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江区:推进城市社区区域化党建有新举措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
完善党建网络,推进组织体系区域化。一是在纵向上,普遍推行社区党委(支部)---小区区(院)长---楼长三级管理。近2年新建社区党支部48个,选聘小区区(院)长117人、楼长439人,初步实现社区管理精细化、网络化。二是在横向上,探索社区党委领导下的社区支部、居委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推行社区岗位职责“一肩挑”,引导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物业公司经理、业主委员会主任交叉任职,交叉任职率达到97.5%。
创新工作载体,推进教育管理区域化。一是创新党员教育载体。依托远程教育网、手机短信和“12371”平台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引导党员活动从单位封闭向区域化开放式转变。二是推行在职党员双向管理。探索在职党员单位和社区党组织“双向管理、双向服务、双向反馈”机制,广泛开展“服务社区、奉献楼院、心系居民”活动,全区5000多名在职党员主动到居住社区报到,协调解决社区问题2980余件,涉及居民6.7万人。三是创新流动党员管理。街道社区建立46个流动党员服务站、开通2条咨询热线,两年来为210多名社区流动党员理顺组织关系,帮助120余名流动党员就业。
整合各类资源,推进服务功能区域化。一是整合人才资源。招录34名选调生、大学生“村官”到社区任职,优化城市社区干部队伍。二是整合部门资源,协调公安、文广、卫生等部门,依托“红岩”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图书阅览室48个、社区医疗服务所36个、治安管理室38个。三是整合组织资源。制发了《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办法》,在城东等6个街道建立党员服务中心34个,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50余支,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160余个,引导区域内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齐争共创和谐家园。
完善制度体系,推进工作机制区域化。一是建立党建责任机制。组织6个街道与132个“两新”党组织签订党建目标责任协议,与62个驻区单位党组织签订共驻共建目标责任协议,并作为各单位年终考核和评先评优依据。二是建立共建沟通机制。落实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年均开展活动15次。三是建立党建帮扶机制。38名区级党员领导率先垂范,每人联席1个社区,每月到社区调研1-2次党建工作,协调解决问题580余个。组织22个党建资源丰富、经济条件好的区直单位对社区进行“一对一”帮扶。(黔江组)
创新工作载体,推进教育管理区域化。一是创新党员教育载体。依托远程教育网、手机短信和“12371”平台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引导党员活动从单位封闭向区域化开放式转变。二是推行在职党员双向管理。探索在职党员单位和社区党组织“双向管理、双向服务、双向反馈”机制,广泛开展“服务社区、奉献楼院、心系居民”活动,全区5000多名在职党员主动到居住社区报到,协调解决社区问题2980余件,涉及居民6.7万人。三是创新流动党员管理。街道社区建立46个流动党员服务站、开通2条咨询热线,两年来为210多名社区流动党员理顺组织关系,帮助120余名流动党员就业。
整合各类资源,推进服务功能区域化。一是整合人才资源。招录34名选调生、大学生“村官”到社区任职,优化城市社区干部队伍。二是整合部门资源,协调公安、文广、卫生等部门,依托“红岩”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图书阅览室48个、社区医疗服务所36个、治安管理室38个。三是整合组织资源。制发了《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办法》,在城东等6个街道建立党员服务中心34个,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50余支,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160余个,引导区域内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齐争共创和谐家园。
完善制度体系,推进工作机制区域化。一是建立党建责任机制。组织6个街道与132个“两新”党组织签订党建目标责任协议,与62个驻区单位党组织签订共驻共建目标责任协议,并作为各单位年终考核和评先评优依据。二是建立共建沟通机制。落实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年均开展活动15次。三是建立党建帮扶机制。38名区级党员领导率先垂范,每人联席1个社区,每月到社区调研1-2次党建工作,协调解决问题580余个。组织22个党建资源丰富、经济条件好的区直单位对社区进行“一对一”帮扶。(黔江组)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