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云霄县第一书记林长华:铲除了贫困基因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李洪森 杨涌
林长华(左)与村民探讨发展之路。
林长华任职的内洞村经过近4年的发展,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8450元,村集体年收入从零增加到8万元,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内洞村从原来的“双薄弱村”变成福建省美丽乡村、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福建省云霄县和平乡内洞村地处云霄县西南部,坐落于著名景区乌山脚下,拥有发达的水系、极富闽南特色的古民居群落、高低错落的溪涧瀑布、百年古榕树、承载工业乡愁的旧糖厂……用现代眼光来审视,这些都是发展乡村旅游不可多得的好元素。
然而长期以来,资源丰厚的内洞村,呈现的却是另一副模样:劳动力大量外移、产业基础薄弱、村庄面貌脏乱差,是福建省第四批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更糟糕的是,内洞人不相信沉睡已久的村庄,能够重新焕发活力。
改变,从2014年林长华担任第一书记开始。
1982年出生的林长华,2005年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进入厦门海关工作。2014年4月,林长华被组织上委派到内洞村担任第一书记,专职从事扶贫开发。
“我还年轻,想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从繁华的厦门到偏远的山村,150多公里的距离,驱车需要两三个小时。尽管早就对村情村貌做了“功课”,但初到内洞村的林长华还是被眼前所见吓了一跳:一下车,就有无数的蚊蝇围过来,“房前屋后、道路两旁堆满了生活垃圾,旱厕、猪圈、鸡舍四处分布,乱石与杂草丛生”。
更让林长华感到无奈的是,村民的观念陈旧。“每到一户人家,迎接我的都是漠然的目光。”内洞村村民大多数外流,留在村里的要么是年迈的老人,要么是孩子,“即便有少数年轻人,也大多沉溺于打牌赌钱,喝酒睡觉,鲜有主动改变现状的决心。”
通过与村民沟通,林长华发现,内洞人并非甘于现状,只是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内洞自带的贫困基因难以消除,村庄发展变得遥不可及,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了。而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乡里在内洞开办了一家榨糖厂,周边村庄的甘蔗都送来压榨,因为行情不景气,糖厂仅维持了两三年时间。”内洞村党支部书记吴水文介绍,2000年后,内洞村引入“早钟六号”品种,试水枇杷种植,把枇杷发展成村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近700亩,“但因枇杷种植在贫瘠的石壁上,品质缺乏竞争力,果农收入有限”。
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内洞村共有312户、1132人,人均年收入38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19户,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本来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小山村,眼瞅着成了一个烂摊子。“有一段时间,村里甚至找不到愿意竞选村干部的人,只能由邻村村民来当了两任村书记。”吴水文说。
症结找到了,林长华确定了扶贫思路:“扶贫先扶志,首先要激发村民的信心,催生内生动力。”
林长华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把村里古榕下最脏乱差的低洼地填平,就地改造成一个干净、宽敞、整洁的村民文化广场。为此,林长华反复奔走于扶贫、旅游、农业、财政等部门,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在工作单位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先后投入300余万元,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持续实施“家园清洁”行动。随着村民文化广场、绿地公园、旅游公厕等一系列民生项目上马,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心结也随之打开了,当年底,内洞村被漳州市评为县级“富美乡村”示范村。
但林长华并未因此轻松起来,如何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走上致富路,始终是他扛在肩上的重担。地处深山,发展工业不可行,林长华和村干部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扶贫开发思路:稳步发展枇杷产业,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带动枇杷销售。
村子的中心,有一座超过300年历史的圆形土楼——吴彩楼。以它为中心,若干座半月形的附属楼向外扩展,形成了众星拱月的建筑格局。“这些古民居,完整地保留着闽南传统建筑的独特元素,其中既有客家土楼,又有闽南渔村大石条房。世代居住其中的内洞村民,传承着古老的人居方式与乡村礼俗。”林长华说,通过引入专业团队,对这些特色旅游资源进行重新包装,整修古民居,打造特色民宿,恢复老糖厂与旧供销社,请来老师傅再现古法制糖工艺,开发文创产品,开展DIY体验项目,为内洞村聚集了人气和财气,越来越多的游客从厦门、潮汕慕名而来,乡村旅游热持续升温。村庄与村民,由此被激活。
“村民开始自发在广场上售卖蜂蜜、枇杷等土特产,开办农家乐,曾经困扰已久的枇杷销路问题迎刃而解。”在林长华的动员下,村里有厨艺特长但沉迷打牌的阿火办起了农家乐,每天喝到凌晨睡到下午、年过四十都找不到老婆的阿金开始卖起了云霄特产烧窑鸡,人一天天勤快起来,收入也一天天多起来。
随着乡村旅游日趋红火,林长华开始引导外出能人回村创业。
吴建杉长年在外从事生猪养殖,是第一个返村创业的“能人”。他回村创办了梦达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营鸡场、鱼塘、枇杷采摘园、农家乐等业务。“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全部被吸收为社员,分别以土地作价,果树、空置房屋等资源入社。”林长华说,梦达合作社为村里的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直接带动50多个农户富起来。
如今,内洞村的经营业态越来越丰富。44岁的绿化苗木商吴建杭回到村里,开启了“荒岛变乐岛”的计划。“村里溪水中央有一块孤岛,原本只用于种菜种果,我把它盘下来,打算开发成水上休闲农庄。”吴建杭设想,将乐岛休闲农庄打造成多元业态,游客可以在百果园中体验自由采摘,在天然露天泳池中体验亲水乐趣,品尝烧窑鸡等云霄本土美食,还可以参与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亲子互动。吴福忠计划联合各路资本,并由村民与村集体入股,在内洞村开办旅游公司,漂流、民宿等时兴的业态都在规划之列。
林长华清醒地意识到,“村庄的开发应该充分协调原住民与开发者的利益,切莫让工商资本挤压了村民的发展空间。”在他看来,再造乡土的意义在于让本土村民有更多自我发展机会,因此他在导入外部资源的过程中,更多地引入本村能人的力量,“即便有外部资本参与,本土村民也应该在投资中占据足够的比重,以保证其话语权。”
经过近4年的发展,内洞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增至8450元,村集体年收入从零增加到8万元,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内洞村从原来的“双薄弱村”变成福建省美丽乡村、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山“内”好世界,“洞”里有乾坤。林长华欣慰地看着这些变化,相信内洞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而他与内洞村的故事,还在继续……
延伸阅读:
- 福建大学生村官林奇能:用汗水描绘小村蓝图 (2011-08-02)
- 女大学生村官冯素金:学农乐务农 种花香满村 (2011-10-09)
- 福建大学生村官冯素金创业新农村奉献写青春 (2011-10-17)
- 福建省大学生村官深入田间地头体会农民艰辛 (2011-10-18)
- 福建省仙游县大学生村官阮子荣QQ空间写心迹 (2011-11-01)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