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邵武市大学生村官当好农村工作宣传员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吴筱蕾 石志明
  福建省邵武市大学生村官突破“三重门”,融入农村、深入群众、主动作为,做好农村工作宣传员,展示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深受乡村干部群众的欢迎。

  突破“沟通局限门”。改变以往“村民问我才答”的被动交流为“我找村民聊”的主动沟通。一是说土话。村官们抛开“洋话语”和“书卷气”,主动融入农村生产生活,学习群众的“土腔土调”,在宣传过程中讲土话,将政策运作方法和会议精神实质转化为最直白贴切、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群众一听就清楚、一想就明白。肖家坊镇大学生村官在和群众交流中逐渐学会方言,特别在和老人交流时,一口流利的方言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就像晚辈和长辈在聊天,营造了亲切温馨的交流氛围,使宣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拉家常。村官们寻找各种机会串门入户,主动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通过多种途径设法让村民们熟悉和了解自己,逐渐消除心灵隔阂,提高沟通成效。水北镇村官利用周末和晚上时间为孩子们辅导功课,与家长拉家常,既发挥了专业特长,又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现在许多村民都会主动和村官交流生产、生活中的乐事、难事。三是提建议。充分发挥自身文化程度高、接受信息快、电脑操作强的优势,通过网络收集各地基层党建、创业致富等方面的好成效和做法,经常和村两委成员沟通交流,启发工作思路。今年以来,全市有12名大学生村官提出党组织建设、经济发展等各类建议40余条,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工作的开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突破“思维局限门”。改变以往通过会议和宣传栏传达精神的固定形式,打开思维,活用宣传方式。一是巧用文体活动平台。晒口街道村官利用各村开展广场舞、柔力球、太极拳等文体活动的契机,将十八大精神和相关政策编入歌舞中,在每个健身点滚动播放。村官们还利用专业优势组建顺口溜编写团队,将计生政策、惠农政策、灾害防治等知识编写成顺口溜,到各家各户流动宣传,朗朗上口,易懂好记。二是善用现代通讯网络。通泰街道村官针对在外务工村民多,利用“世纪之村”网站和手机短信发布信息,让最新的文件资料和政策解读第一时间为在外村民所熟知,并在网站上开辟“村里的事儿我想说”专栏,收集民意民智。三是活用现场流动课堂。吴家塘镇村官结合“我和百姓拉家常”活动,将宣传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和群众聊村里的事,听群众讲心中的话,记好“民情日记”,如今他们已成为村情“活字典”。今年以来,大学生村官们利用流动课堂开展田间讲座210余次,在参与农事劳动的同时做好宣传工作,收到良好效果。

  突破“能力局限门”。改变只有科班出身才能写好材料、搞好宣讲的社会偏见,在实践中提升自己。一是增强本领。邵武市大学生村官经过市、镇、村提供的多岗位锻炼机会和自身持续深入的学习,不断挖掘自身潜能。目前,全市已有26名大学生村官在市直部门交流学习过,使他们既懂基层,又识大局。通过“驻村联户”机制,培养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提高应对农村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交流评比”平台,使村官们横向对比寻差距,纵向对比求发展,激发工作热情、拓宽工作思路。二是发挥专长。性格外向的村官,发挥其与人沟通时亲和力强、表达能力好、善于倾听的优势,更多采用动态方式向群众宣传。下沙镇大学生村官编排了舞蹈《十八大精神永驻我心》,组织妇女同胞们参与表演,同时开展“同伴教育”和“家庭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带动其他妇女和家庭成员,扩大宣传面。三是找对方法。性格较内敛的村官主动抛开“我不太会说,做不好宣传工作”的不自信心理,在宣传时,注重收集资料,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丰富宣传内容。城郊镇大学生村官收集村里文化发展、村容变化、产业发展等图片,并制作展板和宣传片,直观呈现了村里的变化和发展,这一宣传材料也为该村申请省级生态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