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善县女大学生村官网上帮农民销售农特产品

来源:云南网(昆明) 作者:杨之辉

从2014年12月开办网店开始,永善县溪洛渡镇新拉村的90后女大学生村官彭斐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在完成工作之余,每天一有空闲,就会登陆“斐常成品”网店、微信和QQ,查看里边有没有买家的留言。在她的网店里,产自溪洛渡镇新拉、白沙等地的天麻、野生猕猴桃、蓝莓、香米和糯米等农特产品,都是农民自家种植、晒制、加工的,天然、无污染,不断有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昆明等地等地的客户光顾,到今年8月的销售额已达3000余元。

彭斐,1990年9月出生于永善县溪洛渡镇白沙村。2013年6月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海洋学院海洋技术专业,同年7月到上海谷斯电气有限公司做行政工作。2014年10月,通过考试被聘任到溪洛渡镇新拉村担任大学生村官。

“既然当了村官,就得为老百姓做些事。工作以来,她一有空就往村里跑,发现新拉村和附近的云荞村、白沙村虽然山大沟深,但山清水秀空气好,农特产品绿色又健康,而且质量上乘。过去,当地农民每天背着农特产走很远的山路到村委会所在地,或在集市上摆摊叫卖很辛苦,却卖不出好价钱,真替他们感到焦虑。

于是,她充分发挥自己熟悉网络的特长,在网上开了个网店,从群众那里拿货,经包装、拍照、上传,再借助微信、QQ等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 的优势,通过朋友圈,各种群进行广泛宣传,然后在网上销售,这样既能减少群众的辛苦,增加一些收益,也能让更多人了解永善的土特产,让他们不出家门就能吃到绿色、健康的农特产品。

前段时间,溪洛渡镇白沙村村民万大哥到县城集市卖糯米,整整守候了一整天,也没有买出去。得知这一情况,彭斐立即用手机将糯米拍成照片,然而多方宣传,很快就联系到了买主。

为让万大哥感受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她约起万大哥一道来到电脑,进行现场演示,只见点几下鼠标50斤白沙糯米就卖出去了。

见此情景,万大哥做梦都没有想到,他的糯米居然这样快就卖到了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 这一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溪洛渡镇,群众知道她在网上销售农产品,就主动联系她,并且把质量好的留下来,卖给她。有了农户的支持,彭斐更加有了信心。

当问到今后的打算时,她笑着说:“我希望发动更多的大学生村官加入这个队伍,通过互联网,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销售农特产品,为助农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到岗后不久,彭斐便了解到新拉村花秋、私堰自然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时值冬月的新拉村让她感觉阵阵寒意,总想着要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大学生村官报》发起的“情暖寒冬”召集需要冬衣的消息,一时激动不已,立即向村官报编辑部私信了新拉村情况和联系方式。

不久,就有爱心人士慕名联系上门,与她协调捐衣捐被的事情。最终,她帮助私堰七组募集到百余件过冬衣服。

当走进村子,看到村里糟糕的路况,村民封闭的思想,她发现,只是帮村民们争取爱心物资还远远不够,帮助村民自力更生才是发展农村的长远打算,于是,2015年1月6日,她把自己筹备已久的微店公开在微信和QQ里,店里的东西只有两样:自己舅舅家的香米和糯米,她想做一个农产品与“互联网+”的东西,结合着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者基本情况介绍,竟然把大米这种生活中的常见食物变得有了温度,引得很多微信和QQ好友的强烈反响。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销售额达到1800元左右,这其中有一笔比较特别,是因为她把50斤本地有名的白沙糯米推广给在北京认识的一位米酒先生,先生说他需要上吨的糯米,而村里却没有那么多产量,这让她很兴奋,但更多的是难过。这让她意识到:真正的好东西是很有市场的,就怕没有好产品。

工作之余,她总是关注村里的各项产业发展。

早就耳闻新拉村里有蓝莓的她,打起了宣传新拉蓝莓的“主意”,主动联系合作社成员,与他们一同下地,拍照片,写微博,发朋友圈,写帖子……这样一来,“新拉蓝莓”成了这个夏天永善城里最热门的词之一。

“今后让大家一讲到新拉村就自然的想到蓝莓,再一讲到蓝莓,就自然的联想到新拉村。”成为了她的梦想。

近期,她在帮村民通过互联网销售野生猕猴桃,这样一方面可以免去村民在集市长时间售卖猕猴桃而耽误农活,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消费者找到真正优质、野生的好农品,并且可以将好东西寄出大山,走进大城市,目前有上海、深圳、武汉、昆明等地的客户购买过她的猕猴桃。

她在网络上搜索过很多关于“怎样当好大学生村官”的答案,总结起来,都是要为民服务,而怎样为民服务成为她时常琢磨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她总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工作:帮助村民写申请、协助村委完成村务工作、成立集镇管理委员会、拟定相关管理制度、参与精准扶贫项目规划、促进村务公开等等。

在包保灾后重建户中,她经常到农户家里走访,除了强调灾后重建相关政策外,还与村民聊天,了解农户家庭情况,其中有一户农户在芦笋和黄秋葵种植过程中遇到困难,她便立即用手机拍照片发微博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并获得远程指导。

在村工作近一年来,脚踏土地的实在感,做成一件事情后的成就感,看到村民热情洋溢的幸福感,无一不鼓励着她继续努力工作,发动村民自力更生,为艰苦的农村工作献出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