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杰:知识+热情,唱响大学生“村官”创业之歌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佚名
三年前,他带着奉献精神告别家乡来到青藏高原成为一名“西部志愿者”,他克服高原反应,在茫茫的高原牧区宣传党中央的富农政策。两年前,他放弃在连云港开发区待遇丰厚的工作,毅然回到家乡赣榆农村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凭知识和热情,带领全村群众种菇致富,平均每户年增收3000多元,他本人也因此被评为连云港市首届“十佳大学生‘村官’”。
他就是江苏省赣榆县塔山镇瞿沟村党支部副书记赵杰。
“金凤凰”重新飞回土窝
2007年6月,刚刚完成一年西部志愿者任务的赵杰回到了港城,连云港市开发区已经为这位经历了多重考验的小伙子安排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工作,大家都说他终于“修成正果”了。但赵杰却在这时做出了一个令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当大学生“村官”。2007年7月,省委招收一批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当消息传到赵杰耳朵的时候,他毅然决定报名,打算回到农村做一名“村官”。
赵杰的老家是赣榆县欢墩镇的农村,本来亲朋好友都盼望他跳出农门后,再也不要回到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土窝窝。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家里都不怎么支持我,同学也劝我不要轻易放弃城里的工作,说我傻。”但赵杰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在他的心中,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他深情地说:“经常听父辈们说,村里每年都有大学生走出去就是没有回来的,‘鸡窝’里飞出了很多的‘金凤凰’,但现在‘鸡窝’还是‘鸡窝’,就是因为回来的太少了。每当听到这些话我的心里总是酸溜溜的,看到家乡农村依然贫穷,我就有一种迫切回到这片土地上的愿望。”
2007年8月,经过层层选拔,赵杰来到了赣榆县塔山镇瞿沟村,担任该村的党支部副书记,成为了全省首批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
“毛小子”带头创新业
瞿沟村是赣榆县有名的贫困村,在来之前赵杰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来到村里还是倍感惊讶,村里只有一条像样的公路,还是上级配套“村村通”时修的,楼房更是少得可怜。上任之后,赵杰首先开展了摸底工作。他知道,瞿沟村气候温暖湿润,原来还有几十个集体的荒废温室大棚,这些条件都适宜发展食用菌等蔬菜种植项目。因此赵杰特意跑到山东省的莒南向当地的种菇农民取经。经过多方咨询和市场调研,赵杰认为发展食用菌种植能帮助瞿沟村农民增收。但令赵杰没有想到的是,不管他怎样磨破嘴皮地劝说,村民们对这个满身书生气的大学生“村官”并不买账。“出这么多钱交给你这个没经过事的毛小子,我们不放心。”在一次村务会议上,一名村民代表的一句脱口而出的话,使得赵杰知道自己需要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
于是,他带头和几名有同样想法的村民承包了村集体的10多个大棚建起了蘑菇栽培示范田,还请来了食用菌专业的大学生和村里有经验的村民指导种植技术。创业的艰辛可想而知,为观察菌丝的生长情况,赵杰在潮湿的大棚里一住就是7天。当然,付出的是汗水,换来的就是效益。第一批鲜菇上市时,恰逢中秋节前夕,因而每市斤的价格竟高达3元。看到效益非常可观,其他村民纷纷前来取经,有的给赵杰打电话,有的干脆就在大棚的边上等,都想加入到发展食用菌的行列。
转眼已入寒冬,第二批鲜菇开始上市了。为了真正掌握销售情况,赵杰每天凌晨冒着严寒和村民一起到农贸市场。3个星期后,等所有蘑菇销售一空,他与种菇的村民一盘点,10多个大棚一季实现经济效益8万元,每户纯收入3000元。这时,村民们才打心里服气,好多人还翘起大拇指夸赵杰:“这个大学生不简单,还真行”。
“村官路”越走越宽广
创业难,守业更难。村里的食用菌种植业有了好的开端,但赵杰并没有满足。“能获得成功,全是因为大家不怕吃苦、起早贪黑的干,挣的是纯辛苦钱。”小赵说。为了把瞿沟村的种菇业做大做强,他又联合全村新发展的30多户菇农,成立了瞿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做到原料有供应、销售有订单,并以瞿沟为生产制种中心,三坡村为鲜菇生产基地的,发展带动农户达200户,户均年收入超过8000元。为让村民都能掌握种菇技术,他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办培训班进行轮训。
