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慈溪县大学生村官助推农村发展实现价值

来源:东南商报 作者:周浩 孙旭红

大学生村官来到田间与村民交流(资料图片)。

     大学生热衷做村官,积极投身农村建设在慈溪已经不是新鲜事。自2001年起,慈溪市共组织了12次村官选拔,累计选聘大中专毕业生686人到村工作,今年,慈溪市又推出73个大学生村官岗位,报名人数达1935人,考录比例达28:1。

  “第一年招‘村官’时,我们怕没人来报名,所以门槛定得不高。”慈溪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余建孟说,所以当年的报考条件是,只要1998年~2001年间毕业的慈溪籍大中专学生均可报名。结果,那年招考吸引了286人报名,考录比例为10:1,2003年起,慈溪“村官热”开始凸显。毕业生开始蜂拥而至,以后的考录比例再也没有掉到20:1以下。

  从无到有 大学生“村官热”渐渐升温

  选派大学生当“村干部”的举措,慈溪因何而来?余建孟介绍,组织人事部门2000年在农村调查后发现,村里有水平的人都到外面发展。大多数高中生都能考上大学,一旦上了大学,基本不会回村,因此,剩下的文化不高、素质一般的人成了以后“村官”的主要后备人选。没有出色的带头人,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如何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为农村输送有生力量,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同时通过农村锻炼,培养一批事业接班人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慈溪在2000年出台文件启动选拔高校毕业生到村工作,并于2001年开始正式招考。

  为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慈溪市制定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政策。起初,到农村工作的毕业生每月只拿到800多元,薪水并不高,之后待遇逐步提高,从2006年开始,年收入不低于上年全市企业职工社平工资,并为他们缴纳养老、医疗等五险一金。

  组织人事部门每年会组织村官开展培训交流;从2007年起每两年评选一次“优秀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工作满3年以上的“村官”还有资格参加单考招考,成为机关单位、事业单位的一员。

  成长舞台 在农村实现自我价值

  到农村工作同样能实现大学毕业生的自身价值。“并村”之后,“村官”们如今要服务的人“少则几千,多则上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岑鹏科就希望从最基层的农村工作做起,通过体验农村工作的酸甜苦辣来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而大学里“学习应用化学”专业的施恩,一毕业就有好几份专业对口的工作摆在他眼前,但他却在诸多同学羡慕的眼光下做出了令人意外的选择,依然到观海卫三塘头村任村官。

  他说,三塘头村还有一部分村民依旧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一年辛苦下来,只能温饱。他想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这种小规模的传统农业模式。可以说,农村也为这些大学生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2003年,天元镇省塘头村村委会来了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带动了村委会原有的村干部使用电脑的热情。这人就是大学生村官许雪峰。在这之前,因为年龄原因,村委会干部都不会操作电脑,各类文件都没有分门别类地存档。

  如今在省塘头村村委会,文件的上传下达基本上都实现了电子化,原来不规范的档案管理也逐步有序和正规。村书记对许雪峰带来的这些变化深有体会,“原来的通知、合同都是手写,现在都实现了电子化,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肩负重任 大学生助推农村发展

  慈溪市已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每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都能发挥文字基础较好、现代化办公和组织能力相对较强的优势,通过建章立制、完善乡规民约、制度上墙等,促进了村级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

  还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已开始在农村 “挑大梁”。龙山镇杨高村的村长助理、团支书蔡飞运大学里学的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他在杨高村做起了农业文章。村里有1000多亩水稻田,以前,2个人一天才能插好一亩地。

  蔡飞运动员大家采用水稻机械直播技术,却被“小年轻哪懂种地”给拒绝了。他没有气馁,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功游说了一位种粮大户,拿出5亩地做实验……

  现在,村里八成以上的农户都尝到了新技术的甜头:能缩短稻秧育苗期;两个人一天就能播好40亩地;亩产能提高10%左右。

  学识、能力皆强的大学生在村干部中产生了助推效应,使当地村干部有了紧迫感,兴起了读书热、进修热,强化了他们的竞争意识,营造出“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工作氛围。

  至今为止,慈溪选拔到村(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本科生以上占近80%,他们充实到基层后,全市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提高。 东南商报 周浩 孙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