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维宁:用更加宽广的眼光做好大学生赴村任职工作

来源: 作者:朱维宁
    选聘大学生赴村任职是党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保证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决策。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在上级统一部署下,先后选拔高校应届毕业生317人赴农村任职,其中2007届198人,2008届119人;党员181人,团员136人;本市籍188人,外籍129人;现有在岗307人,离岗10人。此项工作开展以来,淮安市以创新培养措施和构建长效机制为抓手,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干部作用发挥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培训,让大学生村干部“干有能力”

  将大学生村干部培训纳入全市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规划,建立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菜单式培训机制,帮助大学生村干部掌握开展农村工作的基本知识、方法和要求。在大学生村干部到村任职前举办培训班,集中对他们进行农村政策、农业科技、村镇规划建设、村情民俗、农村党建等专题培训。组织大学生村干部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拓宽做好本地工作的思路。组织大学生村干部就本村存在问题及对策开展调研,撰写调查报告,定期进行交流点评,提高他们协调处理农村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帮带,让大学生村干部“干有环境”

  从有利于大学生村干部健康成长的角度,用心打造多网络、广覆盖的帮带体系,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工作有导师、学习有诤友、生活有知音。实行镇、村书记“2+1”负责制,明确镇、村书记为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的两级责任人,负责帮助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组织农村优秀党员、致富能人以及农业技术人员与大学生村干部结成对子,言传身教,既沟通先进典型的成长经验,又传授创业致富经验和农业生产技术,增强大学生村干部的创业热情,激励他们参与创业和自主创业。成立了大学生村干部团支部、联谊会等,在市、县两级党建网站开设大学生村干部论坛,组织他们经常互动,交流工作学习体会,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提高,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三、敢于放手,让大学生村干部“干有舞台”

  对大学生村干部多压担子、多交任务,把他们安排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让他们在干事创业中展现才华,提升能力。全市大学生村干部全部兼任村团组织书记或副书记,全部兼任“远程教育管理员”、“致富信息员”、“留守儿童辅导员”、“五五普法宣传员”、“民事调解员”等社会职务,有的地方还有意识地安排他们负责或参与土地流转、中心村建设、信访稳定等农村重点工作。把扶持大学生村干部创业作为重点,帮助他们科学规划,选准项目,在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一批大学生村干部已成长为“双带”型村干部。截止2008年底,全市共有35名大学生村干部通过领办、合伙、入股等形式创办各类经济实体36个,吸纳创业资金50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帮助72户农民脱贫致富。

  四、严管厚爱,让大学生村干部“干有奔头”

  组建了由组织、人事、农工、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参与的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有关大学生村干部的政策制定、综合协调和督查指导,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形成部门联动、力量联合、业务联接的管理格局。实行大学生村干部岗位目标管理、考核督查等制度,年终由组织人事部门及乡镇党委共同对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全面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存入个人档案,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市、县两级年度综合表彰中设立专门奖项,对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干部进行表彰奖励,并对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总结宣传,激励大学生村干部形成浓厚的争先创优氛围。对工作实绩突出、发展有潜力的,纳入乡镇科级后备干部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后备队伍进行培养,并鼓励他们参加村“两委”换届选举,及时将他们推上基层领导岗位。目前全市大学生村干部担任村党组织书记4人、副书记72人,村委会副主任3人,当选为县人大代表1人。

  从近年的实践看,选聘大学生赴村任职工作意义重大,成效显著,影响深远。但由于其是一项新生事物,要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必须按照“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要求,用更加宽广的眼光审视谋划,大力推进。

