极分子队伍,实现了青年农民积极分子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增强了积极分子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三是为积极分子搭建平台,促进早日成熟。结合农村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将青年农民积极分子安排到党群共富活动、农村土地调整、社会稳定等农村中心工作中,让他们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提高能力,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目前,全县共有1520名青年农民积极分子在党群共富专业区中担任“一长三员”,有效提高了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意识和发展能力。
健全制度,构建发展青年农民党员工作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发展党员工作联系点制度。县委常委每人联系1—2个乡镇,定期对乡镇发展青年农民党员工作进行调研,对发展青年农民党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二是建立了与申请人谈话制度。乡镇党委在认真审查新发展对象手续是否完备,各种材料是否齐全、规范的基础上,同发展对象进行认真谈话,重点了解发展对象对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理解程度。三是建立了村支部书记负责制度。把青年农民党员发展计划列为村书记任期目标的一项考核内容,如在三年内不发展党员或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支部书记不能评先进,支部不能评为“五好”支部。目前,全县187个村级党组织全部实现了发展党员工作目标,消除了发展党员工作“空白点”。
严格程序,确保发展青年农民党员质量。一是扩大民主。在全县推行了发展党员评议制、票决制、全程公示制,规定多数党员和群众不同意的不发展,不能在发展农村经济上起到带头作用的不发展,对在公示期间群众反映出问题并经组织核实后确实存在问题的,坚决不予发展。二是严把“转正关”。由乡镇、村两级党组织对预备党员进行严格管理,动态考核。预备党员每半年要向党支部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情况,介绍人每半年至少要与预备党员谈话一次,党小组每半年对预备党员进行一次考察,党支部每半年对预备党员分析一次,并全部记入预备党员培养档案。
优化结构,不断提高青年农民党员“双带”能力。一是加强对思想解放、开拓意识强的农村回乡知识青年、农民经纪人、复转军人的教育引导,通过吸收他们参加党课学习,开展党日活动,电化教育,典型引导等形式,吸引他们靠近党组织,通过开展各类载体活动,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2007年以来共发展产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青年农民党员386名,占发展青年农民党员的47.7%。二是对思想觉悟较高,具有奉献精神的青年农民,有意识地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同时还与刊授党校、职业中专联合开展了学历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通过实践锻炼、教育培训、政策倾斜,吸引他们跨入党的大门,同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后备力量。目前,全县6992名农民党员中,35岁以下的达到2035人,占总数的2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1305人,占总数的18.7%;掌握2—3门以上致富技能,有较强“双带”能力的达4058人,占总数的58%,带动6000多户贫困农民走上了致富道路。(高峰)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