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如何成为口粮

来源:新京报 作者:

  1973年,斯坦福大学的遗传学家斯坦利·柯恩从一种非洲爪蟾的染色体上切下一小段DNA片段,把它塞进了大肠杆菌的环形DNA链(Plasmid,质粒)中。第一个转基因物种由此诞生。

  1978年之后,多种蛋白质药物通过转基因的方式被生产了出来,其中包括人干扰素、人类生长激素、红细胞生成素和乙型肝炎疫苗,人们习惯了这些健康使者,很少提出异议。但从1999年开始,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议就不绝于耳。近几年,中国国内反对转基因的声音更是波波相连,花样迭出:转基因食品有毒,转基因作物是外国大公司控制第三世界农民的工具、是美国的生物武器……在嘈杂的声音中,我国的转基因作物悄悄生长,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种植转基因棉花,转基因木瓜也摆上超市的货架。2009年8月17日,我国农业部颁发了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的安全证书,现在正在试种阶段,关于这种水稻何时能够得到广泛推广,仍然没有确切消息。

  对转基因水稻的疑虑和慎重是有情可原的,毕竟棉花只是穿在体外,木瓜只是可以选择的食物之一,而大米却是很多人天天离不开的食品。虽然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早已广泛种植转基因玉米用于食品和饲料,但在亚洲,只有菲律宾广泛种植转基因玉米。而据位于菲律宾的国际稻米研究所透露,转基因稻米“黄金稻米”也将于2013年首先在菲律宾商业化种植。是什么因素促使菲律宾成为亚洲“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转基因玉米对菲律宾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来到菲律宾,亲自调查了菲律宾的转基因农业的现状。

  记者发现,转基因玉米在菲律宾试验和推广的历程也充满了阻力,在试验过程中,有反对转基因的非政府组织(NGO)到试验田拔掉那里种植的转基因玉米,甚至有人在菲律宾农业部办公大楼外面进行“绝食斗争”。但这些最终没能阻挡转基因玉米铺满菲律宾的绿野,摆上人们的餐桌。科学家团体的影响力、政府的意愿和农民的支持是其中最大的推动力。而转基因玉米真正进入超市和食摊,却出人意料地波澜不惊,绝大多数消费者并不寻问口中食粮的“身份”,在这片国土上也从未发现有关“转基因”玉米的食品安全事件。

  至于“转基因是帝国主义的武器”之类的说法,记者并未找到切实的证据,反而看到了围绕着转基因主粮的各种复杂微妙的关系。转基因作物的种子主要来自美国公司,却被菲律宾领导人当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菲律宾科学家组织的NGO就转基因问题和反转基因的NGO进行辩论;在菲律宾首选种植的转基因玉米孟山都的MON810使用先锋公司的玉米作为基础;而先正达公司则将自己开发的转基因“黄金稻米”技术无偿转给了亚洲最大的农业研究机构世界组织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而这种技术将由菲律宾政府推广,惠及广大低收入人群……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的普遍声音是,在农业范围内,转基因只是一种技术,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这种技术会危及人类的安全。对转基因粮食的质疑有情可原,但一切质疑都应当出于确凿的证据,而非谣言或无知。记者 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