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农村的沃土--福建省永安市大学生村官实录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郑继涛 马浩
福建省永安市首批大学生“村官”选聘生已经上任工作一年时间了。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如何融入与大学和城市截然不同的农村生活?也许各位可以在他们的生活点滴中找到答案。
罗晓花:“老学生”们的“少先生”
罗晓花是永安市第一批8位“村官”中唯一的女生,毕业于福州大学法律系的她可谓是“一枝独秀”。“我在村里的干部中年龄最小,大家都叫我‘小朋友’。”说起“小朋友”这个外号,小罗笑个不停,“估计是我刚到这里的时候太腼腆,周围人都说‘这女孩子好乖’”。
刚到曹远镇坑边村,小罗很快就发现了村民们可爱的一面,村书记指着电脑说:“你来了这台电脑就有用啦!”原来村子的文件都是用手写,效率非常低,特别是制作一些登记签字的表格的时候,全部都是用手绘。
为何不教会大家使用电脑呢?小罗的想法得到村书记、出纳、文书的支持,瞧他们平均年龄虽然将近60岁,不要说文件处理软件了,连鼠标都不会用,可谓是“老学生”、“少先生”了。于是,小罗发挥大学时考过全国计算机二级的专长,从最基本的开关机开始教,循序渐进,虽然教起来吃力点,但是他们认真的样子很令小罗佩服:“有一天晚上九点多,我发现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原来是书记、文书还在电脑前轮流练习。”
汉字输入法是一大难题,在教授他们学习拼音打字法的同时,为了保险,小罗还自费进城帮他的“老学生”们买来了手写板,解决了他们的文字输入问题。如今,小罗的同事已经掌握了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开始用电脑写文件、制表格了,并且学会了打印、复印文件,告别手抄文件的艰苦岁月。
做为一个女生,小罗和村里的妇女打得“火热”:“农村的妇女都很朴实,和她们聊一聊孩子的学习、生活等家常,很容易拉近感情和距离。”小罗总结道。与此同时,小罗还加入了村里的腰鼓秧歌队,成了最年轻的队员。
在与村民的交流中,细心的小罗发现,由于村民很多从事第三产业,有的搞运输,有的到镇上的工厂上班,对信息的需求犹为迫切。于是,她考虑着利用村里的《村务公开栏》作为信息发布的平台,充分利用村里的电脑,搞好信息发布,服务村民,致富村民,同时发挥自己法律方面的专长,搞好普法知识宣传,提高村民自治和学法用法的水平。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积极筹备中。
钟程:“篮球”为媒 融入村里
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的钟诚,刚来到大湖镇坑源村任“村官”时很是迷茫。“语言都不通,更不用说开展什么工作了。每天就是打扫卫生、跑腿拿文件、帮村民打印复印。”小钟说,“人生地不熟,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一到晚上就寂寞,当时甚至怀疑自己有没有选错。”
那是钟程最为艰难的一段时光,烦恼时就寄情他酷爱的篮球运动。也正是篮球,成了他融入村民生活的“媒人”。小钟发挥体育系毕业的专长,经常组织当地年轻人打篮球。去年夏天,全镇篮球比赛开赛,小钟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学的是体育专业,何不组织村民参赛?一方面可以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又能通过组织训练增进和村民的交流。”于是,小钟利用空闲时间训练队员,把从前那支“山寨”球队训练得有板有眼。比赛那天,小钟自信满满的走上球场,布置战术、组织防守、协调进攻,身高183CM的他在场上俨然一个小“姚明”,“最后我们村在全镇十多支球队到场参赛队中赢得了冠军,而以往坑源村的篮球队基本就是中下水平。”小钟自豪的说,“通过篮球,我很快就成为村民受欢迎的一员啦!”
