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陕西延安七里村女大学生村官交流所思所感

来源:中国记协网 作者:刘霞

    大学生村官,是读着圣贤书,踩在黄土地上的干部。他们比普通大学生更务实,需要沾着地气解决具体农民纠纷;比其他基层干部处境更尴尬,因为未来的出路并不明朗。从1995年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试点开始至今,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已经在农村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高素质人才回流至农村在今日的社会环境下又呈现哪些特点与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中国妇女报记者随着中央媒体延安行的队伍,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七里村镇。

    七里村镇离延长县最近的乡镇,共32个行政村,95个自然村。在这个村镇里,一共有15名大学生村官,均为女性。谈起都是女性的原因,七里村镇镇长李卫东笑着解释:“这里离城里近,女娃娃生活能方便点。”听起来这些“女娃娃”有些娇气,但在接触她们后发现,经过基层锻炼的她们“能伸能屈”。

    张红琴就是她们中的一位。身为“80后”的她,如今已在陕西延长县七里村镇赵家塬村任村主任助理3年有余,留着精干的短发,穿着牛仔裤,平底鞋。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毅然决然的眼神,坚定而犀利。在08年大学毕业之际,正值陕西省首次招收大学生村官,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锻炼。听到这个消息的张红琴激动不已,马上报名,并放弃了进入渭南二期抽黄局的工作。放弃这个人们眼中的铁饭碗,她一点没有犹豫,她说,从初中起,自己就希望以后可以回来为改变农村做点事情。现在,老天给了她这个机会,她怎么能够犹豫。

    农村的工作好做也不好做。说它好做,是因为只要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好,老百姓就会积极配合。说它不好做,是因为群众工作的繁琐,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智慧。虽然来自农村,可是刚毕业到农村做工作,张红琴就被不信任的目光打击了信心。“他们看到我是女娃,都不找我说事情。”提起刚下乡的日子,张红琴仍历历在目。08年初,赵家塬村被选做新农村建设试点乡村,村里干部忙开了,开大会,动员群众配合。因为白天老百姓要忙农活,讨论的会议常常在傍晚召开,结束讨论半夜1—2点是常事,村领导让张红琴先回去睡觉,第二天会把讨论结果告诉她,可是张红琴坚持跟所有人一样,从会议开始坚持到最后退场。“当时满屋里都是男人,就我一个女人,可是我就坚持跟他们一样。” 通过自己的努力,张红琴赢得了百姓及村支部的认可。2008年12月份,在乡镇书记与村官座谈会上,书记李卫东夸道:“我们村的村官看起来是个女娃娃,干起活来是个男娃娃。”七里村镇副镇长马志友也夸她能把虚的工作做实,把实的工作做细。

    现在村里的百姓没有不认识张红琴的,她每天依然进农户,跟大家拉拉家常,了解问题,尽力帮忙解决问题,“我常对村民说,我是村里的村民,不能跟我见外”。

    像张红琴一样选择扎根农村的女孩们还有罗家川村的李娜,金盆村的兰延慧等等。她们迅速融入当地群众工作,用女性特有的坚忍不拔与细腻,克服环境、条件上的困难,赢得百姓的信赖。

    取得了百姓的信赖只是第一步,如何留住在农村服务的机会却是困扰这些大学生村官的问题。2009年中组部、中宣部、共青团中央及全国妇联等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大学生“村官”聘任期满后的“五条出路”,即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对于这五条路,张红琴显得有些困扰。“今年聘期已到,我没有资格留任村干部、也没有时间准备公务员考试,自主创业贷款难,申请了研究生却要面临更大的花费,我不想另行择业,所以,我只能选择续聘,只是我不知道我还能在没有保障(事业编制)的基础上再续聘几个三年?”

    七里村镇镇长李卫东也对大学生村官的去留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近几年,大学生村官的安置问题一直是政府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一来我们也想留住有素质的人才为农村基层服务,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这样的就业方式。也许‘大学生村官’以后会作为类似村支书这样的行政岗位确定下来。”

    据了解,从2008年招收第一批大学生村官开始,延安市延长县陆续招收了100多个大学生村官,在聘期内中途离开的村官只有不到10人,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热爱这份工作,和村干部的合作也比较顺利。“因为这是第一批村官,还没有暴露出特别的问题,希望未来我们和村官的合作还像现在这样默契。”马志友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