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思路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admin
2009年国考申论题目要求:
四、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
2.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
3.报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
4.1000——1200字。
范文写作思路:2009年国考申论考察的范围非常宏观,涉及多个时事热点。考生要想在申论写作中获得较高的分数,关键在于将多个热点时事的话题的内在逻辑关系串联起来,因为“粮食问题”和“产业升级”这两大话题,看似毫无关联。实际上其中关键的串联部分便是“创新”二字。范文中将以“粮食危机”的国际背景和问题根源“城乡壁垒”作为切入点,以“创新”为中间桥梁,自然过渡到“产业升级”这一话题。文中将夹叙夹议,穿插解决对策,并在文章写作过程中按照题目要求,紧扣申论的给定材料,从多角度论证这一系列社会问题。
2009年国考申论范文:
从打破“城乡壁垒”到突破“创新瓶颈”
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两度到河南和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30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使得农村的农业生产和城市的工业化进程都得到质的飞跃。三十年后,当我们与世界越来越紧密结合的今天,“次贷危机”、“粮食危机”无一不触动着我们敏感的神经,在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的时刻,创新同样成为了中国应对挑战的重要武器。
如果说三十年前的创新是“初次创新”,那么今天我们该如何实现“二次创新”呢?对此,我们首要的切入点应该是中国的国情——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中国的问题说到底是农民问题。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没有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富强;农民切身问题得不到保障,就不会有真正的社会稳定与和谐。所以我们在“执政为民”的过程中,首先就要考虑到就是“执政为农民”。因此,胡总书记到河南和安徽考察时不但重申农村政策基石不变,还准备允许对土地进行流转,也就是更加开放。许多外国媒体解读为“新土改”。
新的土地政策将成为打破“城乡壁垒”的一把“金钥匙”,不仅对农村是个福音,对城市居民也可能是个好消息。城市的人们也可以到乡村去做农民,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舒适与惬意,农民也可以摆脱土地的羁绊,成为城市中的打工族,极大缩小了城乡贫富差距。
是什么打破“城乡壁垒”成为的有可能实现的目标?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创新”二字。从中国最早出现的城乡分离(西周时期的“国”、“野”)开始,千百年来,国人所固守的壁垒森严的“农村即农村,城市即城市”的传统思维,极大约束了城乡的统筹发展。也只有履行“自主创新”的国策才能打破这种的固有的思维模式。但说到这里,许多人或许会问,创新确实可以解决许多实际的难题,但实施的过程中,自主创新会不会遇到“瓶颈”呢?
四、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
2.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
3.报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
4.1000——1200字。
范文写作思路:2009年国考申论考察的范围非常宏观,涉及多个时事热点。考生要想在申论写作中获得较高的分数,关键在于将多个热点时事的话题的内在逻辑关系串联起来,因为“粮食问题”和“产业升级”这两大话题,看似毫无关联。实际上其中关键的串联部分便是“创新”二字。范文中将以“粮食危机”的国际背景和问题根源“城乡壁垒”作为切入点,以“创新”为中间桥梁,自然过渡到“产业升级”这一话题。文中将夹叙夹议,穿插解决对策,并在文章写作过程中按照题目要求,紧扣申论的给定材料,从多角度论证这一系列社会问题。
2009年国考申论范文:
从打破“城乡壁垒”到突破“创新瓶颈”
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两度到河南和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30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使得农村的农业生产和城市的工业化进程都得到质的飞跃。三十年后,当我们与世界越来越紧密结合的今天,“次贷危机”、“粮食危机”无一不触动着我们敏感的神经,在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的时刻,创新同样成为了中国应对挑战的重要武器。
如果说三十年前的创新是“初次创新”,那么今天我们该如何实现“二次创新”呢?对此,我们首要的切入点应该是中国的国情——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中国的问题说到底是农民问题。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没有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富强;农民切身问题得不到保障,就不会有真正的社会稳定与和谐。所以我们在“执政为民”的过程中,首先就要考虑到就是“执政为农民”。因此,胡总书记到河南和安徽考察时不但重申农村政策基石不变,还准备允许对土地进行流转,也就是更加开放。许多外国媒体解读为“新土改”。
新的土地政策将成为打破“城乡壁垒”的一把“金钥匙”,不仅对农村是个福音,对城市居民也可能是个好消息。城市的人们也可以到乡村去做农民,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舒适与惬意,农民也可以摆脱土地的羁绊,成为城市中的打工族,极大缩小了城乡贫富差距。
是什么打破“城乡壁垒”成为的有可能实现的目标?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创新”二字。从中国最早出现的城乡分离(西周时期的“国”、“野”)开始,千百年来,国人所固守的壁垒森严的“农村即农村,城市即城市”的传统思维,极大约束了城乡的统筹发展。也只有履行“自主创新”的国策才能打破这种的固有的思维模式。但说到这里,许多人或许会问,创新确实可以解决许多实际的难题,但实施的过程中,自主创新会不会遇到“瓶颈”呢?
延伸阅读:
- 2010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指导:申论作答的思路与方法 (2009-07-20)
- 申论指导:把握材料分析思路与做答身份定位 (2008-12-31)
- 2010年公务员申论辅导:如何提升申论的写作高度 (2009-10-10)
- 2010年公务员申论备考辅导:考试不是简单的写作考试 (2009-09-18)
- 2010年公务员申论备考辅导:申论写作素材 常用的四类名言名句 (2009-09-10)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