更让小钟感受的是,做好村民工作,要有像篮球一样的“圆形”工作法。今年4月24日,总投资531万元的永安市鱼苗场开工仪式在坑源村举行,项目建设70亩标准化鱼池,对促进全村“大湖鱼”生产形成规模效应不说,对永安鱼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均具重要意义。
项目进村了,问题也出来了。鱼苗场项目连片建设,涉及到租用村民原有鱼池问题,有的村民鱼池还养着鱼呢?如何保证村民的利益不受损,又不影响项目的工程进度,在局、镇、村等领导的支持下,小钟想出了“圆形”工作法:积极做好村民工作,让各方的利益问题都有保障,做到各方都圆满。对此,他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反复上门给村民算帐:形成规模,不仅可以提升知名度,还可降低成本,发展现代鱼业,同时,也可以利用村里毗邻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福建石林的优势,发展观光休闲旅游,吸引游客到村里垂钓等。另一方面,他积极配合村两委干部,多方联系被租用的鱼池中鱼的销路,仅春节前就销掉了500多公斤,确保了鱼苗场如期开工。
“农村工作无小事,但我的这一套‘篮球’工作法还真管用,只要让大家都圆满了,事情就好办了。”小钟信心满满地说。但如何让村官的工作做到更圆满,也成了小钟下一步求解的“方程式”。
唐名茂:当好村官不容易
小唐毕业于西南大学经济学专业,来到贡川镇新发冲村前,已经有过一年“三支一扶”工作经历。虽然家不在永安市,但刚到贡川镇新发冲村任“村官”,就为村里描绘出了“经济蓝图”。
新发冲村是永安生鲜蔬菜供应村。刚到村里,小唐见到乡亲们采莴苣,出于兴趣,也出于尽快融入农村生活的愿望,他就去帮助乡亲们捆莴苣。“小唐,你也会农活啊?”乡亲们看到小唐戴着眼镜,一副斯文的样子,忍不住好奇的问。但小唐很虚心地请教乡亲们,很快学会了捆绑的技巧。那一个月里,也正是莴苣上市的季节,小唐一有时间就帮助乡亲们做农活,从一开始只能挑30公斤莴苣,到现在能挑60多公斤呢。小唐的付出,很快得到村民的认可,“凡是谁家有做什么好菜,有什么喜事都会叫我过去,感觉他们对我特别有感情,和家里人一样。”小唐笑了笑。
虽然是蔬菜村,但没有品牌。如何发挥更好地发展村子的特色农业为农民增收?小唐说:“现在蔬菜进大城市都要有‘无公害认证’,提高产品质量就能提高产品的价格档次,菜可以卖得比肉贵。”
想法虽好,但是实施起来遭遇到不少现实的困难,村里地少,小唐想在别的村、镇租用“飞地”,或者在别的村搞店面,“但是村财薄弱,村民投资意识不够,自己也没有什么门路,比较困难。”小唐对记者说,“除了资金,由于增加‘无公害认证’会提高合作社机构的收购价格,农民们种菜积极性特别高,但是合作社的积极性很低,难以协调,主要还是意识问题。”
‘无公害认证’要求统一采购,统一采种,统一购买农药、化肥,统一代喷农药,“要是其中一个环节监管松了,菜就会出现质量问题,品牌也做不起来了,反而得不到效益。”小唐说,“要做好规范化,做好生产监管,就需要聘请专家,自己本身不是这个专业,感觉无从入手。”小唐在过去的四个月里,走家串户宣传无公害蔬菜的优势,四处奔走联系有关专家,认真和村领导、村主干交流,“无公害蔬菜可以作为一个地方的标志,一定要打出去这个品牌,但是现在已经进行了四个多月了,还是没有什么成果。”小唐说。
谈到工作中的感触,小唐说道:“来到农村,确实想为村民做些实事,但是在农村做事,除了满腔热血,还要把握住机会,要有天时、地利、人和,要做好村官确实不容易。”小唐向记者透露,目前他正在进行新发冲村“国家级生态村”的建设工作,“希望能够争取到国家对‘国家级生态村’的50万建设补助金,充实一下村财。”小唐道。(郑继涛 马浩)
