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呈现“三冷”“三热”现象
农村经过这么多年人力资源的单向输出而不输入,农村人力贫困已是事实,但这并不说明派下去的大学生村官就一定能真正派上用场,叫大学生村官,但实际上又不是官,处于一种十分尴尬位置。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呈现“三冷”“三热”现象:上级热、下级冷;媒体热;家长冷;村民热,干部冷的局面。
第一个热冷现象是:中央政府很热,要选派十万大学生村官下基层,各级县以上政府也层层加码,好不热闹,但你去问一问乡镇领导,不少人会大倒苦水,说你编制要五年只减不增,目前还要把已有大批的乡镇干部大大缩减,让他们如何开展工作?他们心里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其实是冷冷的,挺为难的。
第二个热冷现象是媒体热,家长冷。媒体对大学生村官一般都是重墨浓抹,因为大学生村官是新生事物,所以要多多宣传。不少媒介也大炒热炒明星村官,却对这个群体的大部分无所作为不愿或者不敢披露。而与此对照的是,家长冷得出奇,许多家长,尤其是农村的家长,是特别不愿意孩子当村官的,好不容易鱼跃龙门,通过考大学跳出了农村这个“穷炕”,现在学了几年又跑回农村来了,搞得许多家长在众乡友面前抬不起头,有无法交待的味道。而城里的家长更不愿让孩子到农村当村官了,因为农村那么穷,那么苦,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苗苗,从小到大都没有吃过苦,现在大学毕业了,却要到农村吃苦去,城里的家长们那能放心?
第三个冷热是村民热,村干部冷。村民热,是村民认为比起原有的村干部,大学生可能更有热情,也更愿意为村民做实事,村民与村干部本来就是一对怨家,不少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抱有新鲜的感觉,但村干部的压力就大了,可能会觉得这些大学生村官迟早会抢了他们的位置,所以不少当地村干部表面也可能赞成,但内部却很是惧怕。
如何让这些国家出了大钱大力、大学生同学也付出宝贵时间,如何真正地发挥上用场?让农民满意,大学生村官也满意,其实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目前由于不少事情还处于探索阶段,各种工作不配套,导致许多下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成了困置设备,快成了闲人的代名词了,除了部分被媒体热炒的名星大学生村官比如向总书记写信啦,竞选村主任啦等,大部分的村官是不是真正地发挥上用场,如何让他们能够人尽其才,是应该好好地总结与探讨,不能形式主义至上,最后成了出力不讨好的面子工程。
河南大学生村官的一项调查显示,有17%的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走过场、形式主义,两成多的村民反映所在村的大学生村干部很一般,挂闲职。考察目前已有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很少真正让大学生担任一村的领导事务,多数只是让他们以助理身份“协助两委工作”,不可避免地,在某些农村地区,大学生村官就此成为“摆设”,成为当地“政绩”工程的一部分,而不能真正为农业、农村、农民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村官”对自身作用的定位,和村民的期待之间出现矛盾。如对河南平顶山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显示,82%的村民认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发展经济,36%的人认为要搞好学校教育,30%的认为要提高科技水平。然而,对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发现,86%的大学生村干部认为组织文艺活动、活跃农村气氛是重要的工作;这与农民群众的要求并不一致。
大学生村官岗位职责模糊与大学生知识结构欠缺是两大成因。
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设置不清楚,非官非民,角度很模糊。“大学生村官”既不是村民,又不是村官,对村级管理没有监督权,也没有组织管理权。工作岗位不明确,基层没有指派具体任务。大学生村官一般选聘结束后也没有多少实际的培训与指导,不少大学生村官被扔进“茫茫人海”,让他们自己去“玩”。面对农村复杂的工作,不少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感到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应对。
不少大学生知识结构欠缺,也不知道如何做农村工作,大学生在校学到的各种知识与农村实际相脱节,也是造成他们无用武之地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当“村官”的越来越多,但是,对大学生“村官”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却没有进入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过程。
防困置的三条路可暂缓目前困境:培训,与项目结合,给基金。
探索合理的途径和方式,从“农民本位”角度,从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让大学生能够真正在农村地区发挥实际效果,为农民群众服务,成为能够让农民满意的“村官”,是我们未来“大学生村官”计划进行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岗位职责与考核办法,还要对大学生村官下去前进行定期的培训,另外要让以后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与各种支农项目挂钩,让大学生村官参与监督目前的支农项目,即可使大学生能够做些实事,也可对目前跑MAO滴漏的支农资金起点监督作用。
加强上岗前培训与前期培训,使其更能满足农村地区发展的需要
