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庆市枞阳县一名大学生村官的成长之路

来源:枞阳先锋网 作者:王长学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经常会到基层采访各级干部群众,这其中接触较多的便是这几年由组织部门选聘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这些年轻的面孔大都是高校里的佼佼者,他们中的许多人放弃了留在城里的机会,选择来到贫困乡村,扎根田间地头,为农民兄弟服务,我们对他们表示由衷敬佩的同时,也将更多珍贵的镜头留给了他们,以期望对他们的成长有所帮助。在我们众多的采访对象中,处在我县最偏远、最贫穷的山区大学生村官小张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认识小张缘于一次专题采访。那次是县政府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去这个村进行考察调研,目的是想充分挖掘这里丰富的山场资源,招商引资,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那天小张负责接待工作,初次接触,刚大学毕业的他腼腆害羞。当被问及为何放弃大城市的优越条件来到偏僻的小山村时,面对镜头的他居然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采访结果自然让我有些失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据说还是学生会干部,语言表达能力怎么如此之差。

  自那以后,本来计划有几次去小张所在的村进行采访,最后还是调换了。这不单单是我做记者的私心,而是电视新闻有它的特殊性,因为采访对象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关系到新闻的质量。那次本来是一个能出新出彩的好选题,最后因为小张及村民的采访极不到位,导致那期专题做得特别生硬,也就缺少了看点。

  再次接触小张,已经是两年以后了。当时他们村结合毛竹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动员村民筹资创办了一家竹制品加工企业,办得红红火火。村委办公室里,小张流畅的语言、清晰的思路、睿智的谈吐,让我颇感意外。

  更让我们惊讶的是,这个项目居然就是小张亲自发起创办的。在后来的采访中,我们真实地了解到小张从兴奋到彷徨到坚定的心路历程。

  原来小张自小在城里长大,生活向来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学毕业那年,在学校的积极号召下,对农村充满向往的小张选择了报名,誓言要在农村闯出一番天地。当他满怀期望的来到农村,开始几天的新鲜劲头一过,他就开始后悔了。这里没有自来水,没有坐便器,没有空调,没有肯德基,有的是成群的蚊子、满地的泥泞,手机常常找不到信号。更让小张烦恼的是,村里工作从计生到治安、从组织建设到基层民主,哪一样不是千头万绪,他头脑一片糊涂,不知从何下手。正当他的心里开始打起退堂鼓的时候,某天的一个傍晚,两个住在村委会附近的孩子拿着作业本来找他。小张一下子来了劲,细心的给孩子讲解题目,看到孩子们那开心的笑脸,小张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于是,他开始变得忙碌起来,每天除了在老村干的指导下,熟悉村里的一些基本情况外,辅助做好一些村务工作外,傍晚村里的小会议室就成了乡村小课堂。山里娃都喜欢来到这里,请小张老师帮他们辅导作业。小张还告诉孩子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乡的面貌。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小张意识到,这里虽然是穷乡僻壤,但漫山遍野都是财富。村民们之所以一直很穷,是因为大家没有找到致富的门路。那次县里组织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山场资源的考察调研,更增加了他对开发山场资源的信心。在采访中,小张告诉我们,为了理出一个符合实际的致富门路,他白天在村干部的配合下入户走访,听听农户对开发山场的想法,晚上一个人呆在村委会里查阅资料、撰写方案,村委会的蚊子特别多,有时候专心致志搞材料,蚊子咬了一身红包回去才发现。不过,当看到自己日渐成型的致富方案,小张心里很满足。

  古人云:欲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小张熬夜写出来的山场开发方案并未得到村民的认同,有些村民认为这样开发损害了他们自身的利益。这下小张傻眼了,他有些泄气。那晚,村里老书记找他谈心,鼓励他不能半途而废,要将方案根据群众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还要陪他一起跑县里,跑市里,争取项目资金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那年年底,县里出台了一个关于鼓励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持的优惠政策,小张争取到了30万元的三年免息贷款支持,再加上村民入股资金,这个规模不大的竹制品加工厂终于在第二年开春正式投产了。之后小张的信心更足了,外出跑市场,上网找销路,他说要感谢农村大舞台,让他在这片广阔天地带领农民兄弟一起“舞蹈”。

  是啊!小张从两年前见人说话都不利索,到如今能独当一面,不仅把村里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还把小企业经营得风生水起,他华丽转身的背后,自然离不开扎根基层的历练。因此,大学生们,趁着年轻,到农村去闯一闯,谁说不是人生一笔珍贵的财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