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东兰大学生村官韦德夫扎根基层放飞梦想
扎根基层放飞梦想
——记东兰县三石镇巴王村党总支部副书记 韦德夫
韦德夫,男,壮族,中共党员,广西都安人,现任河池市东兰县三石镇巴王村党总支部副书记。2008年,大学刚刚毕业的他放弃了在城市企业工作的机会,毅然投身到一个穷山村,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农村有大学生广阔的发展天地,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最佳舞台,相对落后的农村也会给拥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满腔热情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两年的农村基层工作经历,他无愿无悔。
一、那遥远的山村
他所工作的村是东兰县三石镇巴王村。全村总面积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01亩,共28个村民小组44个自然屯,317户1420人,党员58人。近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巴王村新农村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建立了桑蚕、糖蔗、畜牧养殖、劳务输出等支柱产业。巴王村成为东兰县和河池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二、调整心态,迅速转换角色
的确,从农村出来不容易,哪家的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小孩上大学到城市工作?在大学时候,有的同学想这辈子不回农村,不仅要在大城市发展,而且要争取出国,干一番大事业。但是,韦德夫认为,面对当前人才饱和,城市就业压力大的状况,如果到相对落后的农村去,拥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满腔热情的年轻人,也能够找到了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
刚到巴王村,群众对他的选择也不很理解。有人说:“现在高中毕业的学生,连村干都不当,你们大学生来这里受苦受罪!”有人认为:“一个学生娃,什么也做不了”。每当听到这些话时,他也曾苦恼过,彷徨过,和他一起毕业的同学,有的已经是月薪几千。但是,他想到当初自己无悔的选择;想到各级领导的叮嘱,便把这种落差当成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机会,他坚信在农村工作的经历一定是他人生中一笔无可替代的财富。
进村后不久,他逐步调整心态,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以村为家,与周围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开展组织活动时,他细心筹划,精心安排,亲力亲为;修建村道时,他冲锋在前,任劳任怨,与民同乐;在农忙季节,积极组织劳力,帮家庭经济困难和人手少的农户抢收;遇到矛盾纠纷时,他不是绕道走,而是主动面对,积极参与化解和调处工作。两年来,他共组织开展过28次大大小小的村活动,和村民一共修建了4条 米的村屯道路,帮126户560人抢收抢种,共和村委调解了35次矛盾纠纷。两年的辛勤工作下来,他体重轻了6斤,但心里的收获是沉甸甸的。正是在工作中时刻与群众打成一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巴王村的老百姓已经把他当成了他们的一分子,对他关怀备至。有一次韦德夫下队到弄故屯时,被雨淋感冒发烧了,弄故屯队人肖启平当即安顿韦德夫在他家休息,由于感冒发烧加上连日的劳累工作,韦德夫一病不起,一连在队长家住了两夜。肖队长不辞劳苦,一口气跑到5公里以外的地方去取药,回来又帮他换衣服,煮饭,晚上睡觉时不时帮他把被子盖好;肖队长的爱人对韦德夫问寒问暖,用毛巾淋湿热水帮他敷了额头,帮他洗衣服。当时他都激动得流了眼泪,他心想今后要更加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来报答这些善良的村民。
三、当好参谋,引导群众致富
2008年,正值巴王村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建设的时候,为了把这项工作搞上去,不辜负上级和父老乡亲的期望,韦德夫起早贪黑,废寝忘食,拜访了全体村组干部和党员,走访了每家每户普通群众,尤其跟致富能手以及一些德高望重老人促膝长谈,认真做工作笔记,掌握了村民的所思所想所盼,对全村的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生产生活习惯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经过认真思考他提出:“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建设规划为龙头,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实施三清六改二建为抓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村委班子讨论同意了他的想法后。首先,韦德夫便在村里主持举办多次养殖技术培训班,向村民宣传养殖业发展的前景与优势,并对生猪、肉鸡、土鸡、肉鸽、牛羊等家畜养殖的基本技术与条件准备进行讲解,指导并帮助村民们选择致富项目。接着,为了给村民们示范带动,他建议村班子筹措20万元资金,创办了富民畜牧有限公司,取得了成功,供群众参观学习,赢得了村民的信任。目前,全村养猪户己达90%以上;村内有常年存栏500头以上的养猪场一家;常年存栏5000羽以上养鸡场一家;养牛场一家;目前筹备竹鼠特种养殖项目于今年6月份启动,该项目集基地示范培训、群众散养、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模式推动巴王产业发展。去年仅养殖一项可使村内增产80万元,户均增收3000余元。
