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永远的忠诚观后感:沈浩是我们的旗帜
在没有看过电视剧永远的忠诚之前对沈浩同志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报纸上、视频上和宣传上,在2009年我镇作为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试点镇,沈浩同志作为一位先进的党员模范典型,在广大党员之间一次次被学习、被歌颂、被宣传。可是仅仅靠那些去认识沈浩同志,还远远不够,今天能够以电影的方式让沈浩同志的事迹在我们的眼前重新演绎,那才是最真实、最有感触,最触及心灵的。
就在2004年2月,当我们还在过着平淡的生活、忙着一如既往的工作时,沈浩同志作为优秀年轻党员干部,从安徽省财政厅被选派到小岗村担任党委第一书记。沈浩胸怀大志,有着共产党员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主动积极要求组织选派去最穷最恶劣的小岗村。当时的小岗村远近“闻名”,是安徽省凤阳县出了名的落后村。刚到小岗村的他,就受到好多群众的怀疑、取笑、刁难甚至攻击。可是他没有畏惧,下定决心,他不是来镀金的,他也不是来走过场,在他眼里小岗村是一个大舞台,在这里他可以大有作为,不仅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还可以给小岗村带来彻底地改变。就这样一颗优秀的共产主义种子播进了最贫瘠的农村土地里。看到此,我想起自己,来石城镇捧河岩村两年多了,当初的自己也是响应党的号召,满怀信心,想在农村这一片广阔的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可是来到农村,我发现农村基层工作相当不容易,特别对于我们这些刚从学校走进社会的学子来说,我们农村工作经验缺乏,对农村的了解也不够深,对农村的工作方法不熟悉,加上农村传统的思想观念很难改变,农民的与时俱进意识不强等等都制约着我们大学生村官的想法和行动。如今,沈浩同志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让我们知道再困难农村也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有共产主义战士在紧要的岗位上不断地努力奋斗、开拓进取和无私奉献。这样的精神榜样不仅对我们村官来说是一种鼓励,更是对所有农村书记、主任及乡镇干部的一种激励。对于沈浩勇于改变小岗村面貌和为百姓谋福利的精神,令我非常钦佩。
沈浩在小岗村的两届任期内,时刻想着全心全意地为小岗村搞建设,为村民付出,不求任何回报。万事开头难,首先沈浩走遍了全村108户,了解村民的想法和意愿,掌握村内的情况。他知道要得到小岗人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融入小岗,了解民意,踏踏实实干几件让群众满意的实事,让村民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其次要致富先修路,通过多方面争取,得到50万资金,亲自带领村民修路,不仅团结了大包干带头人,还给村民带来了一部分收入。无论是村里修房顶、修路,还是下雨看望低保户,他都身体力行。为了保护大包干纪念馆遗产,沈浩兴建了一座新的纪念馆,为小岗村开启了新的旅游事业。为了顺利架桥,沈浩大胆地“先斩后奏”,三番五次跑到北京铁道部恳求火车停运45分钟。为了让美国GLG集团的厂房落户小岗村,沈浩想尽办法让村民集体大规模迁坟。看到千辛万苦架好的桥,看到贫困村民家中的生活,他会默默地掉眼泪。可从他的目光中,我看得出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一件件的实事,虽然只有寥寥几字,可是做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尤其是农村的工作。今年我捧河岩村也在进行整建制旧村改造,现实中遇到好多困难和阻碍,百姓的不理解和每家每户对旧村翻建意见不统一,历时长达3月,工程还没有开始动工。这是我在村官岗位上的亲身体会,农村工作复杂,百姓思想工作难做,不是常人能理解的。而沈浩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小岗村人做出了那么多的贡献,小岗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见证着,见证着一位农民之子、小岗之子的深情。
电视剧中老人拄着拐棍,佝偻的身躯,站在路中间挡住沈浩的车,要请他吃饭的那一幕,令他深深震撼,而村民们请沈浩吃饭的那场戏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把沈浩对小岗村的爱、小岗人的情推向高潮。
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积劳成疾牺牲在工作一线。去世时,手中紧握的手机屏幕上是一条没有发出去的短信,上面写着对女儿和妻子的思念……一个共产党员,如此舍家敬业,把自己的黄金时间都奉献给了小岗村,用青春、汗水、热血铸造了一个崭新的小岗村。期间沈浩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特别奖、全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标兵、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人三十事”先进个人、“全国百名优秀村官”等荣誉称号。
沈浩同志有太多太多的地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不是两个小时长的电影所能完全表达的,更不是我们一言一语能道尽的。电视剧《永远的忠诚》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给我们共产党员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奋斗的目标,让我们知道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给群众带来好的生活,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员干部必须挑起来的重担。
- 电视剧永远的忠诚观后感:忠诚于党服务人民 (2011-06-22)
- 观《永远的忠诚》有感:沈浩精神村官指路灯 (2011-06-24)
- 永远的忠诚观后感: 永远的忠诚 光辉的旗帜 (2011-06-27)
- 永远的忠诚剧评:鞠躬尽瘁赤血丹心书写传奇 (2011-06-28)
- 电视剧永远的忠诚观后感:沈浩故去精神永存 (2011-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