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故事:坚持让他们取得成功

来源:华商报 作者:李王艳
参加复赛的选手向评委陈述自己的创业经
 
参加复赛的选手向评委陈述自己的创业经

  7月24-26日,由本报与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主办的陕西省首届全民创业大赛青年创业组复选赛在西安市人社局火热进行。来自铜川、汉中、榆林、渭南、安康等十市近百名选手来到西安参赛。

  记者现场聆听他们“创业艰难百战多”的酸甜苦辣,许多点滴令人感动。在此选择其中部分故事,希望想创业或正走在创业路上的你,听听他和她的创业经,能够在创业路上走得更顺

  公司白领进山养“特种野猪”

  创业心得:遇到困难 坚持下来

  马清泉,80后,来自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的孟虎村,2006年宝鸡文理学院毕业后,在上海浦东软件园担任网络工程师,2008年他辞去大都市月入8000元令人艳羡的工作,毅然回到村里“上山养猪”。

  马清泉因为养野猪,被父亲轰出家门,也让相恋多年的女友与他分手,走到外面也总有人指指点点。同样养野猪,让他的财富在4年内就增长了几十倍。而这个决定也是来自一个偶然的契机:他发现上海街头有几家野猪肉专卖店生意不错,觉得市场潜力很大,于是产生了回家养野猪的念头。但他这个决定,却激怒了父亲,直接把他轰出了家门。

  而接下来的事情,则让他失去了爱情:一个西安老板主动找上门,要投资1500万元,并承诺解决所有野猪的销售问题,条件是占80%的股份;2009年5月,对方拿走了80%的销售额一共20万元,可1500万元投资却迟迟不到账,最后干脆人都不见了,这让他几乎倾家荡产。这时,相恋多年的女友也提出了分手。事业和爱情的双重打击,让他一蹶不振,整日在村里游荡,想死的心都有了。2009年10月,几乎一无所有的他已经没有退路,决定坚持下去。他挨个到政府部门求助,最终铜川市政府给他发放了7万元的创业资金和14万元的无息贷款,这扭转了他的创业人生。2010年春节,马清泉净赚了40万元。第二年,他再次遇见了爱情,并与爱人喜结连理。马清泉介绍,自己的创业经验就是凭借毅力和韧劲,坚持下来。

  “白富美”海外留学生

  归乡务农

  创业心得:喜欢令成功更容易

  程菲长得白白净净的,留学生。被评委称是“富二代”、“白富美”。她的参赛项目是:建设年加工优质大米1.65万吨生产线。

  1988年出生的程菲,来自勉县,高中开始就出国留学,2010年毕业于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大学,而后被上海世博会俄罗斯馆选中做导购,但“纠结考虑之后”,她放弃了导购职位,选择了创业,即归乡务“农”。

  “汉中有机大米品质好,但却无品牌,因此我想做品牌大米。”程菲解释说,“自己的父辈一直做的是大米加工等业务,因此我对这行比较熟悉。目前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政策很倾斜,所以我选择了创业。而我喜欢农业,就更容易成功。”

  据程菲介绍,她的大米生产线目前已完成了大半,估计年底就能投产;大米品牌商标正在注册过程中;现在已经签订了一部分销售合同,客户主要来自成都、重庆等城市。“总计投入资金121万元,其中80%的资金用来购买加工设备了,即固定资产投资。”谈到资金来源,程菲介绍说:“20万元来自政府的小额担保贷款,剩余是自筹资金,大多来自家人、亲戚的支持。”

  程菲的创业之路刚刚开始,但她很有信心。“按照目前已签订的合同来计算,预计投产后基本能达到盈亏平衡,至于企业成长,就要慢慢来了。”程菲说,“除了现有客户资源,我们还打算拓展市场。比如,很多陕北人吃的是东北大米,而不是咱本省的汉中大米……”

  从协警、包装工到老总再到公司大股东

  创业心得:把老板的事情当自己的事情干

  “我叫宋晓莲,1981年出生于柞水县,中专毕业后,曾在派出所当过协警,在超市当过售货员,报考过公务员却没考上,也曾找不到工作……后来,踏上了艰辛的创业之路。”在参赛现场,宋晓莲像诗歌朗诵一样介绍着自己的经历。

