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云南"最美女大学生村官潘志艳背水抗旱"的新闻还正热。在云南旁官地村那块土地上,潘志艳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了"最美"的定义。面对特大干旱,见人有难施以援手,用稚嫩的肩膀背起25公斤的水,这样美丽的风景,那么自然,那么和谐,那么温暖,那么感人,感动的不仅仅是受助之人,更能感动你我,感动这个世界。对于潘志艳这样的"最美女孩",这个社会不应该对其忽视,应该给予更高规格的褒奖。因为她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最美"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从潘志艳朴实而自然的行为中,我们应该照出自己,足以让我们自省:社会在变,人性的光辉从未泯灭。最美潘志艳美的不仅仅是背水,她用弱小的身体背起了这个世界的善良与爱,她让人性最本真的善良在闪光。学习潘志艳,让你我都能成为"最美",让这个世界 "最美"!
潘志艳,女,汉族,大学生村官,1984年12月28日出生,200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工作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马路乡旁官地村,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2007年7月从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潘志艳,2009年9月当上了会泽县马路乡旁官地村党总支书记助理。三年的村官生活,潘志艳用诚心、责任心履行一个大学生村官的承诺,用真心、爱心为百年旱灾中的孤寡老人点亮希望的灯盏,用执着的追求和理想实现自己青春的价值,用无私的奉献精神履行一个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和义务。
一、农村是个大课堂,"村官"是门新课程
刚任旁官地村总支书记助理时的潘志艳,跟其他大学生村官一样,强烈的反差使自己失落、迷茫。要从一个大学生向一个普通村官实现角色转变,实在是不容易。潘志艳是一个有心的女孩,不熟悉工作,就先看别人怎样做,把农村当作为了一所新的大学,把村官当成了一门新的课程,从自己不会的东西学起,脚跟脚与村总支书记王保亮和其他村干部一道走村串户,虚心向他们学习请教,积极了解村里的情况,主动帮助群众做好事。不到半年的时间,她熟悉了村情、掌握了民情,村民都知道村里来了个热情、大方、踏实的大学生女村官。
谦虚好学的潘志艳真正把自己当作了一个学生,虚心向村上的老干部学习,真心向有经验的农民请教,让自己融入了农村,充实了自己大学生村官生活,学到了许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她说:"本以为自己是大学生,比别人懂更多的知识,不想当上大学生村官到了基层,才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会的东西要学"。提起潘志艳,旁官地村的村干部都有这样的认为,虽然是大学生,懂得的东西多,但没有大学生的架子,有什么问题总要弄个明白。
二、抗旱我是一面旗,救灾点亮一盏灯
对于严重缺水的马路乡,旱灾总是有缘,2010年是百年一遇大旱,2011年遭受严重夏旱, 2012年的春天,马路乡农民没有过早备耕点种,而是想方设法在山沟中找水源解决吃水问题,但找来找去水还是在海拔高差1000米以下的牛栏江、硝厂河里,看得到拿不着。在旱灾中,最苦最难的还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因无劳力也无钱买水,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时光飞逝,旱灾从此与潘志艳结下了不解之缘,到2010年抗旱救灾中,潘志艳就跟旁官地村80岁的五保老人潘学德背水和做家务,2010年抗旱救灾中,潘志艳参与了乡团委组织的抗旱救灾义务送水队为旱灾最严重的大坪村岔河小组困难群众背过水。2012年已是连续三年干旱的马路乡,潘志艳想得更多的还是这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潘志艳说:"看着70岁的孤寡老人带着小孙子到河里背水,沉重的水桶压得腰都直不起来,我们实在不忍心,我们得帮帮他们"。潘志艳主动承担起了给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众送水,潘志艳倡议全乡大学生村官,义务帮助全乡最困难、最艰苦的贫困群众。她当队长,为生活最艰苦的孤寡老人义务送水。潘志艳和她带领的义务送水队,在强大的旱灾面前,以他们弱小的身躯,无力抵挡百年旱灾,但她们的一言一行,给孤独无助的老人和留守儿童带来的是希望,给焦虑的村民带来的是信心,潘志艳和她的义务送水队没有为全乡抗旱救灾减轻多少压力,但她们的爱心象春天的细雨无声,滋润着久旱干裂的土地。潘志艳说:"我们背水也不能完全解决老人们吃水困难的问题,全乡那么多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我们也顾不上那么多,我的背篓上都要插上一面小红旗,让老人看到红旗就知道我们来了。其实我们背水不背水这些老人见到我们都会很高兴,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我们来了他们会觉得有人在关心他们、在帮助他们,看到我们他们就看到了希望"。
在2012年旱情最严重的时期,潘志艳奔走于旱情最严重的牛栏江畔,从牛栏江背水来回走4个小时10公里路程。在大坪村下大箐小组,潘志艳为老两口带着一个是孤儿的孙子艰难度日的赵德章家背水,还倡议工作队员捐资3150元,发动群众义务投工投劳,为赵德章老人家几年了没盖起的房子加上了盖瓦的顶。为83岁带着是孤儿的2个孙子的周春姐老人背水,自己出钱给老人买了新衣服。77岁的李翠英老人家,他们帮老人送水,还帮他家挖了一个水窖,让老人高兴得连连说:"我亲生的都没对我这么好,给我们背水,还给我钱帮我建了水窖"。
