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忠诚观后有感:百姓的事就是我们的事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刘丽华

    《论语》云:“朝闻道,夕死足矣。”意指如果一个人早上能达成一直坚持的理想,实施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那么即使晚上死去,那也是值得的。

  《永远的忠诚》以纪实的手法再现了安徽省财政厅机关干部沈浩同志,主动放弃舒适、安逸的大城市生活,接受组织选派,离开省城,离开家人,来到凤阳小岗村这一曾经记录辉煌的“中国改革第一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为带领群众摆脱贫穷落后面貌,他勇于改革创新,扎根小岗村,兢兢业业,一干就是六年,最后积劳成疾,永远的留在了那片他深爱的土地上。他用他无限的热情和有限的生命为祖国和人民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前进路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更为当今所有的共产党员提供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作为年轻一辈,他让我深深体味了如何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说真的,好久没有这样热泪盈眶过了。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静静地问自己:这是怎样一种令人钦佩的人格,又是怎样一种令人感慨的情怀,更是怎样一种令人敬慕的信仰?

  和平年代,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明不断发展,免不了物欲横流,而沈浩同志却依然能够做到不求名不求利,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作为一家之主,面对家里家外两面难,他则义无反顾地舍小家,为大家。记得,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当三年任期已满,某天一家人温馨地围坐在家中的小院落,他深情地对母亲、妻子、女儿说到:“这辈子,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们仨儿,可我看我还是留下来多为小岗村做点事儿,也算是对你们的补偿。”说完这句,他望着稚气未脱的女儿和白发苍苍的母亲,还有他任劳任怨的妻子,他那满是血丝的眼晴里洋溢着无限的爱意和关怀,其实谁都不难看出,沈浩对这小家的感情并不亚于任何一个人,只是他心里牵挂的事实在太多,他想完成的事实在太多,架桥、铺路、招商、引资,只要能让小岗村好起来,只要事关百姓福祉,只要事关党员责任和荣誉,他都会挺身而出,身先士卒。恰如罗隐曾经的诗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反思自己作为窗口工作人员所度过的两年,内心也涌起无限感想。百姓的事,就是我们的事,这不是一句空话,套话,而是要我们每一个机关工作人员用每一个工作日去践行,用每一项任务去体会,用每一个微笑去理解。曾经的我,在刚刚进入单位的时候,也会觉得工作挺辛苦挺累,每天总是有忙不完的活,始终有那么多双眼睛关注着我们如何做出成绩,于是,也就感觉到整个过程会充满约束。有过急燥、有过疲乏、有过委屈,但是现在的我,却完全可以沉下心来,微笑地面对每一件任务、每一项安排、每一次困难,这是为什么?因为我深知我们每一个机关工作人员如今所做的一切正是在为共和国的繁荣、富强、民主、和谐添砖加瓦,因此流再多的汗水也是值得的。我们所做的一切,百姓们看得见;我们所做的一切,党和国家看得见;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自己的良心看得见。

  追求绩效往往是我们很多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信条,可实践同样告诉我们,当我们在追求绩效的过程中,既要面对公共利益的无私,又要面对在情在理的呼唤。沈浩同志在带领小岗村乡亲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道路上,既具备了坚决贯彻落实的决心和步步为营的执行力,又不忘体恤民意和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电影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沈浩同志为了让百废待兴的小岗村走出发展的困境,积极采取了招商引资的战略,当机遇来临,而小岗村又必须通过平整土地以提供投资项目建设时,他经过深思熟虑,怀着沉重的心情,决定动员小岗村的乡亲们迁坟。祖坟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占有何种重要的位置,我们可想而知。迁坟行动中,一位满头银发饱经沧桑的老人,眼含泪水,对此表示难以理解时,沈浩同志便立即要求村干部尊重大娘的意愿,暂缓行动,这一举动当时使得有些村干部也难以理解,因为他们怕错过使让岗村摆脱贫困的机遇。后来一些村民主动带头迁坟,而看到乡亲们如此贴心的举动,沈浩则泪水夺眶而出,抱拳三作揖,高声道:“先人们,沈浩向你们道谢了!父老乡亲,谢谢你们支持小岗村工作!谢谢你们支持咱们子孙后代!”他带领村干部,向那些被迁移的祖坟下跪磕头,终于感动了那些原本不解的乡亲。最终,投资项目顺利落户小岗村,小岗村的发展和村民的生活便迎来了崭新的飞跃。

  不得不问,为什么沈浩同志总能破解一个个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为什么我们总能看到他和小岗村的乡亲们鱼水情深的片段,为什么在旁人看来难以达成的目标最终都能一一实现。如果我们想成为像沈浩同志那样的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我们是不是应该这样去理解,这样去探索:机关工作就是以民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