  一、用更加宽广的视野看待大学生赴村任职工作

  一是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一方面广大农村亟需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还有大量无法就业的大学生“漂”在城市,这种“城乡人才二元结构”的现象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给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巨大压力。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正是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一时代新要求所采取的重要举措。二是着眼于培养大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据统计,淮安市目前共有农村党员14.9万人,其中高中以上学历的有5.9万人,占40%,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1.3万人,仅占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光的建设者。大学生群体富有才华,朝气蓬勃,具有很强的创新和创业精神。通过政策引导大学生到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去一显身手、一展才华,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人才缺乏的迫切需要。三是着眼于形成来自农村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目前,党政机关相当部分年轻干部直接从家门经校门再进入机关门,缺乏基层一线锻炼和艰苦环境磨砺的工作经历。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锻炼,就是要在基层一线和艰苦复杂环境中培养优秀后备力量,进而为党的事业培养一大批熟悉中国国情,具有热爱人民情感和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高素质党政后备干部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用更加宽广的思路谋划大学生赴村任职工作

  一是统筹规划。把大学生村干部选聘工作纳入干部工作的总体规划,把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磨练作为加强和改进干部工作的一个新的重点,基层党政干部选拔要面向优秀的村干部,基层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来源要拓展到优秀的大学生村干部,各级党政机关招录公务员要面向基层优秀年轻干部,形成干部工作的新导向。二是城乡互动。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激励政策和优惠措施,把城市中愿意到农村干事创业的各类优秀人才特别是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的往届大学毕业生吸引到农村去,发挥他们较应届大学生更具丰富社会经验、工作适应能力强的优势,抓紧培养和建设一支数以万计的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开拓者、劳动者和建设者,这既是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问题,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三是科学选聘。调查摸清基层对大学生的专业需求情况,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选聘程序的基础上,突出选聘的合理性、科学性。可实行双向选择,明确既尊重大学生意愿、择优选拔,也注意选拔那些专业对口、本乡本土的大学生以及愿意回乡创业的往届大学生,这既有利于缩短大学生赴村任职适应期,迅速打开工作局面,也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参加工作后面临的婚姻、赡养老人等实际问题。

  三、用更加宽广的手段推进大学生赴村任职工作

  根据大学生村干部的专业特长和所在村实际,实施个性化分类培养,促进大学生村干部各得其所、各展其才,努力实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大学生村干部个体素质同步发展,并用其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实际业绩吸引和留住大学生村干部。一是着力培养创业致富型大学生村干部。完善鼓励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的优惠政策,对创业基础较好、有项目或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村干部,帮助他们筛选创业致富项目,在资金、技术上给予扶持,降低其创业风险。鼓励他们利用信息灵、门路广的优势,开展招商引资,领办乡镇和村集体经济,通过创业效益提高收入水平,在带头致富的基础上影响带领群众致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二是着力培养技术服务型大学生村干部。对所学专业涉及农业、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村干部,通过技术人员帮带,使其尽快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成为农民群众身边的技术指导员,引领农民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品质和效益。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等载体,引导大学生村干部做政策理论的宣传员,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法治意识。三是着力培养社会管理型大学生村干部。组织大学生村干部参与村级具体事务管理,帮助他们提高组织协调能力,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让他们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积累经验、锻炼成才,尽快成长成熟。

  四、用更加宽广的机制保障大学生赴村任职工作

  一是构建稳定可靠的待遇保障机制。不断探索完善大学生村干部的培训深造、跟踪培养、激励等政策措施,使之相对比较规范稳定,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力度,按时足额发放工作生活补贴,提供工作生活基本条件,办理养老、医疗保险,实行助学贷款财政代偿,努力让他们干得安心。二是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系统的“大学生村干部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分期评估,稳步推进,分别把握他们工作的适应期、成熟期及其发展期,进行相应的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每年度由上级党委、村“两委”、本村群众共同对其进行考评,并公开考评结果、建立业绩档案。注重对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对每位大学生村干部实行业绩与待遇挂钩,凡考核优秀的,可实行发展党员优先、选用村党组织书记优先、推荐荣誉优先等。三是构建灵活有序的流动机制。对工作满一定期限、愿意继续留下来服务的大学生村干部,可让其继续享受相关优惠激励政策,同时解决其“村籍”问题,使其有资格参加村委会改选。在党政机关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可适当拿出专门岗位进行招考。对业绩不明显、工作能力差、群众不认可的,经组织考察确认,引导帮助其重新就业。(中共淮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朱维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