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研县镇阳乡大学生:“创业经历很快乐!”

来源:乐山日报 作者:刘建华
    为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引领农村经济发展,2月底,井研县镇阳乡大学生创业扶助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大半个月过去了,笔者走进这群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学生,和他们一起分享创业的快乐和烦恼。

  左红:年轻不怕失败

  大学生村官左红租赁的8亩地里,泥土新翻地面细碎平整。

  “今年要种5亩当归、2亩丹参、1亩白芷,现在购种子、买物资已经用去1万多元了。”24岁的左红告诉笔者,按当地村民的种植收益,今年扣除成本挣七八千元钱没问题,但肯定要付出不少精力。

  左红的老家在井研县城,2007年,他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到深圳呆了半年,但就业竞争太大,没能找到好的工作。去年,他考上了镇阳村村主任助理。

  一年过去了,左红跑田坎,串农家,明白了许多农村的事情,发现当地中药材种植特别有前景,一眼就选上了这个项目。好在父母很支持他,先拿给他1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如果干得好,今年就能把父母的钱还了。”左红说,这段创业经历,成功了最好,失败了也不怕,因为这是段难得的经历,必将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宋茜:水路不通走旱路

  这几天,趁着刚开校不久的宝贵时间,方家沟村的村主任助理宋茜和另外两名女同学正忙着贴招生宣传广告,吸引学生来参加培训班。

  宋茜是邻近的周坡镇人,这次创业行动中,她们3名女大学生村官合伙开了一间打字复印门市。“以前村民复印一张身份证,要赶上两小时的汽车到城里去。”宋茜说,正是看上这条门路,才做这个项目的,筹备时乡上把一台旧的电脑搬到了这里,大家凑了1000多元买了台打字复印机。

  宋茜介绍,刚开始时生意还可以,最多的一天收入60多元钱,这段时间生意又淡了下来,只能维持基本的房租和水电费。为此,她们3人又想着在乡上开办第一家培训班,开设农民工电脑、学生课外辅导课程。一方面让外出打工的农民学习电脑入门知识;另一方面辅导农村留守娃娃做家庭作业,办些英语、音乐方面的特长班,让他们的父母安心在外打工。

  “以前每周都回家与父母过,现在独立多了,也勤快多了。”宋茜颇有心得地说,现在自己的创业意识强多了,水路不通走旱路,多尝试,必定能找到一条成功之路。

  汪桥:选择最擅长的

  24岁的汪桥正忙着张罗自己新办的兔场。“现在修起了120个笼位的兔场,第一批购了13只种兔,用了1000多元钱。”汪桥介绍,这里的“三支一扶”志愿者姜巍刚找过他,要跟他“入股”,现在是两个人创业了。

  汪桥是土生土长的镇阳乡方家沟村人,现在任邻近的凉风村村主任助理。汪桥介绍,刚考进西南科技大学时,乡里乡亲都认为了不起。大学熬了4年,又到北京呆了一段时间,现实就摆在面前,所学的是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要找份专业对口的工作还真难。

  选来选去,老实腼腆的汪桥选择了传统的养兔项目。“以前家里养过,不过规模不大。”汪桥介绍,许多人靠养兔都能成功,自己打算租用云峰村二组一个废弃的养兔场,通过自繁自养,发展适度规模标准化养兔。

  汪桥说,乡党委、政府很支持他们创业,还专程派他到大邑县系统学习了10天。“这次学习,体会很多,懂得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谈起此次的学习经历,汪桥颇有感受。

  大学生创业:并非不可行

  该乡负责人介绍,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不少“年轻一族”纷纷以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等形式进入基层,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新的课题。

  据调查,由于多数大学生专业不对口,不熟悉基层工作,长时间不能进入角色;一部分大学生在基层工作只能“跑跑腿”,不能发挥能力,得不到认可;更有一部分大学生只把工作当作是带薪考公务员的跳板……这些问题都亟待突破。

  如何让大学生“水土交融”?该乡负责人介绍,大学生创业扶助中心的成立,就是要打造创业孵化园,搭建一个平台,鼓励大学生立足基层,通过创业提升自己。为此,该乡结合实际,突出中药材、养兔、蘑菇等创业项目,让大学生来突破技术性、关键性“瓶颈”;积极协调村支部、专合社等,提供物资配送、技术服务、市场开拓的帮助,争取通过大学生创业,带动周边群众致富。

  为突破资金瓶颈,该乡将通过政府资助、上级扶助、干部捐助、企业赞助等形式,筹集资金5万元,目前已到位3.77万元。为让资金发挥更大效益,该乡制定了严格的资金运行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在拥有50%的自筹资金后,可以通过一定程序申请取得1万元的创业启动经费,获取收益后有偿归还,同时对运行不良或濒临破产的项目资金还制定了一套可行的处理办法,确保资金的良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