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富农业:他们有同一个梦想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佚名
用“农业企业家”来称呼他们,确实非常贴切。与传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相比,他们有资金,有技术,更有企业家的经营头脑。他们,以土地为车间,以农业为事业,成为新农村的一道新景观。10月初在涟水采访,走近一批成长中的农业企业家,记者感受到,他们虽然来历出身各不同,但是,让农业成为创富农业,是他们共同的梦想。

    “还巢凤”土里掘金

    “这可是我的‘绿色银行’哦!”9日上午,站在自己的花卉苗木园里,徐卫波满脸笑容,“这个是紫玉兰,8—9厘米树径,一棵就能卖1000多元!”徐卫波带领记者参观。“你看,这棵树上涂了红色油漆,意思是开红花。这个开黄花,涂的就是黄色。这样,明年上市的时候,就可以方便地按照客户需求来提供苗木了。”

    徐卫波是土生土长的涟水人,曾在北京做绿化工程。“我以前挂靠在别人的公司,后来想,为何不利用家乡的土地与劳动力优势,建设自己的苗木基地呢?”2006年7月,他回到五港镇,投资500万元建起了这个面积380亩的花卉苗木园。“我跟常州、浙江的朋友商量好了,准备再在附近租下200亩土地,联合经营,扩大规模。”徐卫波说。

    在红窑镇的“绿绿园”里,荷叶已褪去翠绿,但1000亩的莲藕田依然成为风景。“我们是立体养殖,藕田里养龙虾、泥鳅,园里还养着万头生猪。”“绿绿园”的老板之一陈志刚介绍说,一亩地能养300斤龙虾,100多斤泥鳅,这就有6000元收入。一亩地还能出3000斤浅水藕,按一元钱一斤算,也能有个3000元。

    陈志刚说,自己曾在外打工做生意。后来偶然看到临近乡镇有这样的立体养殖,就找了个朋友,每人投资400万元,建起了这个“绿绿园”。“我们的龙虾已经全部卖完了,冬天,我们就要开始采藕了。”陈志刚介绍,他们还将在藕田两侧种上葡萄。“这既是一道绿色屏障,也能新带来一块收入。”

    外地客乐做“地主”

    除了返乡创业的“还巢凤”,在涟水,一批外地投资商也积极投身农业。

    孙立成是连云港人,记者9日上午见到他时,他正在位于五港镇的农业生态园里忙活着。“挖土机正在修中心路和中心渠”,孙立成介绍,这个生态园一期占地200亩,投资5000万元。“园里有两个人工湖,湖边种上瓜果,园里还有26个品种的苗木。将来,这里不仅是个苗木基地,也是休闲观光园。”

    土地租金500元左右一亩,男工工资35元一天,女工25元一天……孙立成说,有了这个生态园,所在村的农民,将来就不需要外出打工啦。“我这里就要雇120多个人。另外,农民们可以在自家田里帮我种苗木。”

    9日下午,走进岔庙镇陆成康的葡萄园,他热情地请记者品尝新摘的提子。这位67岁的老人来自上海。“有一次,我去找一位朋友,走错了路,就进了一家葡萄园。结果意外发现,种提子收益很高。”这样,退休后一直想干点事业的陆成康发现了新的投资机会,于是来到涟水,租了200亩地,开始在大棚里种提子。“我的提子,又大又甜又香,超市里一放就吸引眼球,每斤能卖20多元。一亩地的收益最高6万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高效农业!”陆成康说。

    村干部喜当“头雁”

    在涟水保滩镇,弘保禽业有限公司的名头很响。它以草肉鸡养殖、草莓日光能大棚、獭兔养殖和深加工为特色的主导产业,带动了1200多户走上致富路,并成为省级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基地。

    “弘保,就是弘扬保滩的意思。”公司创办人王洪亮介绍说,自己原是保滩镇张渡村村支书,自己带头在村里养肉鸡。但经历非典、禽流感两次挫折,元气大伤。后来王洪亮与村民们成立了合作社,注册了公司,发展逐步走上正轨。“我们现在有了种禽场,还通过招商引资,建起了配套的冷库、屠宰场。今年,预计带动社内农户户均增收4000元。”

    一些大学生村官也加入了带头创业的行列。大学生村官王波,今年8月刚刚被选为五港镇五里村的村支书。通过投资入股方式,他在村里建了养殖场。“这是今年4月份新建好的牛场,现在有16头牛。你算算,它们每天能长5斤肉,每斤8块钱!到年前出栏,能赚10多万元。今年春天,我们还出栏了80头肥猪,赚了3万多。”王波的合伙人、村会计李华成说。(王立华 潘昌国 马会东 本报记者 彭广余 翟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