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生村官姚斌:从外乡人到家里人

来源:新华网 作者:吴志海 石新荣

"我是农村人,我愿意扎根在农村!"从村支书助理到村支书,大学生村官姚斌在坪寨村一干就是五年。

站在记者面前的姚斌中等个头,身材消瘦,穿着球鞋和牛仔裤,一身学生装扮,很阳光,待人接物得体大方,言语间透出质朴。

五年前,作为贵州省首批"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入选者,贵州财经学院毕业的姚斌被选派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县回龙镇坪寨村担任村支书助理。

2008年,因为工作出色,做了两年村支书助理的姚斌当选为村支书,2010年换届改选中,姚斌在56张选票中获得了55票,再次高票连任。姚斌也成为兴仁县唯一一个由村支部党员选举产生的大学生村官。

坪寨村位于兴仁县北部,平均海拔2200米,共有4413人,其中苗族人口410人,这个以种植烤烟为主的村子,村民的收入在全镇并不算好。

初来乍到的姚斌像很多大学生村官一样,遭遇了梦想与现实的落差,被村民视为"外乡人"的他,在刚开始工作时十分"吃力"。

但姚斌没有回避,而是让自己"主动"起来,从整理文案、起草文书开始,姚斌慢慢的适应自己的工作,熟悉村里的情况。

"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苗族村民识字不多,每有新政策下来的时候,我会主动将这些政策讲解给他们听,一遍不行,就再来一遍。"

就这样,凭着一股子韧劲,从帮助村民办理一件件"小事"开始,姚斌渐渐地获得了村民的信任。如今,在村民眼里,他早已从一个"外乡人"变成了"家里人"。

"他有知识,懂管理,这对开拓农村工作思路,创新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镇长谭巍说。

种植烤烟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由于缺少可供农机通行的道路,村民只能单纯依靠人畜种植、运送烟草,增加了很多成本,影响了村民增收。

为改变这一状况,经过一番深入调查、分析,姚斌向村里建议修路,为了实现这一计划,姚斌做了大量的说明解释工作,和村干部一起多方筹措资金,带领村民投工投劳,终于修成一条3米宽的机耕路。

农机终于可以下田了,烟草能更顺畅地运出了,村民的收入也不断增加,2010年,坪寨村烤烟产量达到近60万斤,比2007年翻了一番,占全镇总产量的一半左右。

2009年4月,坪寨村大山脚组苗族村民熊正明家老屋被大风吹垮,原本生活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姚斌及时找相关部门协调,先后为熊正明家申请到了粮食补助、低保和18500元的农危房改造补助。拿到补助款后熊家在乡亲们帮助下建起了新房,生活得到了改善。

2010年黔西南州遭遇了百年未遇的旱灾,坪寨村16个村民组数千人饮水遇到极大困难,村支书姚斌带领村两委干部为困难群众送水送粮,坚持数月之久。

"他为我们老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实事,我们信任他,希望他多干几届。"坪寨村村民龚修建说。

从助理到支书,职责不同了,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每当村里有什么重大决议,姚斌都会请村里的长者组成"监督小组"参与进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虽然是个大学生,但他能听大家的意见,做事也认真踏实。"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支书李文昌对这个年轻的"接班人"颇为看好。

而今,姚斌已近而立之年,当初和他一起下来的10多名大学生村官,有的考上了公务员,有的离开了农村。但是,姚斌却在坪寨村干得有滋有味。

"群众愿意找你,就是对你的肯定,让群众得到实惠,就是最大的收获,"姚斌说,"只要村民需要,我愿意继续留这里,一辈子为这里的老乡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