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沃土中绽放:猫洞村 驻村干部 刘学知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杨唯
  2014年2月,被下派安顺市普定县猫洞乡猫洞村担任驻村干部时,刘学知才25岁。在此之前,他任职市审计局工作人员仅6个月。大概是因为年龄相近,记者第一次见到刘学知便觉亲切,他穿着T恤、牛仔裤,说起话来直白又不失风趣。
 
  “与驻村干部面对面,力求真实记录原汁原味的基层状态。”出于这样的想法,记者把关于驻村干部工作事项的诸多疑问一一抛给他,希望通过转述他的答案,能对当下,或是未来即将要迈入驻村生涯的年轻干部们有所启发。
 
  问:驻村工作从哪儿入手?
 
  答:先与村民们“交心”。
 
  “大学生操作电脑肯定没问题,Excel弄弄都很快,这是大学生的优势。但是,如果你把时间都花在办公室里写材料做报表,而没有让自己真正‘沉下去’,一户户地去‘混’个脸熟,掌握村里各方面的人事,那基层工作就很难开展了。”
 
  初到猫洞村,村主任杨开富便准备了专门的寝室,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位城里来的小伙子住的习惯。可刘学知却没“领情”,随即便把行囊“丢”在了杨主任家里。“咱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我还得跟您请教如何跟村里人打交道呢。”
 
  刘学知明白,在基层,处理人际关系非常重要。自己虽是大学生,但学历若是与村民间的“交心”挂钩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尽量记住村里每一个人的名字,这样才能表达你对他们的重视和尊重。如果名字实在太多记不住,那脸也一定要认熟,这样大家碰了面后,伯伯喊一声,听起来也亲热嘛。另外,万一遇到喊你帮忙做事的村民,不管你能不能做成,一定要给人家有个回复;做不成的,要把原因跟大伙儿解释清楚。”总结起与村民们的相处之道,刘学知似乎颇有一番心得。
 
  问:能力受到质疑,又该如何应对?
 
  答:推己及人,能力自会被认可。
 
  一栋由钢筋水泥堆砌而成的办公楼,在外人看来,四四方方、索然无味。但在村支书张行龙眼中,它却是打通经济命脉的生命血管,是改变生活的希望之地。说起这改变,今年63岁的张支书心里充满了对刘学知的感谢。
 
  “我一开始并不看好这个‘娃娃’的能力,直到有一天,他郑重地找我商量:原先那荒废的乡村小学能否改造成为村里的办公场所?我才发现,小伙子其实没在‘玩’,他是真心实意的想为村里做点事。”
 
  “昏暗潮湿、开裂掉灰,就连窗户都缺了一角玻璃。”形容起当时那简陋而破败的村委会,刘学知毫不避讳,直言就连安全都难以保障,年轻人都未必不对其揪心,更别说两位年事已高的村支“两委”。
 
  历时近8个月,协调市审计局、市卫生局各相关部门,筹措资金18万元将村里废弃已久的小学校改造成为新的办公地点。去年11月,配套设施齐全,整洁有序的新办公楼竣工:占地400平方米,内置15个房间分设“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村民会议室等基本活动地点。在村委会门口显眼位置,还能清楚地看到挂着下派驻村干部坐班的公示牌,上面干部姓名、坐班时间及联系电话都写得清清楚楚。
 
  问:怎样才能真正使贫困户脱贫致富?
 
  答: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产业基础薄弱、集体收入低下、设施建设缓慢……猫洞村几乎涵盖了大多贫困村所具有的特征。“等到村民穷惯了,发展的劲儿也就没了。”为了挽留这股劲儿,去年5月,刘学知协调市畜牧局,申请下发了1500多只鸡苗,动员30户贫困家庭集中养殖。
 
  “这是从广西来的新品种,具有生长发育快、抗病性能强、市场效益好等特点,非常适合山区林地养殖。”刘学知说,村民们起初还有些漠视,觉得这么少的鸡苗估计也做不出什么样子,可经过专业人员的培训,自己悉心饲养过后,大家算算每年也能有近7000元的收入。日常开销不用再“捉襟见肘”。
 
  “引导大家掌握一门技术比送上一笔慰问金来得实在,要想真正脱贫,归根究底还是得靠自己的努力。”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刘学知看来,扶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想要落实整个过程,只有不说空话套话,不糊弄老百姓,切实增强村民增收致富的内在活力、内生动力与“造血”功能,才能使一个贫困村实现真正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