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大学生村官直起腰杆儿为民解难
农村一些家长里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儿”,如今都能一条不落地传进杨延迪的耳朵里——长葛市某村村民贺某举报村民小组财务不清、土地分配不均,要求彻查;许昌县某村村民冯某反映村级财务管理混乱,要求财务公开;鄢陵县某村草履蚧病虫对果树危害严重,急需治理……
杨延迪是河南省许昌市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每个月,杨延迪都会收到许昌下辖8个县(市、区)委组织部门上报的村情民意报告,下级组织部门不能解决的难题,最终都会被上交到市委组织部。杨延迪会根据收到的“村情民意”,排查出当月群众反响强烈、急需解决的若干项问题,并将之分成四大类——涉及生产环境,涉及民生改善,涉及拆迁安置占地用地,还有涉及村务问题。
这份由他主写的“大学生村干部村情民意报告”将会被放在许昌市委书记、副书记、常委们的案头,其中大部分问题会得到市委领导批示,并得以尽快落实解决。
这些“村情民意”的原始收集人,是分布在许昌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一些在村民看来,根本不可能由村里甚至乡里解决的难题,竟通过那些“来农村镀金”的“小村官”办成了。
据悉,许昌市自今年2月推出大学生村干部村情民意上报制度以来,已收到“村情民意”5200余条,通过市委组织部、公安、司法、信访等部门联动,已处理完成2000余件群众反响强烈的“大事儿”。这桩桩件件实打实解决的“大事儿”,提升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的威信度,为他们参与社会管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坚实后盾。
从“没人搭理的小屁孩儿”到“矛盾调解大王”
长葛市石固镇老岗李村大学生村官雷纪刚,这两天接电话“接到手软”。“小雷,俺们大队土地重新分配的事儿咋整啊?你啥时候过来?”电话那头,是村里一个常年在外地做生意的小老板,就在一个多月前,他对雷纪刚的态度还是爱答不理的,如今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万事都要“小雷出面”。
前段时间,小雷通过“村民民意上报”机制给村里办成了一件极其复杂的麻烦事儿。打那以后,只要是处理矛盾的活儿,很多村民都会直接给他打电话。
那时,村里匀了300多亩地给三峡移民,分配征地款时,矛盾起来了——有人仗着自己是小组长,就霸着征地款要求多分些;有人大老远把户口从外地迁进村里,指望多要一份钱;还有村民对其他村民“争钱”行为不满,到村部举报。
村书记带着小雷每天挨家挨户地走访、调解,但在重大个人利益面前,村民们谁也不愿让步。一些村民甚至扬言要合起伙儿来骑自行车去长葛市政府大楼上访。
万般无奈之下,小雷与村书记合计着,“要不上报吧?”他将村里的情况整理成文,“特事特办”亲自送到了乡镇组织科。不到两天,镇上就下来一名副镇长、一名副书记,还带来五六名乡镇各部门的干部。
由乡镇副书记主持,小雷记录,老岗李村召开了若干次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大约一星期,矛盾就处理得差不多了。此后,村民们就认准了小雷这个“能请得动镇上大领导”的“小村官”。
现在处理起村民小矛盾来,雷纪刚腰板儿挺得溜儿直,“那么大的事情都经历过了,还有啥好怕的?”