目前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一个突出批评就是所学知识与农村实际相脱离,未能完全满足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需求,这与我国大学教育重书本、轻实践,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息息相关,需要从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本身加以改进,在高校层面上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出更能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
进村的大学生一定要进行培训。在大学生上岗之前必须进行培训,告诉他们有关农业、农村及农民的知识,也告诉他们我国三农的各种相关政策,当然必要的领导学或者心理学也是要学的,如何与农民打交道,如果能够真正地帮助农民等知识都必须要教,还要手把手的教。
2007年以来,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培养“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方案,如河北科技大学与辛集市签署的“校市合作”协议,共同培养“村官”是合作的内容之一[1]。该校在2007年派遣在校老师和学生奔赴河北辛集市农村担任乡镇长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以培养他们当“村官”的本领。师生挂职时间为1年,集中挂职时间安排在假期,挂职师生实质参与乡镇、村的决策和各项工作,非假期工作根据乡镇和街村需要灵活安排。培养大学生当“村官”,已列入河北科技大学对大学生的培养内容。
鼓励“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地区引进项目和资金,切实满足农民要求,带动村民致富。
目前,农村地区居民最迫切的要求是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大学生村官”如果能在这方面给村民带来收益,是最受他们欢迎,也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大学生本身的信息和资源优势,也使得他们在这方面最容易发挥作用,已有的实例显示,在农村地区干得好,待得久、受欢迎的大学生,大多是能够为当地带来项目,引导当地村民致富的人才。
河南省鹤壁市自2003年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来,截止到2006年上半年,大学生村官共成功地创办各类致富项目458个,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大学生村官”项目中,仅畜牧养殖类项目,年销售收入近两亿元,年利润4800多万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700多人,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项目,才能使这些“大学生村官”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河南省发挥作用,在获得村民认可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这也正是河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相对较为成功的根本原因。
大学生踏出校门不久,其接触到的社会资源大多来自学校,因此,依托母校资源发展,也是许多“大学生村官”成功引进项目的重要来源。以北京市“大学生村官”计划为例,北京农学院的太平庄村书记助理姜涛,了解到所在的村多年来仅仅以种植玉米为主,产量不高且经济效益低的状况后,把北京农学院金文林教授多年研种的红小豆引种过来,和玉米进行套种试验,改变村里的种植结构。西桑园的村书记助理刘福强来自北京林业大学,根据康庄镇风大、需要水土保持的特点,从母校引进了四倍体刺槐260棵进行试种。目前这260棵刺槐已经进行了几茬的收割,成为牲畜良好的饲料[3]。
可见,通过引进项目带动农民致富,既能较好地满足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需求,帮助他们提高收入;又能使“大学生村官”有所为,在农村地区发挥价值,并获得农民认可,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用得上”、“留得住”。
仿照“留学生创业基金”模式,为大学生村官提供项目基金和相应政策支持。
如前所述,在农村地区受到较多欢迎的“大学生村官”,多半是能为当地带来项目,引导村民致富的“大学生村官”,然而,尽管大学生村官有着信息、资源方面的较多优势和母校所给予的一定支持,但作为刚刚踏出校门的学生,其拥有的资源毕竟比较有限,母校所能提供的支持也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
对于留学归国人员,我们有“留学生创业基金”鼓励其创业,那么对于“大学生村官”,是否也可以考虑设立类似的基金,鼓励他们申请相应的项目来带动村民致富呢?目前国家每年有大量的支农资金投往农村地区,可以从这些资金中抽出一部分作为项目基金,鼓励大学生设计带动村民致富的相关项目,申请国家的资金支持,同时,各地政府也应该在贷款获得、项目审批等方面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支持,以弥补“大学生村官”社会资源相对缺乏的不足,利用大学生的知识和信息优势,实现农村地区的发展。
(作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郎晓娟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
- 大学生“村官”要争做“六心”人 (2009-02-12)
- 安徽黄山大学生村官叶青:用心当好村官 (2009-02-14)
- 大学生村官王胜:农村的舞台更宽广 (2009-02-14)
- 大学生村官黄竞:农村是个大舞台 (2009-02-14)
- 安徽舒城县“五个结合”助选聘生干事创业 (2009-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