在潘志艳的带动下,全乡11个村官都加入了义务送水队,有更多的年青人加入到义务抗旱救灾行列,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最需要他们就到哪里。
三、小事虽小,添砖加瓦我也能显价值
马路乡是一个远离闹市、贫穷落后的山区乡镇,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告别了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离开了喧闹的城市,当上村官,面对的只是孤独和寂寞,还没脱离开父母就当上了父母官,这个村官怎样当?潘志艳说:"当村官我做不了大事,但我会用真心去待人、用爱心去帮人、用责任心去做事"。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别人不愿意干的小事做起,言必行、行必果,把自己融入了农村,认真履行自己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实实在在做好每一件事情,以一个基层农村干部的责任心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以一个普通党员的承诺再为党旗添光彩。
旁官地村总支书记王保亮是这样评价潘志艳的:"毕竟是大学生,我当了一辈子总支书记,好些东西我不懂但她认得,做事又勤快,脏活、累活都干,她来以后,我们村上到处干干净净,资料、档案理得整整齐齐,虽说是个女娃娃,干活象个小伙子一样,风风火火,说干啥就干啥"。潘志艳自己说:"当村官还是有乐趣、有意义,刚来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好,只能站在半边看,后来就遇到什么事做什么,哪点人手不够我就帮哪点,别人觉得是小事情,我做起来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毕竟人还年轻,自己能做的事尽量多做一点"。
四、致富增收牵民心
面对干旱,潘志艳想:群众生产生活虽然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何降低损失,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才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如何帮助群众寻找致富路,潘志艳奔走在田间地头,查阅有关农业方面的书籍,主动到乡农业科技推广站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希望在农科站的帮助下,探索本村的发展之路,潘志艳的真诚感动了农科站的人员,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最后农科站与潘志艳一起合作,提供技术指导,尝试种植中药材当归,并且种植的当归他农科站统一收购。这下潘志艳像取到了真经一样的高兴,回到了村子。开始了她的产业调整之路,接下来的日子里,可没有她想象的那么舒心。当她开始向群众们介绍她的产业调整思路时,村民都傻眼了,村子里关于她的说法像炸开了锅的蚂蚁,大家议论纷纷,这个大学生村官真是不切实际,整天尽想些不现实的玩意,是不是想坑我们,以为我们不懂文化。。。。村民的议论并没有让她泄气,更激将了她那不服输的脾气,她心想村民有这样的想法也很正常,由于从来都是以种植玉米、马铃薯为主的农民来说,要改变种植结构谈何容易,一是不懂种植技术,二是以前也没有那个农民种过,种种顾虑,村民们都望而却步,面对群众的种种担心,潘志艳白天在地里帮助群众干活,晚上挨家挨户的做思想工作,不懂技术请乡农业技术服务站指导,种植出来的当归直接卖给乡农业技术推广站,销路有保障,通过慢慢的给群众做思想工作,最后12户农户愿意试种,在旁官地村小米地小组种植中药材当归50亩,当年当归平均亩产432斤,实现亩产值1296元比种植玉米每亩多增收200元; 2011年潘志艳又动员核桃种植大户在核桃树下套种魔芋100亩,让核桃和魔芋互利共生,达到双丰收;之后又积极配合乡农技站在旁官地村王家沟小组陈才海家示范种植色素辣椒3亩,平均亩产值达2300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科技支撑,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
五、用理想信念,浇灌青春的花朵
青春年华、风华正茂的年青人,潘志艳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尽管一路走来,充满了许多的辛酸,但面对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潘志艳没有灰心过,她说:"大学学理论,村官学实践,现在虽然就业难,但只要敢想、敢做、会做,什么地方会容纳不了我,我们不能有什么抱怨,不是社会适应我,是我们要适应社会,只要能用心去做,总会有我们的一片天地"。她用自己乐观的心态,为自己撑起了一片天地,在理想和信念的浇灌下,让青春之花开得更鲜艳。在当大学生村官近三年的日子里,潘志艳经历了农村不是特别多的故事,但是让人们感受到了当代大学生村官用敢于担当、勇于开拓的精神,以更加务实、更加包容的心态,扎根于农村,扎根于农民的村官风采。虽然每天接触的不是大城市里那些摇着花扇嗑瓜子的休闲人,但她享受到了那种悠然自得肩扛锄头的乐趣;她的名字虽然不出名也不响亮,却在这个贫困小山村彰显了个人的人生价值;身在农村虽然没有灯红酒绿,但是一张办公桌、一台电视、一只灯泡却给她的人生梦想带来了靓丽的青春之歌。
2012年是潘志艳在旁官地村任职的第三年,2009年9月签订合同,2012年9月三年合同期满,合同期满后是续签或是解除村官合同,她与其他大学生村官一样,面临一个艰难的决策。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面对合同期满后的何去何从,潘志艳有她自己的说法:"给全世界赞赏,不代表你成功,给全世界唾骂,也不代表你失败。每个人都有梦想,只有你勇敢地抬起自己的脚,整座山都在你脚下,我坚信自己的未来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