短短两年时间,瞿沟村的农户纷纷开始了种菇致富。回忆起自己走过的“村官”路,赵杰坦言,既有创业成功的喜悦,更有历尽艰辛的挫折与沮丧,但是都挺过来了。他说,农村天地大有作为,他要倍加珍惜。目前,他一方面正联系市规划设计部门的专家,结合新农村建设对村庄进行科学规划,另一方面还争取镇村干部的支持,将村里的村务、财务定期公开,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对得起大学生“村官”这个称谓。
他就是江苏省赣榆县塔山镇瞿沟村党支部副书记赵杰。
“金凤凰”重新飞回土窝
2007年6月,刚刚完成一年西部志愿者任务的赵杰回到了港城,连云港市开发区已经为这位经历了多重考验的小伙子安排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工作,大家都说他终于“修成正果”了。但赵杰却在这时做出了一个令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当大学生“村官”。2007年7月,省委招收一批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当消息传到赵杰耳朵的时候,他毅然决定报名,打算回到农村做一名“村官”。
赵杰的老家是赣榆县欢墩镇的农村,本来亲朋好友都盼望他跳出农门后,再也不要回到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土窝窝。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家里都不怎么支持我,同学也劝我不要轻易放弃城里的工作,说我傻。”但赵杰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在他的心中,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他深情地说:“经常听父辈们说,村里每年都有大学生走出去就是没有回来的,‘鸡窝’里飞出了很多的‘金凤凰’,但现在‘鸡窝’还是‘鸡窝’,就是因为回来的太少了。每当听到这些话我的心里总是酸溜溜的,看到家乡农村依然贫穷,我就有一种迫切回到这片土地上的愿望。”
2007年8月,经过层层选拔,赵杰来到了赣榆县塔山镇瞿沟村,担任该村的党支部副书记,成为了全省首批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
“毛小子”带头创新业
瞿沟村是赣榆县有名的贫困村,在来之前赵杰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来到村里还是倍感惊讶,村里只有一条像样的公路,还是上级配套“村村通”时修的,楼房更是少得可怜。上任之后,赵杰首先开展了摸底工作。他知道,瞿沟村气候温暖湿润,原来还有几十个集体的荒废温室大棚,这些条件都适宜发展食用菌等蔬菜种植项目。因此赵杰特意跑到山东省的莒南向当地的种菇农民取经。经过多方咨询和市场调研,赵杰认为发展食用菌种植能帮助瞿沟村农民增收。但令赵杰没有想到的是,不管他怎样磨破嘴皮地劝说,村民们对这个满身书生气的大学生“村官”并不买账。“出这么多钱交给你这个没经过事的毛小子,我们不放心。”在一次村务会议上,一名村民代表的一句脱口而出的话,使得赵杰知道自己需要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
于是,他带头和几名有同样想法的村民承包了村集体的10多个大棚建起了蘑菇栽培示范田,还请来了食用菌专业的大学生和村里有经验的村民指导种植技术。创业的艰辛可想而知,为观察菌丝的生长情况,赵杰在潮湿的大棚里一住就是7天。当然,付出的是汗水,换来的就是效益。第一批鲜菇上市时,恰逢中秋节前夕,因而每市斤的价格竟高达3元。看到效益非常可观,其他村民纷纷前来取经,有的给赵杰打电话,有的干脆就在大棚的边上等,都想加入到发展食用菌的行列。
转眼已入寒冬,第二批鲜菇开始上市了。为了真正掌握销售情况,赵杰每天凌晨冒着严寒和村民一起到农贸市场。3个星期后,等所有蘑菇销售一空,他与种菇的村民一盘点,10多个大棚一季实现经济效益8万元,每户纯收入3000元。这时,村民们才打心里服气,好多人还翘起大拇指夸赵杰:“这个大学生不简单,还真行”。
“村官路”越走越宽广
创业难,守业更难。村里的食用菌种植业有了好的开端,但赵杰并没有满足。“能获得成功,全是因为大家不怕吃苦、起早贪黑的干,挣的是纯辛苦钱。”小赵说。为了把瞿沟村的种菇业做大做强,他又联合全村新发展的30多户菇农,成立了瞿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做到原料有供应、销售有订单,并以瞿沟为生产制种中心,三坡村为鲜菇生产基地的,发展带动农户达200户,户均年收入超过8000元。为让村民都能掌握种菇技术,他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办培训班进行轮训。
短短两年时间,瞿沟村的农户纷纷开始了种菇致富。回忆起自己走过的“村官”路,赵杰坦言,既有创业成功的喜悦,更有历尽艰辛的挫折与沮丧,但是都挺过来了。他说,农村天地大有作为,他要倍加珍惜。目前,他一方面正联系市规划设计部门的专家,结合新农村建设对村庄进行科学规划,另一方面还争取镇村干部的支持,将村里的村务、财务定期公开,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对得起大学生“村官”这个称谓。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