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三结合提升大学生村官管理水平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孙安平
中央、省委部署大学生“村官”工作以来,芜湖市各级党组织牢固树立“当作后备干部来培养,当自家孩子来关爱”的理念,从建立健全选拔、培养、管理、激励机制入手,不断加大管理工作力度,提高大学生“村官”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促进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目前,全市大学生“村官”在促进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服务基层群众、维护农村和谐方面作用凸显,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也得到锻炼提高。

  领导重视与健全制度相结合,大学生“村官”管理合力切实增强。市、县两级把大学生“村官”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才、聚才的重要契机,切实把加强大学生“村官”管理与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与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同奖励。市、县均成立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选聘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选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各县普遍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制度、基层干部帮带制度,尤其是市、县选聘领导小组负责同志经常深入选聘村调研指导,帮助大学生“村官”理思路、解难题、打气鼓劲。芜湖县实行“4+1”结对帮扶模式,即选聘工作领导组成员、选聘镇领导、公安派出所长、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子,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制定《选聘生管理实施细则》,建立和落实在村工作、考勤、培训、交流、工作检查、安全工作责任制、年度考核等制度,提高日常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

  择优选聘与教育培养相结合,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得到提高。一是坚持择优选聘。严把“入口关”,重点将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选进大学生“村官”队伍。2008年以来选聘的85名大学生“村官”中,女性占67%,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89.4%,中共党员(预备党员)占88.2%。二是岗位实践培养。各县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按照镇、村领导班子后备干部的标准,细化岗位职责,促使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岗位,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南陵县大学生“村官”岗位细化为“十项职责”,安排大学生“村官”兼任适合职务,实行“镇信息员+村主任(主任)助理+村团组织副书记+村科技副主任”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市、县均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大学生“村官”参加政策法律、实用技能、自主创业等各类培训。2008年来,先后组织大学生“村官”赴浙江江阴、江苏华西村等地实地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20人(次),帮助他们开阔胸襟、开阔思路。有的县通过创办“选聘工作论坛”、“成长在一线”等内部刊物的方式,搭建大学生“村官”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互帮互学。三是扶持自主创业。南陵县立足于把大学生“村官”优势与农民群众致富愿望结合起来,2010年启动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启航计划”,筹措20万元专项资金,在免息资金支持、信用贷款、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点燃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激情。

  待遇保障与关爱激励相结合,大学生“村官”管理环境逐步改善。各县、镇坚持政治上给关心、学习工作上给条件、生活上给待遇,改善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切实解决大学生“村官”后顾之忧。一是生活保障上水平。各县均比照新录用乡镇公务员的工资标准,落实大学生“村官”工作补贴、生活补贴,标准在2400—2850元(不含保险),并为他们办理“三险”(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配齐生活设施,改善工作环境。二是政治荣誉强激励。部分县、镇建立大学生“村官”列席有关会议制度,安排大学生“村官”参加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会议和村“两委”会议,增强政治荣誉感。三是典型推介浓氛围。各级管理部门在评先评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大学生“村官”倾斜,宣传和树立了一批大学生“村官”典型。繁昌县大学生“村官”张兰兰被评为“芜湖市十大优秀女村官”、“芜湖市‘三八’红旗手”,俞庆庆被评为第六届“繁昌县优秀青年”。反映南陵县大学生“村官”刘媛事迹的专题片《青春在基层闪光》在安徽卫视播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孙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