  她带来的项目是:商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从事柞水土特产诸如银耳、核桃、木耳、香菇、鸡蛋等的种植生产、包装、配送销售……走的是“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

  “从包装工到车间主任,到生产副总,到销售总监,到公司总经理,到公司大股东……”宋晓莲的工作经历,不是往常意义上的白手创业,而是从公司员工到老板的转变。“2006年进入公司后,正遇公司资金紧张,然后就开始陆续注资入股,现在成了公司的最大股东,占股30%。”宋晓莲说。

  从一开始的找不到工作,到现在公司的最大股东,宋晓莲谈到创业心得,是这样说的:要能吃苦,把老板的事情当自己的事情干。

  “记得2006年左右,那会儿柞水到西安还没开通高速公路,寒冬腊月,我每天凌晨三点起床跟着货车师傅把新鲜的豆腐送到西安……有时在秦岭山上碰到堵车,一堵就是三四个小时,感觉要冻死了……”宋晓莲向记者介绍说,刚进公司的时候,员工不多,所以从包装到销售,她什么都干过,就是“把老板的事情当自己的事情干,所以领导也很认可”。

  “大学生村官”

  大棚种天麻

  创业心得:利用自己所学 升级传统产业

  “明媚的阳光下,种下一个个精挑细选的种麻,经过12个月的精心管护与漫长的等待,不但迎来了收获的喜悦……还收获了创业带给我的那份独有的艰辛与快乐,还有作为一个年轻人很难体会到的生活的不易与艰辛。”来自勉县的80后选手黄涛,也是在职的大学生村官。

  “天麻主要用作中草药,是一种传统产业。”谈到创业动机,黄涛说,“因为我是大学生村官嘛,所以平时和农户接触较多。天麻种系退化严重,产量一直上不去。另外也受气候制约严重,比如遇到雨涝干旱季节,天麻产量也会受到影响。这样对农户种植天麻积极性打击很大,好多农户不愿意种天麻。”

  这时,园林专业毕业的黄涛很自然地心生疑惑:能否发展天麻良种繁育?能否一改林地种植,而在大棚栽培天麻?

  带着这种疑惑,黄涛在2010年创建了勉县长沟河镇天麻产业基地。

  据介绍,其创立的天麻产业基地项目主要以生产优质天麻零代、一代良种及实验传播先进的种植栽培技术为主要发展方向,截至目前共拥有播种面积3000平方米、年产20000余斤良种的全框架式日光种植室一个,年产值达60-80万元。

  他还发起成立天麻种植协会的倡议,计划通过协会组织一支有技术、有经验、有市场信息的队伍,帮助和带动当地的农户种植天麻。“未来三年,将探索把资源有效整合,开拓更大的市场,形成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

  从行业记者到创业者

  创业心得:注意行业积累 伺机创业

  王天玉,80后,2002-2011年服务于一家农业行业报纸,做记者。而这正好成了他选择创业“水到渠成”的第一步。“因为一直跟的是农业报道,所以对这个行业比较熟悉。而选择创业,则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次参加一个农业主题的论坛,看到了金童玉女黄瓜品种,于是就找到了那位老师咨询并要种子,然后就把该品种带到了杨凌……”

  这次创业大赛他带来的项目是:标准化流通指导标准化生产项目。听起来很拗口的名字,直白点儿描述就是:建立农产品从田园到餐桌“一站到底”农超对接。

  “比如市场上需要一种富硒产品,我们就找专家论证指导,形成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包括特制的种子、肥料等等。接下来与陕北的农户合作,为他们免费提供种子、肥料、地膜等,让他们按照我的流程标准去种植农作物,比如包括绿豆、黄米、小米等,到收获时我再按照比市场价高一些的价格将产品从农户那里收回来,适当包装后打上"农城一品"的牌子将产品送进超市。”王天玉解释说。

  从农业行业记者,到创业农业行业,王天玉主要是平时注意行业的积累,最后伺机走了创业之路。“其实过去农民种植的蔬菜都被菜贩子同价收购,优质优价根本得不到体现。而我们在专家指导下,让农民科学务作,规范化种植,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我们也赚到了钱。”

  本报记者李王艳

  作者:李王艳来源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