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干事创业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大学生到农村去,是时代的呼唤,是农民的期盼,也是党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中央有关部门明确要求,乡村党组织要给大学生“村官”压担子、交任务,帮助确定合适的项目和任务,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业,并通过适当政策倾斜和市场机制办法,为他们提供支持,使他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面貌多做工作、多办实事,使他们在具体实践中经受锻炼、干事创业。

1辆借来的旧摩托车、1台旧电脑,这是修文县大石乡联合村大学生“村官”陈生的全部家当。2008年底,贵阳市选聘42名大学生到村任职。毕业于贵阳学院法学专业的陈生毅然放弃到广东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机会,与其他41名大学生一道,到贵阳市农村当上了“村官”,把自己的青春汗水挥洒在贵阳市的基层村寨。

对于刚从象牙塔里走出的“天之骄子”们来说,“村官”的路途并不平坦,最艰难的还是最初的适应过程。

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村官”李伟深有体会。在城里,迪吧、酒吧等休闲娱乐场所应有尽有,而在村里,除了泥巴还是泥巴,尤其到了晚上更是寂寞难耐。李“村官”工作一段时间后意识到:当好“村官”,首先得融入农村、融入群众,先当好村民。于是,他白天到田间地头熟悉村情村貌,晚上到村民家中拉家常。日子久了,乡亲们都愿意和他说掏心窝子的话,把他当作了“自家人”。

“就算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当‘村官’也不容易。”女“村官”蔡长帅说。为了熟悉情况,她用了近一周的时间跑遍了所在村的家家户户,现在村民们都亲切地叫她“小蔡支书”。

大学生到农村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展示自己的特长?贵阳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导大学生“村官”各显其能。有的大学生被指定为远教专管员,负责收集和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有的乡镇将农学专业的大学生集中起来,跟随农业中心工作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

修文县联合村的陈生,大学期间是学法律专业。到村工作后,他当起了村里的义务调解员,为村民调解了多起纠纷。看到农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渴求,陈生自费印制了400张“连心卡”,把自己的姓名、电话、服务事项等都印在卡片上发给每户村民。乡亲们遇到法律方面的问题都会先想到他。陈生还打算在乡里建立一个法律咨询台,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去年5月,修文县“踏青避暑,石林有约”大型采风活动在大石布依族乡回水村启动,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李伟尽展所长,给前来采风的专家学者们当起了导游。“如果将来条件成熟了,我会考虑在回水村成立一个旅游开发公司,让大石的石林也像云南的石林一样声名远扬,成为当地布依族群众致富的‘聚宝盆’。”李伟自信地说。

“要想干好农村工作就得沉下去,沉下去才会有收获。”在大学生“村官”培训课上,一位老“村官”坦陈肺腑之言。

“村官”王磊所在的村比较偏远,从村委会到乡政府来回要走四五个小时。为了完成禁毒宣传工作,他早早就出门,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回来顾不上吃饭,倒头就睡。“村官”中有不少女孩子,爱美的她们虽然被太阳晒黑了,但从未有任何怨言。唐洁就是其中的一位。“不仅皮肤晒黑了,而且还瘦了许多,又干工作又减肥,一举两得嘛!”她风趣地说。

息烽县小寨坝镇田兴村大学生“村官”陆晓风到岗后,积极与上级相关部门协调,开办专题讲座、争取项目。在他与村支“两委”干部的帮助下,村民白远江搞起了蛋鸡养殖,目前已发展蛋鸡养殖10000只,有4000余只已经开始产蛋,年收入50余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带头致富典型。

“发展才是硬道理。你们大学生要多想点办法、点子,帮助群众富起来。”一位老支书语重心长地说。修文县沙坝村木材资源丰富,气候湿润。一到岗,大学生“村官”罗士荣就开始思考。通过调查走访、查阅资料,发现这里比较适合栽培食用菌。于是他带着土壤到省农科院进行测试,到五里冲批发市场了解食用菌的市场情况。他的想法得到了村支“两委”的大力支持,村里专门给他提供了两亩地进行试种。

“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也越来越宽,没有了后顾之忧,干事创业的底气也足了。”罗士荣说。(樊兵 余昌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