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青”跳农门——80后大学生“村官”的故事
“新知青”们的小聚会
闻听几位大学生村官有碰头会,记者一大早就赶往藁城市。此前,石家庄市委组织部的同志告诉记者,藁城市是石家庄市安排大学生在村任职最多的地方。来到藁城市委组织部,在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孟桂燕首先打趣说:“看呀,梁立凯变得更黑了。”其他人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梁立凯长得高且瘦,戴着一副方眼镜,斯斯文文,一副学生干部模样。听到大家取笑,黑脸微微泛红,“村里正忙修路,我天天去施工现场,黑点正常嘛。”待他扶正眼镜,仔细看一眼孟桂燕和彭静两个女生,不服气地说:“你们不也黑了吗?怎么光笑话我哩?”孟桂燕偏着头,笑吟吟地说:“收麦哩,得做好防火宣传,每天到地里,胳膊、脸上都晒爆皮了。”记者问:“你们干吗不打把伞防晒?”梳一个马尾辫的彭静说:“那可不行,农民们都在地里干活儿,我们打伞过去,不协调呀。”
梁立凯又问一位穿白色衬衣的小平头男生:“张涛,你现在忙什么呢?”小平头笑笑说:“我在动员村民养兔子,先在家做实验养了一些种兔。”听说有记者来,梁立凯立刻问:“是帮助我们推销冬枣的吗?我是岗上镇南席村的,我们村的冬枣很不错。”大家都笑起来。这些个性活泼、充满青春朝气的青年人都是1980年后生人,看起来似乎无忧无虑,然而,他们已经在农村任职两年,个个都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
不跃龙门愿跳农门
说“新知青”们“下乡”,不如说“回乡”更准确。记者了解到,为让大学生们能长期在农村安家立业,在安排大学生农村任职时,经过综合考虑,大多让他们回自己家乡任职,对于这种更人性化的做法,大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都表示非常支持。“新知青”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感情,适应力强,也容易获得村民认可。
孟桂艳现任增村镇中姚村党支部副书记。这个脸上总洋溢着甜甜微笑的女孩子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决心回到家乡。她说:“我学习的是动物养殖与疾病防疫专业,而中姚村农户大都养殖肉牛,专业正好对口,在农村发展更有用武之地。”张涛是兴安镇张村南街村主任助理,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食品专业,父母很希望他能回来带领大家致富。张涛回村的那天,乡亲们嘱咐他:“要好好干,不然骂也骂走你。”
南董镇韩辛庄村的韩腾锋,看起来成熟沉稳,说话慢条斯理。韩腾锋家在县城,他选择回老家任职,有些朋友表示不解,认为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要回到农村,还不是正式干部,图个什么?但他只有一句话:“当‘村官’并不意味着我的能力差,而是农村更需要我。”他的行为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他告诉记者:“刚来农村时,我发现有的村民说话带脏字,感到很不适应,但是后来我发现,村民们并不认为这不礼貌,反而是对你亲切的表现。”在和村民不断的接触中,他懂得了:“要想和村民搞好关系,就要在真正意义上去尊重他们。”
发挥自己的优势
为村民谋福利
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小社会,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村官每天的工作联系着各家农户的切身利益,今天张家丢了一只鸭,明天王家媳妇闹别扭回了娘家,这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事,都要村官走家串户,一一解决。此外,村官还要统筹全局,制定规划,找资金,发展乡镇企业,带领大家致富等等。“官”不大,面对的难题可一点也不少,由于每个村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村经济比较发达,对外联系广,有的村地处偏远,想致富却苦于没有门路,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一点不敢端什么“读书人”的架子,不仅兢兢业业,还得小心翼翼。
回村任职后,孟桂艳发现大多是散户养殖,规模都不大。村民为了节省成本,采用粗放型的养殖模式,只喂粗秸秆,不搭配精饲料,导致肉牛出栏耗时长,养殖效益低。于是,她用所学知识,积极建议农户在喂养时添加精饲料,进行科学养殖。但是村民根本不接受,认为这样一来成本高了,如果不好卖就赔的更多。对此,孟桂艳没有放弃,劝说亲戚朋友喂养肉牛时,试用经过科学配比调制的新饲料。结果用了新饲料的肉牛四五个月就出栏了,恰赶上市场好行情,都赚到了钱。看到实际效益,养殖户才开始主动找上门向孟桂艳咨询。
