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初来乍到》观后感:村官要融入村民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陆德宣

    “初来乍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语。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述中,很少用到“初来乍到”这个词。但是,当看到这个词语,内心却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是的,的确曾今感觉过,《初来乍到》的气息现在仍飘荡在自己身边。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走进一个陌生的地域,开始了艰难的基层工作之旅,这是一种莫大的勇气,这种精神也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作为09年选聘到村任职的一员,作为神州大地上几十万村官中的一份子,在踏进农村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的激动,也是无比的自豪,因为作为村官,能够更加贴近群众,更加感受到农民的心声,更好更实际的为农民群众办事、服务,这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荣耀。

  影片中的吴端正,是广大村官的一个缩影,他刚入村时的心情,在农村工作中遇到挫折、失败是的苦恼、失落,遭到村干群众的不理解,误会时的内心纠结、委屈,都是初来乍到的大学生村官所遇到的境遇。回想在还未入村工作之前,内心是激动兴奋的,对在农村的工作绘制出来蓝图,但是,当真真实实的走进农村之后,才发觉,农村工作是无比的艰难。在入村工作时,由于是新人,由于是孩子,由于经验少,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存在怀疑,在办一些重要的事务上,不敢放手,就像电影中的郭主任不敢把广播的使用权完全放给吴端正一样。因此,造成大学生村官想做事却得不到支持,办不好事,办不成事。干事的激情久而久之就变冷,造成消极情绪。但是,这是人之常情,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出在我们大学生身上。

  首先心态没有调整端正,眼高手低;其次阅历少,没有丰富的磨合人与人之间交流相处的能力和经验,因而使得措手不及。记得在入村时,是镇里党政办周主任带我下村去与村干见面的,虽然没有电影中吴端正那样的风光,但是还是得到了村干的热情接待,在个人情况介绍与工作安排过程中,也许在大学里的羞涩还未褪去,显得是话少腼腆,没有左右逢源那种老练。因此在开始的时候,工作和办事都很拘谨,因而造成做事不大但,做事效果不佳。

  其次,没有真正的农村语言。在与群众交流中,没有朴实的语言,没有运用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交流,对于群众说话时习惯使用的语气没有心理准备,也没有适应,因此,在处理事情时,在交流上首先失败了。村主任曾今对我说,在农村办事,要大胆去干,只要为群众办好事,都会得到群众支持的。因此,在后来的工作中,虽然没有电影中吴端正那样能够挨家挨户的蹭饭,但是还是用两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各家各户,基本上了解了村里的大概情况,在与群众交流中,放大胆子,与群众交心谈心,取得了良好的交谈效果。

  再次是心存顾虑。在现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就业难已经成为一大难题,很多人都想找到一个好的稳定的工作,对于大学生村官这样的工作,毕竟是签合同,是定期的,合同期一到,就得重新找工作,因此,心里总是为找工作的事情纠结,因此在办事上没有能够精力集中,没有真正用心,因而总是把事情办得不好。

  原因是很多的,但是这些原因也是人之常情,用社会上流行的话说,这样的想法是实际的,是现实的。在电影中,主人公吴端正在抉择上,也显得是那么的纠结,最后是在群众的感动下,最终决定放弃进城工作的好机会,而留下来,继续为西山坳村服务。我们佩服主人公的精神,也佩服他处事的能力,更佩服他的勇气和选择。但是,在现实中,能有几个大学生村官能真心实意的在农村扎根?在网上虽然有很多的调查统计,有很多的调查统计比例,真正留在农村的比例还是占少数。党中央号召广大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和壮举,但是,在实际的落实中,却困难重重。

  到农村去,更多的只能是就业的跳板,就业的困境使得很多毕业生无奈的走入基层。媒体的华美粉饰,也无法掩盖很多大学生到农村去做村官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无可否认,像电影中的吴端正,在村官队伍中是大有人在的,但是只是少数。造成这样的原因,也许追根到底还是教育的问题。

  在现在的高校,我们只注重文化技能上的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上,显得还很落后。在各种价值横流的时代,安逸奢侈的生活影响着大众,追求时尚、追求高薪、追求舒适,已经横扫校园,节俭、朴实成为“土气”,自我服务、他人为我服务思想观念比为人民服务思想更加前位,因而使得只注重自我价值和利益,选择到农村党村官也只是为自我服务,为自我利益服务;真正扎实服务农村、服务群众的寥寥无几。

  因此,在党中央推行建设新农村工程中,在新农村队伍建设中,更重要的是对价值和利益的导向,也就是在大学里加强健康、正确的价值理念的培育,在思想上培养真正扎根基层的人才,才能使农村建设顺利进行,才能提高村官队伍素质,才能更好的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才能把惠民工程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