罗晓花:“老学生”们的“少先生”
罗晓花是永安市第一批8位“村官”中唯一的女生,毕业于福州大学法律系的她可谓是“一枝独秀”。“我在村里的干部中年龄最小,大家都叫我‘小朋友’。”说起“小朋友”这个外号,小罗笑个不停,“估计是我刚到这里的时候太腼腆,周围人都说‘这女孩子好乖’”。
刚到曹远镇坑边村,小罗很快就发现了村民们可爱的一面,村书记指着电脑说:“你来了这台电脑就有用啦!”原来村子的文件都是用手写,效率非常低,特别是制作一些登记签字的表格的时候,全部都是用手绘。
为何不教会大家使用电脑呢?小罗的想法得到村书记、出纳、文书的支持,瞧他们平均年龄虽然将近60岁,不要说文件处理软件了,连鼠标都不会用,可谓是“老学生”、“少先生”了。于是,小罗发挥大学时考过全国计算机二级的专长,从最基本的开关机开始教,循序渐进,虽然教起来吃力点,但是他们认真的样子很令小罗佩服:“有一天晚上九点多,我发现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原来是书记、文书还在电脑前轮流练习。”
汉字输入法是一大难题,在教授他们学习拼音打字法的同时,为了保险,小罗还自费进城帮他的“老学生”们买来了手写板,解决了他们的文字输入问题。如今,小罗的同事已经掌握了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开始用电脑写文件、制表格了,并且学会了打印、复印文件,告别手抄文件的艰苦岁月。
做为一个女生,小罗和村里的妇女打得“火热”:“农村的妇女都很朴实,和她们聊一聊孩子的学习、生活等家常,很容易拉近感情和距离。”小罗总结道。与此同时,小罗还加入了村里的腰鼓秧歌队,成了最年轻的队员。
在与村民的交流中,细心的小罗发现,由于村民很多从事第三产业,有的搞运输,有的到镇上的工厂上班,对信息的需求犹为迫切。于是,她考虑着利用村里的《村务公开栏》作为信息发布的平台,充分利用村里的电脑,搞好信息发布,服务村民,致富村民,同时发挥自己法律方面的专长,搞好普法知识宣传,提高村民自治和学法用法的水平。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积极筹备中。
钟程:“篮球”为媒 融入村里
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的钟诚,刚来到大湖镇坑源村任“村官”时很是迷茫。“语言都不通,更不用说开展什么工作了。每天就是打扫卫生、跑腿拿文件、帮村民打印复印。”小钟说,“人生地不熟,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一到晚上就寂寞,当时甚至怀疑自己有没有选错。”
那是钟程最为艰难的一段时光,烦恼时就寄情他酷爱的篮球运动。也正是篮球,成了他融入村民生活的“媒人”。小钟发挥体育系毕业的专长,经常组织当地年轻人打篮球。去年夏天,全镇篮球比赛开赛,小钟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学的是体育专业,何不组织村民参赛?一方面可以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又能通过组织训练增进和村民的交流。”于是,小钟利用空闲时间训练队员,把从前那支“山寨”球队训练得有板有眼。比赛那天,小钟自信满满的走上球场,布置战术、组织防守、协调进攻,身高183CM的他在场上俨然一个小“姚明”,“最后我们村在全镇十多支球队到场参赛队中赢得了冠军,而以往坑源村的篮球队基本就是中下水平。”小钟自豪的说,“通过篮球,我很快就成为村民受欢迎的一员啦!”
