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巫溪县大学生村官周芸西的融和成长之路

来源:重庆商报 作者:汪伟

 


村官周芸西 记者 汪伟 摄

  9月6日,当重庆大多数地区还处在连晴高温经久不衰的酷热中时,位于大巴山崇山峻岭中的巫溪县上磺镇上磺村,已是凉风习习。
 

  清晨,作为该村主任助理的周芸西匆匆起床梳洗完毕,像往常一样到村里转一转,看哪家农户又有什么事需要她帮忙。田里的水稻开始泛黄,但还没到收割的时候,地里的包谷已收摘完毕,只剩下干枯的秸秆立在土头,提醒着人们秋天已来了。这是农闲的日子,但村民们仍有不少事需要帮助,大至办危旧房补贴、养老保险,小至调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周芸西不能有半点懈怠。


  2009年7月,从小在璧山县城长大的周芸西从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法律专业毕业后,响应政府号召,报名当上村官,来到了巫溪县上磺镇上磺村,一干就是两年多。
 

  上磺镇有16个村,目前有15个大学生村官分别在不同的村工作。他们来自重庆沙坪坝、南岸、璧山、荣昌、江津,以及四川绵阳、河北石家庄等地,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当农村青年纷纷外出打工,选择在城里生活而再难返乡时,这些从小在都市长大的大学毕业生却来到偏远的农村。远离都市生活,在家里受惯了父母娇宠的他们,是怎样融入乡村生活和工作中的呢?
 

  在上磺镇,记者采访了周芸西,通过对她工作和生活的了解,去感受她两年多来与农民、农村融和的心路历程,并以此个例来折射大学生村官群体的风貌。
 

  理想与现实的融和
  报到当天心都凉了
  现在已有了归属感

 

  周芸西给记者讲了当初报到时的情景。2009年7月,周芸西毕业了,想回重庆工作。这时,在璧山政府部门工作的父亲告诉她,重庆正在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一批人到农村去做村官,政策也很优惠。于是,周芸西满怀着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报了名,并被选上分配到巫溪。


  报到那天,从主城到巫溪,车坐了十几个小时,第二天凌晨才到达巫溪县城。而她工作的上磺镇上磺村,距巫溪县城还有50多公里山路。大巴车一路不停地转山、爬坡,“头都转晕了,心也凉了!”周芸西反复问自己:这就是她将要工作的地方吗?今后怎样工作呀?这个落差也太大了吧!
 

  她想回家。在与父母通话中,父亲反复告诫她说,你去那里就是去吃苦的,年轻时就要多锻炼,这是一笔一生都用不完的财富。与她同到巫溪的大学生村官还有很多,大家互相鼓励,也使她的心平息了下来。当地政府也很关心他们,村支书、主任都把她当做自己女儿一样看待,使她逐渐有了归属感。


  “要让村民认识你,也不是件容易事。”周芸西回忆道。记得刚来时,村支书、主任带她挨家挨户去介绍村民认识,但第二次自己独自去时别人早把她忘了。“没办法,我就天天往村民家走,每次去还买很多棒棒糖,给村里的孩子们吃。”不停的家访,使村民们终于认识了这个瘦弱的姑娘,一个开朗的大学生,他们新来的“村官”。 

 


上磺镇的村庄都是统一规划,外立面景观一致。 记者 汪伟 摄

  与乡村工作的融和
  上班第一天劝架怕得直躲
  现在动员七八十人修水渠


  周芸西曾在电视上看到过农村开大会:大喇叭一喊,全村人都聚集到了村委会。但在上磺村,得去七八十户人家挨家挨户的通知。很多人不愿来,得苦口婆心做工作,宣传这次开会事关大家利益,很重要。一路喊下来,嗓子哑了,累得饭也吃不下。这让周芸西体会到乡村工作的不易。


  上班第一天的经历,周芸西至今难忘。那天,村支书和主任带她去调解一起邻里纠纷。刚到农户家,他们没说几句话,两家人又闹作一团,有人随手操起扁担、棍棒。从没见过这阵仗的周芸西害怕得直躲,“连逃跑的心都有了!”但书记、主任几句话一吼,两家人都听从调解。这让她明白,农民有农民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道道,那是书本上学不来的。从此,每当开会时,她都记下当地干部说的话、当地的方言、农民的语言。周芸西说:“我虽然是学法律的,但在乡村,有时讲道德、讲风俗,要比讲法律还管用。”
 

  今年6月,巫溪旱情严重,村里的一条水渠坏了,田里没水,无法栽秧。村民情绪很大,联名写信给政府。但镇里没钱修,使村民的情绪更大。周芸西去做工作,动员大家自己解决问题。经过一周艰苦的说服工作,大家理解了。最后每家出劳力,一共七八十人参与修渠,妇女儿童都参与到修渠中,连只有一只手的残疾人和怀孕七个月的孕妇都来做力所能及的事。这一切深深触动了周芸西,让她感到村民的质朴。两天后,水渠修好了,秧苗栽下了。
 

  与村民的融和
  村民喊声“周妹”
  她久久不能平静

 

  周芸西虽是重庆人,但初到巫溪时与村民们有隔阂感。她就努力去与村民打招呼、拉家常,了解村民需要什么帮助。村里危旧房较多,她帮忙照相,为农户申请补贴;农村养老保险开办了,她帮不识字的老人填表,复印证件……润物细无声,一桩桩小事,让村民们认同了她。
 

  今年3月的一天,周芸西在镇政府办事,看见一个坐轮椅的妇女在申请生活补贴,但因条件不够申请不到,正在那里哭泣。周芸西走近一看,原来是上磺村村民。她告诉周芸西,自己女儿在巫溪县中学读高二,老公在外打工,女儿为了能照顾她,就在县城租了间简陋的房子,把她接去同住。“女儿一边读书一边还得照顾瘫痪的母亲,多不容易呀!”周芸西深受感动,决定自己去帮助她们。从4月份开始,她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300元来帮助这对母女。“村民有困难,帮助他们是我的责任。”周芸西说。
 

  “我们都习惯喊她‘周妹’,人家一个妹娃,从重庆来我们这里,那么远,也不容易!”村里的大妈这样说。村民每年都要给村官打分,上磺村100多人的村民代表,两年给周芸西都打上了90分。对周芸西来说,这不是冷冰冰的分数,而是她与村民融和的标志。村民们没把她当“官”看,更没把她当外来人看,而是把她当做了朋友。“每当走在上磺村的路上,村民们一声‘周妹’的招呼,让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是周芸西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