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成长的舞台越宽到农村就业的才越多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刘喜顺
  眼下,就业压力日趋增大,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把目光转向了农村的广阔天地。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面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瓶颈,“大学生村官”似乎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新政,初看起来很好,可是仔细研究大学生村官在现实中的情况,不得不用“步履维艰”来形容。

  近日,记者接触了几位大学生村官。说起当村官,铜川一位不愿说出姓名的小伙一脸埋怨,自己是城里长大的,专业是计算机,考虑到就业难就报考了村官。虽然来农村之前,自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可农村的一切情形,和想象中相差还是很远,恶劣的环境和繁杂的农村事务,让人不免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网名叫“孤独者”的一位村官,说起在农村几个月时间的生活,他大发牢骚,说他们大学生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身份出现,村民们大多不太相信他们,有时说个想法,支书和村主任都不理解,说他们是“毛娃娃”想法不切实际,老感觉自己很难发挥作用。和“孤独者”相邻村的一位女村官说起自己的未来满脸忧郁,“现在既不是学生,又不是农民,也不是公务员……”担心未来的出路很难得到保障。

  说到这里,记者想起了全国最早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海南省。该省在这项计划实施数年之后,大学生村官有的被转为教师,有的被迫下海另谋出路。同样,四川省近10年间也先后选派8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流失率超过70%。由于受到地方财力制约,大学生村官的编制、待遇及安置问题无法解决。

  不管怎样,农村需要大学生村官,大学生也有必要到农村工作。先不说他们是否立志于新农村建设,还是把农村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跳板,但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优秀高校毕业生的到来无疑是给这块土地注入了新鲜血液。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大学生拥有的知识和先进的思想真正在农村发挥作用。

  正如资深传媒人评述的那样,大学生固然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开放的观念,但也缺少现实的阅历和务实的能力。他们不可能走到哪里就能立即改变哪里的面貌,也不可能用很短的时间就赢得农民的信任和拥护。他们不仅需要克服自身的弱点和疑虑,更需要基层干部的传帮带,需要一个适应农村人情世故的过程。在对待大学生村官方面,基层政府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像泥土对待种子一样悉心呵护,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会真正起到建设新农村,服务“三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