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初来乍到》观后感:扎根沃土收获财富
6月16日,中央六套播出了一部反映大学生村官生活的电影--《初来乍到》深深的吸引了我。影片为我们讲述了大学生村官吴端正,怀揣着对农村事业的热情,只身来到西山坳村做了一名村主任助理,从开始时,村民对他的怀疑,到他为村民办的一件件实事,不仅取得了村民的认可,更取得的领导的信任,同时,也展现了吴端正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合格"村官"内心的蜕变过程,并且最终决定扎根农村的故事。
影片开始时吴端正挎着相机,带着桶装的方便面来到了西山坳,一副游山玩水的架势,而村民范大爷和李大爷,关于收音机和MP3大的讨论,更是反映出农村中一部分农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不信任,认为他们"中看不中用"。这段剧情给我们,也给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提出了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怎样取得领导的信任和村民的认可?
影片中村官吴端正很好的解答了这个问题。片中吴端正不仅印了自己的村官"名片",还把"名片"发给了村里的每一位村民,告诉大家:"有事找小吴!",同时,发挥自己知识和技术的长处,主动帮大家解决生活和生产中问题;为了取得领导信任,做好宣传工作,吴端正想用村里的广播站,但是遭到的村主任反对,最后,通过三天的试播顺利的通过了领导的考验,成了村里的"广播员",当然,这其中也经历了"喜和打媳妇","二愣子和喜和打架","小红两口子吵架"等事情对他的层层考验。同时,剧中的这些情节,也让我们感觉到了基层工作不好做,农村工作更难做这句话的道理。但是,要顺利开展工作,取得群众的信任是第一步。我认为,让老百姓认识你、熟悉你到信任你需要一个过程,而通过发挥自己特长和知识技能,采取各种方法主动积极的为他们解决问题,给他们带来实惠,逐渐建立起大学生村干部与村民间的信任,无疑会缩短这个过程。正如村主任在剧中说的一句台词一样,"管一个村,和管一个国家一样,那边是国家大事,这边是家常里短,都需要手法,能力和度量!"
在大学生村官出路这个问题上,影片中的吴端正面临了两难的抉择。现实生活,我们的大学生村官农村服务三年后,同样也要面对这样的抉择。三年前他们走进农村,信心满满,既有新知识,又精力充沛、积极性高、劲头足。但是,三年后,大部分人将再次走上求职之路,双向选择,择优录取,却给埋头一干就是三年的他们在寻求前程的路上添加了些许迷茫。有些人不禁会问:"我们的路在何方!"。
而村官吴端正同样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影片刚开始时,他抱着来锻炼一下自己的目的来到西山坳,到后来他被农村的山山水水所吸引,被村民的质朴和真诚所感动,决定放弃到镇上做播音员的工作,毅然决然地留在了农村。影片最后他说:"这里虽然没有太大的平台,但这里足够我施展才华,三年,……,我要让全世界都了解西山坳,了解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我的梦想要在这里实现。"我们不禁要为他这样的精神和勇气喝彩,他也告诉了我们--路,就在我们脚下!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想了很多办法去解决,而怎样实现人尽其用,才尽其用,始终是国家要考虑的问题。大学生村官计划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实现形式,国家给我们提供制度和生活上的保障,让我们到最需要科学知识的地方--农村,发挥和实践我们的聪明才智和知识技能,同时我们又能在基层学习和锻炼自己。我认为,我们要抓住这些利好,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要既"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多学,多问,多练"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为我们以后的人生积累一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知识技能。
三年之后,也许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要离开农村,但是,当我们某一天回忆起那段时光的时候,我们会骄傲的对自己说:"三年的时间我没有虚度,我的青春和热情曾留给了这片沃土!"
- 观后感:由电影《初来乍到》想到我自己 (2010-06-28)
- 电影初来乍到观后感:村官要融入农村 (2010-06-28)
- 初来乍到观后感:希望更多影视作品关注村官 (2010-06-28)
- 电影《初来乍到》观后感—---实现自我 (2010-06-29)
- 电影《初来乍到》有感:曙光永远藏在大山的后面 (201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