现任兴安镇冯马村村主任助理的彭静初来村里时,她的主要任务是查看资料、起草文书或者填写报表。在办公室写写画画中度过了一个多月,她感到很迷茫,“难道三年就这样过吗?怎样才能为乡亲们办点实事呢?”怀着这种想法,彭静一方面做好日常工作,一方面寻找机会。
不久,村两委商议决定由她兼任村里的妇女主任,主管计划生育工作。彭静建立了“村育龄妇女工作台账”,集中掌握每一位育龄妇女的生育信息。对工作重点对象定期入户走访。彭静在学校学的是法律,她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在村务公开里设了法律专栏,把法律条文和真实案例以板报的形式进行宣传,并积极协助村干部处理村民纠纷。在忙碌的生活中,她终于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能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村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我非常开心。”
致力改变家乡落后面貌
织锦村位于兴安镇西南部,属于兴安镇经济欠发达村,村内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任村主任助理的申晓东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村情,发现大多种植户主要种植西红柿、菠菜、黄瓜等大众化、低附加值的蔬菜品种,且由于交通状况落后,蔬菜销售渠道普遍不畅,有时候只能低价出售,给菜农造成了一定损失。为解决蔬菜销售难题,促进农民增收,他积极和蔬菜种植户以及村委会协商,成立了小型的蔬菜批发市场。市场建成后,日交易蔬菜量达到十几吨,有效缓解了村民卖菜难的问题。
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由于蔬菜市场缺乏统一的制度化管理,交易状况混乱,不能保证菜农的利益。为解决这个问题,他经常利用工作空闲时间与村民沟通,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在他的努力下成立了蔬菜协会。通过蔬菜协会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定价、统一销售,有效维护了菜农的利益。在与广大菜农的交流中他了解到,菜农们需要先进的科学种植技术,但又缺乏信息来源。菜农们希望蔬菜销售加强宣传,并且实现自主品牌化经营,有的人甚至提出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的概念。现在,村民们已经不再把他当做外乡人,而是真正当成了自己人。
当“村官”的门槛越来越高
石家庄市委组织部农村基层处董处长介绍说:“针对大学生回乡任职,省委充分借鉴了县里已有的经验。由于石家庄宣传的到位,今年石市共计划选聘271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截止目前有3400多人报考,考录比为13:1,远远高于高考录取比例,门槛越来越高了。”
对于相关政策,董处长进行了解读说:“原则上石家庄市生源毕业生应报考原籍所在县(市)区,其他高校毕业生根据本人意愿确定报考去向。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工作管理及考核比照公务员的有关规定进行。工作期限一般为3年,经组织考核,本人自愿的可继续聘任。三年工作期满后表现优秀的,可提拔为乡镇领导干部,直接过渡为国家公务员。“由于安置时采取就近原则,流失很少,近年只走了4名,原因分别是考上研究生和到国外留学。”
对于有意向到农村发展的大学生,董处长提出了几点忠告:一要坚定信念,树立必须为百姓多办事,办好事的思想。吃苦耐劳,把生活习惯调节好,培养良好的自理能力;二要深入群众,走家串户。不能只吃老百姓的饭,还要办好老百姓的事。三要处理好和村委会、村代表的关系。处理基层问题,要注意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总之一句话,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融入感情,树立威信。”
■
相关政策
2008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今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是继200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后,党中央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大决策。
- 河北邢台:“大学生村官工程”解双难 (2007-06-01)
- 河北科技大学:暑期开展大学生当“村官”培训 (2007-07-25)
- 藁城来了群大学生村官(组图) (2007-08-23)
- 河北沙河市百名大学生村官奔赴基层 宣讲十七大 (2007-11-16)
- 河北省沙河“大学生村官”开展社情民意调查 (200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