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生村官”——贫困山区的活力源泉

来源: 作者:
     近几年来,通过在农村进行“撤小村并大村”村级体制改革后,昔日不被看好的“村官”成为了人们眼中的香馍馍,不仅地方上的群众在竞争“村官”,就连高校的学生也纷纷主动请缨,走进农村广阔大地,做起了名符其实的“村官”。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走出了一条农村发展、学生就业、创业的双赢局面,用事实证明了“大学村官”的可行之路,尤其在贫困山区,“大学生村官”已成为贫困山区的活力源泉。

    “大学生村官”,作为政府农村改革的一项措施,是近几年来才得以真正的普遍实行、推广,以前只有零星的媒体报道,而且相当多数人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在贫困落后的山区,公众对“大学生村官”产生的效果和实际能力,还不能予以认可。

    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是,贫困山区基础薄弱,设施落后,人才匮乏。在过去的历史中,贫困山区的管理比较原始粗放,管理制度也不尽完善,村干部意识、观念总体较为落后,这是与村干部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是密不可分的。在一些地方,乡镇派驻村里干部,只是起到联系村里的一个桥梁作用,乡干部隔三差五才往村里走一趟,村里具体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依靠村干部,政府对村里工作往往也就是听听汇报,下发指令,这种状况相当长时间里制约贫困山区的创新发展、资源发掘等等的整合和开发。另一个事实是,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贫困山区选举的村干部大多是由当地有威信、有实力的本地村民来担任的,威信、实力往往是建立在长时间的基础之上的,因此,相当多数村干部都上了一定的年纪,观念比较落后,认识也有局限。梁启超说:“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目的说的是年轻人的优势作用。村干部上了年纪,精力自然就有限,历史原因造成的教育程度,使其在见识、眼界上也不够开阔,接受新事物,发展创新就缺乏勇气、胆量和气魄,就比较保守和传统,这种情况不利于农村现代化管理建设的发展。“大学生村官”的优势在于,大学生文化水平高,他们有激情和热情,有朝气和理想,有创新意识和胆略气魄,通过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可以把党的政策宣传、决策参谋、科技普及、信息调研、村务管理、组织活动、文化教育等工作,通过大学生下乡,得以传达、贯彻和实施。因此,现代化的农村,就要让那些有知识、有见地而又年富力壮的人来参与管理,这也就是“大学生村官”受欢迎的原因。

    通过新机制,让大学生到农村去担任“村官”,也就把人才、智力、科技等引入农村,从而以城乡人才工作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现代化。同时,贫困山区应落实好相应机制,让大学生能够“用得上、留得住”,安安心心扎根农村,为农村的发展贡献他们的才能和智慧,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实现农村发展、就业和创业的双赢局面。无庸置疑,“大学生村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他们进入农村,将为农村的发展驻入新鲜的血液,成为推动贫困山区发展的活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