“高高在上”的组织部门变身“田间救兵”
有些事情,要搁在过去,是无论如何也没法儿与组织部门联系到一块儿的。通常来说,组织部门主要负责干部、人事的任免工作,那些发生在田间地头的乡亲矛盾、农民疾苦,与“高高在上”的组织部门显然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
但在许昌,以大学生村官为纽带,组织部门偏就和农村、农民、农业打起了交道。很多时候,组织部官员还变身成为 “田间救兵”。
禹州市颍川街道尹庄村大学生村官姚晓磊把大学生村干部村情民意上报制度简称为“搬救兵”,“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了,就上报,总能搬来救兵。”每月20日,姚晓磊都会准时上乡镇组织科报送村情民意。有一回,事出紧急,他来了个“越级上报”。
那是位于尹庄村南面的一条“污水河”,一到雨天就恶臭难忍。那里原本是一条还算干净的水塘,但自打村里的排污管道经过那儿以后,河里就开始泛臭。
一次在村民家吃饭,闻着令人窒息的恶臭,吃着刚出锅的炒菜,姚晓磊难受,村民更难受,“小姚,你瞧瞧,我们就成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再这样下去,我们周边几户人家真得上访去了。”
村民的一句牢骚话,被小姚写成了一个近千字的“村情民意”信息。带着这份资料,他和村里的副书记两人一块儿壮着胆儿直奔禹州市委组织部办公室。没想到,这份信息被直接送进了禹州市委书记的办公室,并得到书记批示尽快办结。
不到一个月时间,市住建局、交通局等各个部门联合,把尹庄村的“污水河”难题给解决了,“真没想到,组织部还真管农村这档子事儿。”
对于村情民意上报制度,小姚起初并不当回事儿,“组织部门能给农村做什么哟?可能只是让我们报报信息,给我们找点活儿干。”经过这件事后,小姚上报的积极性大增,“能解决实际问题,为啥不报?”
许昌县陈曹乡杨刘村大学生村官李聪也从县委组织部搬过“救兵”。杨刘村遇到的倒不是什么急事儿,李聪按照程序一级一级往上报“村情民意”,“一般乡里能解决的就给解决了,乡里解决不了的就会报到县里。”
杨刘村全村供电原本都靠一个老式的变压箱,因为年久失修,早已破损,但村里又没钱更换新机器。每到夏季农忙时,电压不稳,浇麦的水泵打不开,村民家的电器用不了,“只要有一户使用稍大些功率的电器,全村就会断电” 。
信息报到县里后,县委组织部及时转给相关部门,“当时刚好有一个帮扶农村基础用电设施的计划,就由一家企业出资给换了新机器。”
“组织部门能直接办结的事儿就直接办,不能办的事儿也会转给其他部门,甚至一把手、二把手领导,总能想办法办结。”许昌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杨延迪介绍,大学生村干部村情民意上报制度如今已经成为该市组织部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全新渠道,“以往组织部门离基层总是比较远,现在能近距离为基层、为农村服务了”。
向“救兵”学习群众工作方法
到组织部门“搬救兵”并不意味着弱化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一些大学生村官已经通过向“救兵”学习群众工作方法,找到了自主处理群众矛盾的“窍门”。
鄢陵县望田镇和刘村大学生村官刘小荣,如今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事无巨细、样样上报了。
曾经有一件“非常非常小”的事儿,她竟也想上报。说白了,就是一件“邻里矛盾”。
张家人在李家人地头栽了一棵树,李家人要把这棵树给拔了,张家不愿意,自称对种树那一小块儿地拥有“使用权”。
这么一件小事儿,到了当时新上任的村主任助理刘小荣手里,就“难办了”。此事上报后招来了乡镇组织科干事,“他找了两家人的亲戚说了下这事儿,由亲戚出面一劝,就解决了” 。
“找亲戚帮忙”这一招儿,刘小荣算是学会了。后来村里要修排水沟,一些村民不愿意新建沟渠占用自家土地,闹了起来,小刘使的就是“亲戚”这个杀手锏。
“先找亲戚里头有村干部的,再找与村里老党员有亲缘关系的,一个一个拉出来单独聊,把利弊都给他们说清楚。”这个方法还真管用,不到一星期时间,那几户不愿意修沟渠的农户就“软”了下来。
在“搬救兵”过程中,渐渐适应农村工作的小刘现在不用事事都“搬救兵”了。很长一段时间,望田镇组织科编写的大学生村干部村情民意报告中都没有出现过和刘村的信息了。
- 大学生村官韩海伟: 建“农家书屋”PK“麻将桌” (2009-11-18)
- 河南省内黄县大学生村官:关心慰问留守儿童 (2011-09-29)
- 河南内黄县女大学生村官十一期间兼职当老师 (2011-10-08)
- 河南省邓州市大学生村官服务队忙“三秋” (2011-10-09)
- 移民村大学生村官朱前鹏:助村民适应新环境 (201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