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李凤从两眼一抹黑到发展特色产业
大学生村官李凤的灿烂笑容。记者李海曦摄
两年前,湖南妹子李凤当上了小板桥街道金刚社区的“村官”,这个“80后”姑娘从刚开始两眼一抹黑连话都听不懂,到如今为社区的孩子办起辅导班,为社区居民劳动力转移培训寻找合适的项目,还尝试利用网络为居民们的手工民族绣品寻找出路……两年的工作让居民们感到,这个“村官”不简单。
“串”出来的工作
指着身旁刚建好的“海伦国际”回迁安置房和一片待建空地,李凤说这就是她服务的主阵地金刚社区,“说真话,刚来的时候,我一点儿也不喜欢这里。”
那是2011年的夏天,经过官渡区大学生村官的统一选拔,李凤成为金刚社区副书记。“看着周边全是高楼和柏油马路,还以为是个城市社区,可一下车就踩了一脚泥,到处都在改造,村不像村城不像城,当时就后悔了。”沮丧了几天,李凤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听不懂昆明话让她更像是个局外人,“没有一本教科书教你怎么做‘村官’,关于社区服务的知识仅来自于大学时期的志愿者经验。”在花了三天独自整理出一间小图书室之后,李凤在白纸上写下了“既来之,则安之,于乐之”9个字,然后决定要做第一件事串门。“只有知道居民们在想什么,才能知道该服务什么。”
“金刚社区流动人口占了70%,很多家长无暇顾及孩子,一放了学孩子就到处乱跑,课业先不说,周围都是工地,安全很成问题。”经过考察,李凤和附近社区的几名村官在世纪城办起了一家以中小学课业辅导为主的培训中心,主要接收社区流动人口的孩子和需要帮助的学生。低廉的收费和认真的辅导吸引了不少人,居民们对辅导班也十分认可,有七八名孩子从开班就一直跟着。辅导收入仅够支付房租之类的成本,有时还得贴点钱,有家长主动提出多给辅导费,可李凤却有不一样的看法,“在其位谋其职,做好服务工作比赚钱更重要。”
在位于金源大道的工地边上,远远的一栋两层的活动板房便是金刚社区居委会办公地点。刚聊了没几句话,窗外传来打桩机工作的声音,李凤抬表看了一眼,便急急忙忙往外跑。不一会儿,轰鸣的机械声便戛然而止。“现在才11点15分,孩子们还没放学,周围工地的噪音对教学影响很大,老师们已经用起了小型扩音器上课。”离社区不足100米是金刚小学,周围是云溪片区城中村改造的工地,因工地施工噪音影响孩子们上课,校长邓志刚正想找社区帮忙协调,到了居委会门口便已经看到李凤和同事正在与施工方协商,将机械工作的时间调整到孩子放学之后。“心里时时装着事儿,才会事事想到前面,这个村官挺不错。”邓志刚说。
给居民“找事儿”
金刚社区总人口数为2996人,近几年由于城中村改造,让大部分村民失去了土地,失去了以租房为主的收入来源。从种地到“种房”,再到无地可种,闲在家的村民们又开始在家门口摆起了“龙门阵”。
与大多数正在改造的社区一样,金刚社区也启动了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主要针对物管家政、环卫、服务业、小型加工、保洁等方向进行培训,可大家积极性都不高。“尤其是40岁以上的阿姨,即使帮忙联系了保洁、家政一类的工作,也做不长。”在与社区居民的接触中,细心的李凤发现,大家不积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喜欢闲着,而是培训内容提不起兴趣。“刚来社区,看到阿姨们脚上穿的都是自己做的绣花鞋,非常漂亮,大家应该对手工比较感兴趣。”李凤和同事买来五彩的线,专门找了位老师教大家手工编制丝线凉鞋。这下,社区里的女人们几乎都来培训班报到。
“这把年纪能做的工作本来就有限,培训的都是打扫收拾,我又学不会电脑,手工活儿最适合了。”居民罗绍兰从小就学习绣花缝纫,虽然已经56岁,但编鞋的手工活儿根本难不倒她,她和伙伴们还开始学着设计新花样。一时间,社区里打麻将的人少了。正当李凤打算和大家商量找销路时,社区居民分租到了不同的地方,没有了聚集地,编鞋的事情只得暂时搁浅。
李凤并没有放弃“找事儿”,反而比以前更忙。她电脑里存着一份《金刚朝阳金刚社区民族工艺品初步发展策划》和《金刚社区农民创业基地策划初步思路》,还教几个年轻人在网上开店,销售自制的民族手工布鞋、帽子等,打算等回迁活动中心投入使用,便启动让金刚绣品走出去的计划。“乌铜走银的传承人就是金刚社区的,大理的新华村银制品非常出名,金刚社区的手工绣品也可以借这些经验,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
- 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创新黑板报村民了解新农村 (2011-08-01)
- 云南省大学生村官金鑫:选择了就要坚持到底 (2011-10-31)
- 云南大学生村官和春鸿:享受在村里的每一天 (2011-11-07)
- 大学生村官微博售卖农产品:开启穷村致富路 (2011-11-28)
- 云南省党代表高进如:要畅言大学生村官心声 (201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