更让小钟感受的是,做好村民工作,要有像篮球一样的“圆形”工作法。今年4月24日,总投资531万元的永安市鱼苗场开工仪式在坑源村举行,项目建设70亩标准化鱼池,对促进全村“大湖鱼”生产形成规模效应不说,对永安鱼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均具重要意义。
项目进村了,问题也出来了。鱼苗场项目连片建设,涉及到租用村民原有鱼池问题,有的村民鱼池还养着鱼呢?如何保证村民的利益不受损,又不影响项目的工程进度,在局、镇、村等领导的支持下,小钟想出了“圆形”工作法:积极做好村民工作,让各方的利益问题都有保障,做到各方都圆满。对此,他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反复上门给村民算帐:形成规模,不仅可以提升知名度,还可降低成本,发展现代鱼业,同时,也可以利用村里毗邻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福建石林的优势,发展观光休闲旅游,吸引游客到村里垂钓等。另一方面,他积极配合村两委干部,多方联系被租用的鱼池中鱼的销路,仅春节前就销掉了500多公斤,确保了鱼苗场如期开工。
“农村工作无小事,但我的这一套‘篮球’工作法还真管用,只要让大家都圆满了,事情就好办了。”小钟信心满满地说。但如何让村官的工作做到更圆满,也成了小钟下一步求解的“方程式”。
唐名茂:当好村官不容易
小唐毕业于西南大学经济学专业,来到贡川镇新发冲村前,已经有过一年“三支一扶”工作经历。虽然家不在永安市,但刚到贡川镇新发冲村任“村官”,就为村里描绘出了“经济蓝图”。
新发冲村是永安生鲜蔬菜供应村。刚到村里,小唐见到乡亲们采莴苣,出于兴趣,也出于尽快融入农村生活的愿望,他就去帮助乡亲们捆莴苣。“小唐,你也会农活啊?”乡亲们看到小唐戴着眼镜,一副斯文的样子,忍不住好奇的问。但小唐很虚心地请教乡亲们,很快学会了捆绑的技巧。那一个月里,也正是莴苣上市的季节,小唐一有时间就帮助乡亲们做农活,从一开始只能挑30公斤莴苣,到现在能挑60多公斤呢。小唐的付出,很快得到村民的认可,“凡是谁家有做什么好菜,有什么喜事都会叫我过去,感觉他们对我特别有感情,和家里人一样。”小唐笑了笑。
虽然是蔬菜村,但没有品牌。如何发挥更好地发展村子的特色农业为农民增收?小唐说:“现在蔬菜进大城市都要有‘无公害认证’,提高产品质量就能提高产品的价格档次,菜可以卖得比肉贵。”
想法虽好,但是实施起来遭遇到不少现实的困难,村里地少,小唐想在别的村、镇租用“飞地”,或者在别的村搞店面,“但是村财薄弱,村民投资意识不够,自己也没有什么门路,比较困难。”小唐对记者说,“除了资金,由于增加‘无公害认证’会提高合作社机构的收购价格,农民们种菜积极性特别高,但是合作社的积极性很低,难以协调,主要还是意识问题。”
‘无公害认证’要求统一采购,统一采种,统一购买农药、化肥,统一代喷农药,“要是其中一个环节监管松了,菜就会出现质量问题,品牌也做不起来了,反而得不到效益。”小唐说,“要做好规范化,做好生产监管,就需要聘请专家,自己本身不是这个专业,感觉无从入手。”小唐在过去的四个月里,走家串户宣传无公害蔬菜的优势,四处奔走联系有关专家,认真和村领导、村主干交流,“无公害蔬菜可以作为一个地方的标志,一定要打出去这个品牌,但是现在已经进行了四个多月了,还是没有什么成果。”小唐说。
谈到工作中的感触,小唐说道:“来到农村,确实想为村民做些实事,但是在农村做事,除了满腔热血,还要把握住机会,要有天时、地利、人和,要做好村官确实不容易。”小唐向记者透露,目前他正在进行新发冲村“国家级生态村”的建设工作,“希望能够争取到国家对‘国家级生态村’的50万建设补助金,充实一下村财。”小唐道。(郑继涛 马浩)
延伸阅读:
- 厦门大学生“村官”风采录:给新农村带来新气象 (2009-08-11)
- 福建大学生村官写给母校的信 (2008-12-18)
- 图说新闻:福建 576名大学生“村官”出征 (2009-08-04)
- 大学生"村官":丈量"象牙塔"到"新农村"距离 (2009-09-02)
- 大学生村官庞巧燕:“闻鸡起舞”赚鸡钱 (2009-09-02)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