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刘虎:“农家书屋”应多些“农”味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刘虎
    我叫刘虎,是一名大学生村官。到村工作后,我一直很关注“农家书屋”的建设和使用情况,我和我的村官同伴发现很多书屋利用率都很低。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一期村主职干部培训班,认识了很多村干部。大家聊起关于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时,相当一部分村干部谈到“农家书屋”的建设应考虑到农民的实际需求,通过“农家书屋”,让农民群众学习文化科技,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作用。

  我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农家书屋”的书籍虽门类比较齐全,哲学、艺术、环境、医药卫生等都有所涵盖,但好多书都不是农民要读和爱读的,有些书籍与农民的迫切需求相差很远,尤其是与种植养殖等现代农业科技相关的图书较少。这些书籍虽然装点了“农家书屋”,但是却缺少“农”味,是一种利用率低的闲置资源。一些村干部甚至反映,村上辛辛苦苦争取项目建设的“农家书屋”,一年到头却鲜有农民借阅,大多是村干部去看书,时不时也有一些乡镇干部和乡直单位的人员去“光顾”。“农家书屋”俨然成了“干部书屋”。

  据央视网报道,新闻出版总署在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阶段,转变服务理念,改“送书”为“选书”,专门组织北京市十个远郊区县的农家书屋派代表选书,把村民爱看的书,直接送上门。“农家书屋”的书由“送”到“选”,新闻出版总署的这一改动虽小,却与农民贴的更近了。它可让农民朋友参与到“农家书屋”的建设中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实现书屋里的书按需供应,增强书刊的可读性和利用率。

  希望有关部门能从新闻出版总署的“选书”中得到启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探索建立“供书、读书、管书、用书”的长效机制,为“农家书屋”多选配一些富有“农”味的图书:增加实用科技、通俗读物的数量和种类,为从事农业的群众翻看;选送生存技能、法律维权类的图书,为外出务工人员学习;配备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类的书籍,为回乡创业人士借阅。力求所有的出版物图文并茂、易学好记,确保农民群众能看得懂、用得上。真正保持“农家书屋”对农民朋友的吸引力,发挥“农家书屋”让农民学文化、长技能、强本领的“文化粮仓”作用。(郧西县土门镇土门村党支部刘虎)