四、改变村貌,创建文明村屯
有了产业支撑以后,如何用新的观念,引导群众更好规划建设好新农村家园,这是群众最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在引导群众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当地政府投入少,群众投入多的实际,韦德夫组织群众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集体参与制订新农村建设规划,通盘考虑山、水、田和道路、供水、供电、卫生、绿化等的基础设施,正确引导农民有序建房。
巴王屯上世纪60年代民房改建时遗留的宅基地纠纷冲突不断,左邻右舍互不相让,你搭附房挡我道,我建猪拦堵你路,使屯内道路拥挤不堪,县、乡多次调解,都没能解决好。自2008年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后,韦德夫和新农村理事会成员主动登门入户,做群众思想工作,终于推倒了造成群众矛盾的“隔心墙”,筑起了“连心路”。修路时,巴王屯要拆除猪栏、厕所、杂屋等40多间,面积达500多平方米。
目前,巴王屯102户已建房78户,在建12户。同时,通过实施“三清六改二建”工程,巴王村气象焕然一新,成为全县,乃至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平时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到东兰检查指导工作时,县领导都经常带他们到巴王村参观学习。2008年河池市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现场会在巴王村召开;2008年东兰县新农村建设现场观摩会在巴王村召开;2009年东兰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进会现场观摩会在巴王村召开
村民都说:“巴王村的环境与两年前相比变化可真大,这要归功于大学生村官、驻村指导员的勤于指导,引导群众动手参与城乡清洁工程,参与健康的文体活动。”听到群众的赞扬,他深感欣慰。当了两年村官,他既感到自己有了很大收获,也又感到自己的责任更大。他想:如今农村很多农户的温饱问题一般已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解决温饱或实现富裕并不等于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只有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才算得上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准。
基于这样的认识,针对大部分农村党员群众居住分散、农活忙,难于经常集中培训实际,在县远程教育办的指导下,他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在村部架设高音喇叭,把远教设备与扩音设备进行对接,以“远教之声”的形式定时播放时政新闻、政策法规、实用技术、致富信息等,并聘请涉农部门技术员通过“空中课堂”适时开设辅导课,进一步增强培训功能,深受广大党员群众的欢迎,使村部周边方圆3公里以内的党员干部群众不论在家中还是田间地头都能清晰收听到远教节目,实现了农村党员群众农忙、培训两不误、两促进的“双赢”效果。由于工作做得好,2009年,广西区远程办组织全区的远程办来巴王村参观学习。
同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业余时间精心创设了巴王村网站,引导村干部学习上网,实现了村级办公自动化。如今的巴王村党务村务公开于网站,这为外出务工的党员群众了解巴王、关心巴王、支持巴王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同时也通过网站加大宣传,树立巴王村良好形象,对促进巴王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两年前韦德夫自愿放弃在大城市优厚的企业待遇,选择当大学生村官。现在经过两年农村生活的磨砺,在他的人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使他自己一步步走向成熟。他深知,村官之路才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他将继续扎根基层,努力工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 钦州市大学生“村官”邓荣志畅谈赴京参会感受 (2008-12-31)
- 广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书写”灿烂人生 (2009-05-28)
- 广西大学生村官郭克干 站在山村舞台上实现报国理想 (2009-06-18)
- 广西百色市大学生村官希望在田野上萌芽 (2010-06-23)
- 广西省汪家大学生村官争当“五个模范” (201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